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小组按】
一周时间,读懂三年。
这是一次,不虚此行的思想之旅。
读懂这三年,需读懂一党;读懂一党,需读懂一人;读懂一人,需读懂他的治国理政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新境界。
他就是习近平。
本周一到周五,学习小组(微信号:xuexixiaozu)尝试和组员一起,读懂习近平这三年,乃至中国的这三年。此前,从周一到周四,我们分别推送了周新民谈“习近平治国理政秘笈”中的四大贡献、四大支柱、四大特征 、四大核心能力 。
今天,学习小组(微信号xuexixiaozu)集合而成全文版,含4部分:四大贡献、四大支柱、四大特征 、四大核心能力 。因单篇微信字数限定2万字,本文有删节。完整的内容,大家往前翻看。本次推荐,到此完成。祝大家周末愉快。
今天,习总主持政治局会议。会议强调,只有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才能使我们党更加团结统一、坚强有力,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大家请留意4个意识。尤其要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看齐。
【独家】习近平治国理政秘笈(全文版)
(1) 这三年,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四大贡献
周新民
习近平总书记履新三年。这三年产生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仅功在当代,而且利在千秋。可以预见,这三年已经践行、正在践行的思想路线和政策方略,必将对未来中国产生持续而深远的影响。
有理由相信,这三年不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升华形成的思想成果、理论成果,必将为在全新起点上开创更高的治国理政境界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必将有力指导、引领和推动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不断向纵深推进。
根据这三年治国理政呈现的特点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可以把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贡献归结为四个方面。就是:
(1)全面重塑了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良好形象;
(2)形成了“中国梦”引领下的治国理政思想体系;
(3)构建了执政党治理、国家治理、全球治理“三合一”的治理格局;
(4)巩固了符合中国政治体制特点的高效领导模式。
贡献一:
全面重塑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良好形象
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表明,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越好,事业就越兴旺,前景就越光明 。但必须正视,脱离群众的危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尖锐地摆到了党和国家的面前。事实上,一个时期以来,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较过去相比,不是变高了,而是变低了、变小了、变差了,主要是一些贪官污吏损害了党的形象,败坏了党的名声,伤害了人民群众对党的感情 。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清醒的认知,看到了人民群众对党的向心力在变弱的杀伤力和危害性。在凝聚党心的同时,迈开了凝聚民心的新步伐,以自信的态度、果敢的勇气、坚定的意志、正义的情怀,坚定不移执行“八项规定”,反对“四风”,深层发力破除潜规则,重拳出击打击腐败,积极构建清正廉明的政治生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重塑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 ,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成效,党在短时间内重塑形象,赢取人民群众的信任,为开创治国理政新局面夯实了坚实的人心根基。
1
政治局 带头执行“八项规定” ,让人民群众领略了党的鲜明姿态。
重塑党的形象,坚持从党中央做起,响亮喊出了“向中央看齐”的口号。无论“八项规定”,还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党中央高层以上率下反四风、转作风、树新风,让人民群众眼前为之一亮,心头为之一热,看到了党中央与人民群众一条心的自觉姿态。习总书记到地方调研,吃自助餐,一顿饭限定6个菜。
2
“零容忍”反腐败,让人民群众看到了党解决自身问题的坚强决心。
首先是动作快,十八大后不到两个月,“首虎”落马;其次是力度大,上不封顶,下不设限,没有禁区;再次是公信力强,党纪国法面前人人平等,没有人能持丹书铁券,成为“铁帽子王”。重拳反腐深得党心民心,国人为之称道、官场为之肃然。
3
聚焦“获得感”,让人民群众在得实惠中感到了党的伟大 。
“我们党和政府做一切工作出发点、落脚点都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让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好起来,是我心中的牵挂。”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历来是不断开创党和国家伟大事业的根基工程。因此,党群关系得到迅速理顺,党的民望得到日益攀升,全党上下凝聚力得到普遍增强,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和国家未来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首要贡献 。
贡献二:
基本形成了“中国梦”引领下治国理政的思想体系
十八大召开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凝炼提出了“中国梦”的伟大目标。这三年,在“中国梦”的引领下,我们国家在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的全领域、全方位形成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简单概括,就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这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最新成果,也是鲜活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形成了以治理为内核的治国理政思想框架体系。
十八大以来,围绕“治理”,我们党不断创新治党、治国、治军理念和思路,已经基本形成了完整系统的治国理政思想框架体系。这个框架就是:
一个梦想——“中国梦”召唤,两大目标——“两个一百年”引领,三大主线——治党、治国、治军统筹,“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五位一体”——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建设协调发展。
2
