分享到:
正义网北京3月4日电(记者 曹丽辉)“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适逢两会,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对于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带来了自己的思考,并纷纷为树立法律准绳“点赞”。
代表委员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80后的全国人大代表易凤娇,在参加全国两会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端正地写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个字的表述里,我对‘平等’和‘诚信’两个词深有感触。”她说。
在成为全国人大代表以前,易凤娇最大的梦想就是成为深圳人。现在,她最大的梦想是,让每个农民工都能成为城里人。今年两会上,她关注的焦点是新生代农民工学习、发展和融入城市的问题,希望早日真正实现城乡平等。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高云最关心的是儿童教育,他建议,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从青少年儿童抓起,应该用故事、童话片、漫画等青少年通俗易懂的方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他们的生活、学习中,尤其对儿童教育,更要潜移默化,在看故事、讲故事的过程中让他们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对于核心价值观如何传递,全国人大代表、广西民族大学文学创作中心副主任樊一平认为,文艺作品应该是最有效的载体之一,能够在个人情操、引领社会风尚方面发挥巨大作用。让文艺成为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独立自主载体,既具有传承优秀文化传统的历史意义,又具有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现实意义。
此外,樊一平还提出,家风的建设非常重要,这是核心价值观于细微处,于每个公民身上的体现。为此,他将在今年两会上提出完善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细化法律条款保障老年人特有权利。
追问家风是对核心价值观的重新塑造
马年伊始,央视以“家风是什么”为题的系列报道的热播,掀起了全国关于“家风”的讨论。
民众的强烈共鸣,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拾遗,对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的一次深刻追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新塑造。
在新浪微博上,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讨论近70万条。“什么是家风?”“我的家风是什么?”,“家风”这个更接地气的话题,目前已经多达350万条。在腾讯微博上,核心价值观和家风的相关微博共计421万余条,其中引发的转发关注则达到了8.4亿多次。
网友@在岸上说,“父母从小教育我们要学会感恩。母亲的座右铭是:小车不倒只管推,奉献一生,无怨无悔。父亲也教育我们,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父母一生助人无数,且从不要求回报。这样的家风也影响到我们,以助人为乐。感恩,结缘将是我们永远的家风。”
网友@三个烈士说,“百姓的家风成为很多人的话题,不论是传统的仁义礼智信,还是幽默的‘粑耳朵’,每个家庭都用善意与正直影响着下一代。”
在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监督委员会副主任、江西省政协原副主席陈清华看来,春节期间全国掀起的“家风热”,之所以引发了更多人的共鸣,因为追问家风,就是在寻找一个家庭的主流价值观。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好的家风,才能汇聚起好的国风。他认为,家风是社会精神文明的具体化,对社会精神文明起着深化、巩固的作用。处于转型期的现代中国家庭,由于社会的变迁和多元文化的冲突,虽然健康文明的现代家风正在初步形成,但在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家风交替过程中,不良家风也乘隙而入。
比如,请客送礼盛行,还有借请客送礼之机,贿赂官员,以谋求不正当的利益的现象,对社会文明之风造成负面影响;盲目攀比日隆,家庭之间在消费上相互攀比,讲排场阔绰,不切实际地消费;好占便宜常见,将办公用品、书报杂志以及电视机等据为己有,公务员公车私用等等。陈清华认为,不良家风与社会不良之风会相互感染、恶性循环。所以重塑家风,重塑核心价值观已是当务之急。
需要更多张飚式的典范推动价值观建设
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们,普遍认为加强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和培育,能够让每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感到踏实和温暖,其核心就是诚信体系的建设。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面临日益严峻的道德困境。各种社会问题频频引发社会热烈讨论,如倒地老人该不该扶、身份歧视如何废除、潜规则是否要遵守、社会诚信缺失等等。在争论的背后,正是价值观的碰撞。
易凤娇代表谈及新生代农民工对诚信的理解,这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同时也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她希望每一个身边的工友,都能够做到诚信友善,不论倒在地上的是老人还是年轻人,都会伸出手助人为乐,承担起自己应有的社会责任。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宗成集团有限公司主席刘宗明认为,工程建设领域的招投标程序更加透明法制化,生产经营活动要做到讲社会责任、讲社会效益、讲守法经营、讲公平竞争、讲诚信守约,形成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政策导向、利益机制和社会环境。
也有人认为,现在诚信缺失事件频发,很重要的原因是执法不严,同时缺乏正确的社会舆论引导。
全国人大代表许振超提出,正确、积极、健康的社会导向,特别需要党员领导干部带头示范,力争为全社会树立道德标杆。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原政法委书记王继亮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公正是司法赢得公信力的根本保障,是社会公正的底线和维护社会公平的调节器,是政法机关义不容辞的职责。对于2013年度中国正义人物、新疆检察官张飚,王继亮非常赞赏,他表示不仅政法机关要多树立张飚这样恪尽职守、伸张公平正义的典型,整个社会都需要更多这样的典范来弘扬正能量,推动全面诚信、公平、法治的核心价值观建设。
核心价值观建设要用法律来推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法律来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使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鼓励、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制约。
3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作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时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竹立家指出,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最终要落脚在制度建设、法治化建设。没有法律做准绳,没有法律推动,行为准则、道德标准都很难真正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也很难内化成公民的信仰。
竹立家说,当下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发生了激烈的碰撞,由于城镇化建设,大量新移民进入城市,中国正在由一个“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移。但是陌生人社会所需要的法律道德和行为规则我们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我们好多人带着传统的行为规则进入现代化,进入城市,进入陌生人社会,结果大量的“心理不适应”事件就出现了。无论是家风的重塑,还是诚信体系的构建,都需要立足在民主、法治的基础上。
他还强调,在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中,还应强化法律的惩戒作用,让那些失信者、败德者付出代价,得到应有惩罚。
全国政协委员、江西师范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王东林分析说,从社会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人是社会的动物,而社会是由各种纵横交错的关系构成的,有了关系就要协调,如果我们不能够协调好各种各样的关系,那么社会就容易陷于混乱。比如说,在社会里,什么是重要的?自由很重要,但自由在一定意义上是有前提的,它是建立在公众平等基础上的一种自由。如果失去平等那就存在特权,有特权就没有真正的平等。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来认识的自由、平等需要有公正,需要有公正就需要有法治,由法治来进行规范,来进行调解。因此,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提出的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是一个完整的结构。
作者:曹丽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