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4日下午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近日,光明网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副主编吴波研究员,以下是访谈实录。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于当下中国社会现实的考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方面,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非常深刻的变化,其中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社会意识趋于多元化。当前中国各种社会意识并存,有的相互对立甚至激烈冲突。从总体上看,社会意识多元并存,有积极的一面,促进了社会思想的丰富和活跃,这是值得肯定之处。但是,也有消极性的后果,主要表现在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观明显淡化,甚至可以说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
与此同时,相对主义盛行,部分社会民众是非不分,善恶不辩。展开来说,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成本。一是在改革过程中,我们对大自然等造成了很大的伤害,比如近日弥漫的雾霾,伤害之大有目共睹,不必多言。二是我们自身也承受了不少伤害。当前,道德失范的状况极其严重,人心深处的“雾霾”更值得忧虑和深思。在这一背景下,强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促进整个社会风气的改善,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另一方面,30多年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改革发展进入到关键期。无论对于全面深化改革还是对于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而言,这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在唯物史观的基本框架中,作为社会结构的基本组成,文化和经济、政治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其中,文化对政治和经济的反作用在当下意义凸显。基于这一点,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从思想意识层面发挥和体现规范和匡正的作用和意义,使全面深化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能够得到更有力的遵循。显然,从这方面讲,当下培育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握社会主义属性
在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和方法。
第一,在解读社会主义价值观时,要把握其中所蕴含的社会主义的属性。这些年来,我党在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基本遵循了普遍性和特殊性统一的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不是一种绝对特殊的价值观,也不是一种绝对普遍的价值观。应该说,我们党当前提出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住了价值普遍性的一面,值得肯定。
但是,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言,是一种继承和超越的关系,这就要求在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在承认普遍性的基础上,对24字的基本范畴需要做社会主义属性的具体解读。
举例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提到了“平等”的范畴。我们知道,美国也讲“平等”,“美国梦”的核心强调机会平等。“美国梦”是这样叙说的,只要你踏上美国国土,就会自然获得均等的机会,按照中国的话语讲叫“不拼爹”。而“中国梦”所讲的“平等”,核心是形式平等和事实平等的统一。虽然目前在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存在一些既没有形式平等也没有事实平等的现象和情况,但在思想理念的层面,我们的目标是既追求形式平等也追求事实平等。基于这一比较,在“美国梦”的语境下,如果你个人最后创业失败了,那是你自己不够努力的原因,应自行承担后果。而“中国梦”的“平等”则要求过程不“拼爹”、结果差别也不大。这一举例我想就能够说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解读必须要做社会主义属性的追问和阐释的重要性。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个字是个过程性、阶段性的成果。这就意味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依然还在过程之中,还没有终结。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现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应该看到,这个过程业已呈现出逐步规范和完善的趋势。在进一步凝练和建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更深入把握国家、社会、个人这三个层次如何融为一体,更深入把握社会主义、民族文化传统与西方肯定性文明成果如何融为一体。显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要进一步凝练文字。也就是说,24个字多了,还需要进一步简化,在简化中进一步概括。总体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依然是个重大的现实课题,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部意义只在于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书生在书斋里写完就完事,它全部的意义都只在于践行。没有实践,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就完全丧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凝练的过程应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步一致。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认为在实践中至少要实现以下两个目标。
一是要实现有效的传播。目前,我们党有的的理论创新成果,在宣传和传播过程中往往处于无效空转或者低效运转的状态,这种被动的状态亟需改善。如何实现有效的传播?我认为,应该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基础上,在详尽的比较和具体的对话中,将24个字说清楚、讲明白,避免引起歧义,避免引起意识层面更大的混乱。就这一点而言,思想宣传工作者还有很多工要进一步展开。这也就意味着,在一定意义上,宣传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也就是解惑释疑的过程。
第二,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做到知行合一。广大老百姓能否认同并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取决于我们身边的领导干部是否真正做到了言行一致。领导自觉才能换来群众自觉。追溯历史,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三十年,那个历史时期之所以有比较好的社会风气,涌现出诸多的英雄人物,关键就在于大多数各级领导率先垂范,身先士卒,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当下如果老百姓身边依然处处有这样的领导干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何愁践行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何谈实现不了。相反,如果没有这一点,词编得再漂亮,解释得再圆满,老百姓也不会入脑、入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自然会变得异常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