强化 了党领导一切根本原则下治国理政系统思路。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和最本质的特征。当今时代,我国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各种利益关系的复杂程度也前所未有,必须有一个坚强的核心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习近平总书记把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作为加强党的领导的关键,形成了党领导一切根本原则下的治国理政系统思路。
首先,强化了新形势下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习近平总书记理直气壮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 ,必须突出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 在这个思想指引下,确立了新形势下要由党站在全局高度把握发展方向、制定发展战略、统筹各方力量、协调各方利益、理顺重大关系,形成全国一盘棋的这一重要领导原则。
其次,创新了党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 更加注重将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变为国家意志,更加强调党委综合运用思想、政治、组织、经济、法律手段实施党的领导。
再次,切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确保党的战斗力。
党领导一切根本原则下的治国理政系统思路,既继承了党的光荣传统,发挥了党的传统优势,又符合党情、国情实际,并最终将用实践证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领导是中国最大的优势。有了党的领导才能处变不惊、化险为夷;有了党的领导,才能攻坚克难、创造奇迹;有了党的领导,才能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3
形成了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配套方略。
在治国理政思想框架体系引领下,在治国理政系统思路统领下,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等各个领域进入了全面创新、全面治理、全面推进的新阶段,各个领域都形成了系统而有针对性的具体方略,有效支撑和丰富了治国理政思想的框架体系和整体思路,成为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内涵。
核心思想主要有:
经济建设 坚持走转型发展的道路; 政治建设 紧紧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文化建设 积极倡导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正能量; 社会建设 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生态; 生态建设 实施绿色战略,经济发展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党的建设 回归本源,严明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 另外,在军队建设上,强化政治建军这个灵魂,加强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全面聚焦能打仗、打胜仗本质 。
整体看,以上三个层次,有总有分、有骨有肉、有纲有目,相互支持,具有严密的逻辑支撑、理论支撑和实践支撑。因此,完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体系已经形成。作为思想结晶和实践成果,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和国家未来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理论创新贡献。
贡献三
基本构建了执政党治理、国家治理、全球治理“三合一”的治理格局
一党长期执政条件下国家治理的难度、进入需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发展阶段国家治理的难度、世界一体化开放背景下国家治理的难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治理的难度,决定了必须创新治理理念、完善治理体制, 构建符合执政党建设规律、国家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型治理模式,形成开放、包容、高效、科学的治理格局,真正走出一条科学治理社会主义的新路。
十八大以来,围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党中央以加强执政党治理为牵引,以深化国家治理为中枢,以参与全球治理为载体,保证了党和国家的治理更好地融入全球治理平台,不仅大大增强了治理的整体性,而且大大提升了国家治理水平层次,放大了国家治理效能
1
以执政党治理为牵引,着力解决党的执政能力问题。
对照党的核心地位和肩负的神圣使命,针对执政党建设上存在的突出矛盾和薄弱环节,党中央集中发力,猛药去疴,根治病灶,用从严治党的显著成果,高扬了党的旗帜,重塑了党的威望,凝聚了亿万人心。同时,大力提高党解决自身问题能力,通过保持党的纯洁性、先进性,全面增强党执政的合法性。
2
以国家治理为中枢,着力加强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党中央把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上升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地位。
一方面,通过大力完善制度和创新机制,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 在经济治理体系中, 坚定按照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逻辑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配置经济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在政治治理体系中, 严格按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逻辑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挥法治在配置政治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在社会治理体系中, 坚持按照党和政府领导、培育、规范社会组织,社会组织配置社会资源的逻辑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发挥社会组织在配置社会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
另一方面,针对国家治理能力水平与治理体系不相适应的矛盾 ,大力加强执政骨干队伍能力建设,通过提高执行效率弥补制度本身缺陷,致力形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
3
以参与全球治理为载体,着力在融入世界中发展自己、强大自己。
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演进,把世界各国利益和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很多问题不再局限于一国内部,很多挑战也不再是一国之力所能应对,在巨大风险和挑战面前,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各国通力合作是大势所趋。这就决定了中国不能关起门来搞治理,必须融入世界,积极构建开放合作的治理格局,努力使执政党治理、国家治理在更大的平台、更高的格局、更多回旋余地中高层次运行。
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主动参与全球治理,在为党和国家治理创造良好外部环境的同时,赢得了外交主动,树立了新型大国形象,展示了中国力量,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和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取得了辉煌成就,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主要有四个标志:
一是形成了独到的全球治理观。 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全面践行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理念,倡导共建命运共同体,积极推动国际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和创新。
二是突出了全球治理载体建设。 以“一带一路”“亚投行”为抓手,建立了更广泛的国际合作框架;召开中国-拉共体论坛,改善全球治理格局。通过以上载体建设有效掌握全球治理中的主动权。
三是提高了国际影响力。 通过巩固G20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核心地位,引领G20向长效治理机制转型;通过人民币加入SDR,催化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四是构建新型国家关系。 建设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协调解决全球治理难题;推进中非务实合作,打造中非“命运共同体”;持续深化南南合作,实现了历史性新跨越,等等。
在全球治理议程上,中国正从规则接受者向制定者转变,从被动参与者向主动塑造者转变,从外围协商者向核心决策者转变。
执政党治理、国家治理、全球治理“三合一”的治理格局,打破了国家治理的传统模式,拓展了国家治理的外延和纵深,开创了新时期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新境界。 无疑,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和国家未来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体制创新贡献。
贡献四:
巩固了符合中国政治体制特点的高效领导模式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唯一的执政党,是领导事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但必须正视的是,长期以来,我们党如何高效发挥核心领导作用,一直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充分发挥政治体制的独特优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体制优势, 构建了 确保党领导一切最高原则落地、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领导机制和运行模式。 最具代表性的是,习近平总书记亲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等多个小组组长,通过加强顶层领导、协调八方力量、统筹优势资源、高层带动中层、中层带动基层,有效解决了一系列深层问题、复杂问题、棘手问题,形成了工作合力,提升了多方利益博弈格局下的治国理政效率 。
1
推动了责任落地 。
切实把责任压到一把手肩上,形成了一把手抓一把手,一把手抓矛盾交织问题的高效机制,所谓“老大难老大难,老大挂帅又出征什么都不难” 。
2
提高了执政效率
主要领导亲自抓,减少了扯皮摩擦、弱化了相互博弈,高效调动了优质资源,整合了优势力量,减少了协调成本,最大限度提高了效率、效能和效果。
3
放大了领导效应
这种领导模式 ,为解决中国问题提供了一种高效、可复制的范本,这种模式自身的扩张性、辐射性、渗透性、带动力,随着模式的完善深化,必将在上行下效中释放出巨大能量,成为解决中国问题的利器。
应该看到,这种模式和机制的建立,很大程度源自主要领导人的担当精神,依赖于主要领导人的创新气质。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和国家未来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机制创新贡献。
习近平治国理政秘笈
(2) 这三年,习近平治国 理政的四大支柱
周新民
综观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体系 ,视野开阔、高屋建瓴、深接地气、富有创见、环环相扣、亮点纷呈,充分展现了治国理政高瞻远瞩的大思路、运筹帷幄的大智慧、锐意进取的大气魄、胸怀天下的大抱负、心系苍生的大情怀 。
综合分析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实践 ,之所以成效卓然、令人振奋,受到党内外、国内外高度关注,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紧紧抓住了治国理政的关键问题、本质问题,从一开始就有力地筑起了治国理政大厦的四根擎天大柱,坚定不移从四大支柱的内在逻辑关系上整体系统发力,从而取得了超出预想的效果 。
支柱一:战略定力
抓住战略定力这一支柱,确保大局不偏方向。
我国在高速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背景下,要确保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阶段继续向前发展,必须在保证方向不偏离、大局不失控的前提下,解决好老问题,处理好新问题,应对好难以预料的问题发生。
面对种种认识问题以及错误思潮和倾向,习近平总书记用鲜明的态度、果敢的决心、坚定的主张及时回答了在新时期、新阶段、新征程上中国将往何处走、怎么走等重大方向性问题,为执政开局解开了认知困扰、清除了思想障碍、廓清了治国管党思路、拓展了前进发展格局、奠定了再创辉煌基础,更为打赢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赢得了先机、创造了条件 。
1
聚焦“三个自信”,
坚定方向,防止在根本性问题上犯颠覆性错误。
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国走什么样道路的问题作为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事业兴衰成败的根本性问题,紧抓不放,旗帜鲜明。
首先,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等方向性问题上展示出强大的政治定力。 他郑重提出全党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其次,在坚持党的坚强领导上展示出强大的政治定力。 在思想和机制上确保“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原则落地,确保始终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中国梦”,确保在党的领导下全方位深化改革,确保在党的领导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再次,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中展示了强大政治定力。 鲜明确立了治国理政的根本方向,即无论如何深化改革、无论怎样强化创新,都不能偏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
突出从严治吏保障方向,
切实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打牢治国理政的组织基础。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必先治吏。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了一系列科学治吏、从严治吏的新思想,进一步确立了新时期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目标方向和整体思路。集中体现在坚持遵循吏治建设规律,紧密结合党情国情,把干部制度创新、组织部门建设、干部成长发展三位一体统筹谋划、整体推进上。
在明确用人更加注重品德、担当、作风导向的同时,提出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新时期好干部五条标准;“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四有”要求,干部选拔坚持不唯票、不唯分、不唯GDP、不唯年龄等“四不唯”原则, 不仅为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切实把党和人民满意的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提供了思想支持和理念引领,而且为解决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出了一剂良药,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
3
抓住政治建军支撑方向,
切实加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确保人民军队永远跟党一条心。
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人民军队必须姓“党”,必须加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确保人民军队永远忠于党、永远听党指挥、永远跟党一条心。同时,还高度重视军事建设,严格要求人民军队必须紧紧扭住善谋打仗、能打胜仗这个强军之要,按照打仗的标准推进军事斗争准备,推动部队一切工作向打仗聚焦、向打仗用劲。
4
描绘中国梦想引领方向,
最大限度凝聚思想、凝聚共识、凝聚力量。
改革开放后,随着国门的打开,在市场经济得到空前发展、生产力得到空前解放、物质生活得到极大丰富的同时,一些腐朽消极的思想开始滋生,理想空心化、行为庸俗化、奋斗功利化等以自我为中心的利己主义价值观在中华大地有所抬头。习近平总书记深谋远虑、清醒睿智、不失时机地提出了“中国梦”的奋斗目标,不仅有机地把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个人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了一起,而且使“中国梦”在更高的层次、更广的领域、更大的平台,成为凝聚人心、寻求共识的最大公约数。
支柱二:科学治理
抓住科学治理这一支柱,推动国家高效发展。
治理的科学性决定了国家治理水平的层次和效能。习近平总书记以政治家和战略家的远见卓识,第一次把治理好社会主义国家这个宏大命题摆到了全党面前,立志走出一条与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迥异、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理之路,全面驱动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
1
系统规划国家治理体系顶层设计。
党的十八大首先描绘了一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顶层设计蓝图,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在清晰勾画了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方向标、路线图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同时,围绕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领导、亲自主持制定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重大决定》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把长远和眼前、治本和治标、战略和战术有机结合在一起。
2
着力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能力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认识到,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程度及治理能力的强弱,是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关键。首次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一),把执政骨干队伍的能力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保国家治理能力有根基、有灵魂、有底蕴。
3
多措并举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实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社会各个方面协同并进,习近平在治国理政中非常注重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首先,强调依法治国。 将“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当作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之一,弘扬法治精神、发展法治理论、运用法治思维、创新法治方式。其次,重视社会管理。 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人口户籍制度改革,改善劳动力供给;加速推进高校招生制度改革,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向农村和落后贫困地区倾斜;积极改善土地供给,着力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进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支柱三:变革创新
抓住变革创新这一支柱,激活发展内生动力。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解放思想,向不合时宜的旧思维、旧思想、旧理念宣战,果断地将创新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引导和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1
特别注重通过理念变革夯实创新基础。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领域引发了观念变革,科学理性地指出,经济发展不仅仅是追求GDP数字的提高,更是要追求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发展绝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等理念。
与此同时,习近平在树立新型政绩观上快速发力,倡导“功成不必在我”的执政新境界,推动建立完善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干部考评机制。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并被习近平在2016年新年首次调研中明确为“指挥棒”。
2
致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改革突破。
在推进新一轮改革中,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注重发挥经济领域改革的引领作用。他深刻指出,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的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决定着其他领域体制改革的进度,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在这一思想理念指引下,中国首先选择立足从国资国企、财税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和涉外经济体制四大关键领域入手,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突出经济领域改革引领中,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通过发挥经济等重点领域改革的先导和牵引作用,为全面深化改革创造条件、提供动力,并促进其他领域改革的协同深化。
3
坚持始终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事业。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总结了改革开放积累的宝贵经验,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还告诫党员领导干部,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很重要一条就是要坚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正是这种对群众主体地位的充分尊重,确保了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采取的一系列改革举措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拥护。
4
及时把创新驱动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国家发展新阶段的特点和使命,及时把创新驱动战略上升到“决定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把“大力实施创新驱动”纳入了国家发展战略,进一步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推进科技创新的目标、思路和重点,提出了五个“着力”要求。他还尤其重视学习与软科学研究 这两个根基工程和国家智库建设。
支柱四:人心工程
抓住人心工程这一支柱,凝聚民族复兴力量。
国家、民族的复兴不仅要靠科学文明的制度、心系人民的政党、卓越一流的治理,还要靠公平正义的秩序。
1
实施民生工程凝聚亿万人心。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国运。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作为执政理念,坚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执政目标,坚持把民生工程上升到凝聚亿万人心的高度全面推进。在百姓住房上,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新体系加速构建;在百姓就业上,把经济发展蛋糕做大、把就业蛋糕做大的“双大”思路得到了有效落地;在百姓养老上,坚持推动养老事业多元化、多样化发展理念。
2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展现博大情怀。
强调中国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把合作共赢作为处理国际事务的基本政策取向,不仅致力于中国自身的发展,也强调对世界的责任和贡献;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主持中央工作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面对复杂的国际大环境,积极完善发展外交战略:避免对抗、寻求合作、积极构建世界命运共同体。既强调要将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及多边合作等各领域工作密切结合,通盘谋划、统筹协调,又强调要和衷共济、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伙伴关系,增进人类共同利益,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园。
3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正向能量。
把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国家哲学”,作为国家“软实力”的灵魂。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如同空气一样无所不在,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在核心价值观塑造上,重视文艺作品的力量和文化领域的引领作用,将家庭建设视为重要载体。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社会民众正确处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关系的能力正在不断提高,以公心处理相互关系、以公平处理各种矛盾、以公正处理各类问题的社会环境正在逐步形成。
4
以正面舆论不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牢牢控制思想舆论阵地,让主流思想占主导、让杂音噪音没市场,主动营造团结向上的思想舆论环境。同时,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时刻把控重大舆论导向,推动制定意识形态重大战略和政策,正确处置信息安全重大突发事件,使国家意识形态的掌控权始终在党和人民手中。
如果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之道比作一座大厦,以上四大支柱是保证大厦稳固的根本。战略定力是解决国家发展的方向问题,科学治理是解决国家发展的中枢问题,变革创新是解决国家发展的活力问题,人心工程是解决国家发展的根基问题。由此可见,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之道具有科学的理论根基、严密的逻辑支撑、深厚的实践基础和不竭的生命源泉。
习近平治国理政秘笈(3)
这三年,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四大特征
周新民
为何要谈这三年?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履职已满三年。三年时光虽然短暂,但相对于五年任期而言,已走过大半。
总结这三年,意义何在?
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实践一个重要的时序节点,很有必要对过去三年进行全面回顾和总结,这对加深对治国理政新阶段的认识 ,加深对领导人治国理政智慧的理解 ,更好地提振精神状态、凝聚奋进力量 ,更好地激发全国人民 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追求和探索 ,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三年间,成果丰硕
这三年,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思想与实践,从大的方面涵盖了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 等各个方面,贯穿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法治、外交等各个领域。
无疑,这三年,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新思想集中涌现的三年,是让全党、全国人民耳目一新、满怀期待的三年,也是治国理政水平提升、成果丰硕的三年。
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直面时代要求、直指事物本质、直击问题要害,必将成为有效解决中国现实问题、党和国家未来发展问题及社会主义前途命运问题的“金钥匙”。
习近平治国理政格局已基本形成
应该说,经过三年的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格局已基本形成。具体而言,就是当代和未来的中国,要在“中国梦”宏伟愿景的引领下,按照“两个一百年”阶段性目标,通过治党、治国、治军统筹推进,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整体方略,不断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综观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和实践,有四个特点 最为突出。
一是遵循客观规律
所谓遵循客观规律,就是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始终坚持了尊重规律、发现规律、揭示规律、按规律办事的重要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直接道出了治国理政必须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的真谛。
在这三年治国理政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一届党中央,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大胆探索实践。
1遵循 共产党执政规律(四个坚持)
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主要体现在“四个坚持 ”上:
一是坚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的领导覆盖一切 。
二是坚持推进任何改革发展事业必须以加强党的领导为前提 。
三是坚持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提升人民群众对党执政的信任度和支持度,不断增强党执政的合法性 。
四是坚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保持执政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不断增强自身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
2遵循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四个坚信)
遵循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主要体现在“四个坚信 ”上:
一是坚信社会主义制度 比资本主义制度更优越 ,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同样能发展中国,更能壮大中国、成就中国。
二是坚信任何时候都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实践的明证。
三是坚信党有能力最大限度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必须坚持开放、包容、吸收、借鉴 一切文明成果,扬长避短,完善自己、强大自己。
四是坚信中国道路本质是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必须服从、服务于社会主义本质,理念可以创新,但本质不能改变 。同时,绝不能只走老路,而要勇闯新路,坚决不走邪路。
3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四个坚持)
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主要体现在“四个坚持 ”上:
一是坚持把本国、本民族发展这条“河流”融入全球发展 的历史长河中,既遵循人类社会发展大规律,又大胆探索,向世界提供富有创造力的“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方案”,使中国发展和世界发展紧密相连相融。
二是坚持把发展生产力和理顺生产关系同步协调 ,通过深化改革解放生产力,通过体制创新优化生产关系,最大限度化解二者之间不相适应的矛盾。
三是坚持以创新理念 为发展“指挥棒”,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理念,实施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和谐发展、竞合发展、共赢发展,解决人类社会发展持续驱动力问题。
四是坚持以人为本推动包容性发展 。强调包括弱势群体在内的所有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让国家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共同承担发展责任、拥有发展机会、分享发展红利,形成最大公约数,增强发展的持续性和内生动力,从而形成良好的政治生态。同时,处处体现以人为本思想,时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是紧贴中国实际
所谓紧贴中国实际,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的思想方针和坚持实事求是 思想路线。
一方面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的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归宿;把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福祉,作为发展不可动摇的目标 。
把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理念,坚持遵循经济规律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可持续发展,遵循社会规律包容性发展,积极开创当代中国政治经济新气象。
另一方面 ,紧密结合世情、党情、国情,想问题、作决策,搞改革、谋发展 。
办中国的任何事情,一刻都没有脱离中国5000年的传统文化、13多亿人口和8700万党员的巨量、经济总量世界第二位但同时亿万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矛盾、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状等实情和本质。始终坚持注重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统一,既把握长期形成的历史传承,又把握走过的发展道路、积累的政治经验、形成的政治原则,还把握现实要求、现实问题和长远问题。
三是着力顶层设计
所谓着力顶层设计,就是站在顶层的高度,进行整体谋划、系统设计
针对发展进入转型期、改革进入“深水区”、国际环境错综复杂的新阶段、新形势、新特点,特别是针对长期以来国家在顶层设计上的缺陷和战略规划上的不足,以前瞻性 的思维、强烈的问题导向 ,站在顶层的高度,进行整体谋划、系统设计 ,切实把治国理政思想、思路、方略理清楚,把前进道路上的问题、矛盾、挑战搞明白,增强各项改革发展举措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形成统分结合、举纲张目、前后贯通的整体解决方案 ,进而从根上解决制度政策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甚至前后矛盾、相互博弈的问题 ,防止政策空转、走冤枉路、花冤枉钱、资源浪费、来回折腾等顽症危害全局发展,探索走出一条立足顶层设计,谋定而后动,最大限度释放宏观政策效能的治国之路。
不难看到,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虽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全面加强从严治党,推行的新理念、出台的新政策、实施的新措施层出不穷、接踵而至、全面开花,但是这些理念、政策、措施之间,并不是各自为战、各行其是,而是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充分体现了全局与局部、重点与一般、先与后、缓与急的战略部署内涵,治国理政实践呈现了整体有序、有章有法、张弛有度、前后贯通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