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还有5000万贫困人口,到2020年一定要实现全部脱贫目标——7月18日,在宁夏固原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说出这份牵挂。7月20日在银川召开的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发出总攻令:“扶贫开发到了攻克最后堡垒的阶段。”
今年前7个月,习近平先后考察调研了重庆、江西、安徽、黑龙江、宁夏、河北等6省市,其中一半以上聚焦民生改善和扶贫开发。脱贫攻坚事关全面小康能否如期实现,这一直是习近平“最关心的事”,可谓念兹在兹,身体力行。
从陕北梁家河知青到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40多年来,习近平的足迹遍布中国绝大部分最贫困的地区,扶贫攻坚这场持久战,他始终走在冲锋的最前方;深入各地调研考察,在长期扎实的实践中,他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特色扶贫之路;着力扶贫顶层设计,他深谋远虑、砥砺创新,以一系列清晰可辨的战略思想构建起中国扶贫新格局。
民生所指,国运所系;民心所向,政之所行。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这场扶贫之战,是中国梦实现路上的关键一步。志比钢坚,习近平引领扶贫之路稳步向前迈进,为扶贫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40载扶贫情怀始终如一
著书谈“摆脱贫困”:弱鸟先飞
“40多年来,我先后在中国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在2015年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习近平满怀深情地说。
历经知青、梁家河村支书、正定县委书记、宁德地委书记……从基层走出的习近平对贫困地区的艰辛生活有着刻骨铭心的切身体会。2014年3月,习近平在参加全国人代会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曾回忆起那段难忘的岁月:“插队的经历,让我对贫困群众有天然的感情,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了,心里更惦念贫困地区的人民群众。”
多年来,习近平在带领地方脱贫致富的工作经历中,积累了丰富的扶贫经验,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扶贫理论。
1973年,习近平当上了陕西梁家河的村支书,开始带领村民一起走上脱贫之路。习近平和村民们一起铲土修建大坝、带领村民建沼气池节能减排、建起磨坊、代销店增加创收……从吃不饱到有余粮再到生活质量的日益提升,梁家河村的脱贫发展路就是整个中国农村脱贫的一个雏形。
1982年,习近平初到河北正定,为深入群众生活,他和大家一起排队吃食堂的“大锅饭”,骑着自行车到各地了解情况,在多次下村调研中找出了正定贫困的症结所在。1983年任正定县委书记后,他带领全县人民大胆改革,改变两种模式,实施五种兴县战略,优化经济结构与农业产业结构,使正定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热潮,甩掉了“高产穷县”的帽子。
1988年,习近平被调往福建省宁德市担任地委书记,到任三个月内就走遍了宁德九个县,以系统的扶贫思想带领宁德因地制宜摆脱贫困。在他的指导下,号称“穷山恶水”的宁德脱贫率达到96%以上,“宁德模式”也很快在全国掀起了学习的热潮。
习近平在宁德期间的29篇重要讲话和文章,1992年7月集为《摆脱贫困》一书首次出版。习近平在文章中说,“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要使弱鸟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
习近平在书中还强调,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不要言必称贫,处处说贫。“贫困地区完全可能依靠自身的努力、政策、长处、优势在特定领域‘先飞’,以弥补贫困带来的劣势。”
曾经在贫困一线扶贫多年的经历,是习近平难忘的情感记忆与宝贵的经验财富。一枝一叶总关情,正是这40年漫长的积淀,凝结成习近平心心念念的百姓情缘。扶贫路上,大国领袖始终不改民生情怀。
实践中找准扶贫思路
多次强调“精准扶贫”:对症下药
走好扶贫路,习近平不仅牵挂在心,更是身体力行深入基层调研,在实践中探索发展路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走遍全国各地,在考察中明确了扶贫工作的展开方向,多次强调“精准扶贫”,实现由单纯的“输血”到“造血”,扶贫思路日渐清晰可辨。
2013年11月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考察时,习近平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媒体分析认为,这一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政府今后一个时期对于贫困治理工作的指导性思想,将对中国扶贫成败起到决定性作用。
精准扶贫,首先要精准定位扶贫对象,制定精准的扶贫政策。扶贫谁?怎么扶?在2015年6月18日,习近平在部分省区市扶贫攻坚与“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曾做过一个生动的比喻:“俗话说,治病要找病根。扶贫也要找‘贫根’。对不同原因、不同类型的贫困,采取不同的脱贫措施,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
习近平在会上提出了“六个精准”: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习近平的精准扶贫思路,强调把真正的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搞清楚,再因户制宜,因人施策,帮助各地各户找到适合他们实际情况的脱贫对策。
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也多次强调要“打赢扶贫攻坚战”,足见扶贫在他心中的分量始终不减。在湖南团,习近平详细询问了十八洞村近两年精准扶贫进展情况。“抓工作不能狗熊掰棒子,去过的每个地方都要抓反馈。”习近平明确强调,精准扶贫不能制造“盆景”。
适应经济新常态,创新精准扶贫新机制、新模式,习近平强调的另一条重要思路是产业扶贫。今年7月18日,习近平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考察时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
扶贫不等于一味的等待支援,当救济式扶贫“治标不治本”,产业扶贫却可以帮助贫困地区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使贫困人群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习近平2014年5月15日在了解毕节扶贫经验时,批示指出:“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一个地方必须有产业,有劳动力,内外结合才能发展。”自力更生,不等不靠,强化自我发展能力的扶贫思路,是对“贫根”的治本,也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从健全“建档立卡”管理制度,到推进“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等创新理念,从笼统的政策、资金扶贫到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脱贫、交通扶贫、电商扶贫等因地制宜扶贫,精准扶贫思想引领下“造血”扶贫模式正不断取得成效。
统筹构建扶贫新格局
关切推进“闽宁模式”:东西协作
扶贫工作的具体推进,离不开顶层设计与战略制定。党和国家立足国情,探索出一套适应自身发展水平的扶贫新模式,为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中国方案”,展现出“中国智慧。”
1996年夏天,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决策,东南沿海10个较发达的省市,协作帮扶西部10个较为贫困的省区。自那时起,北京与内蒙古,天津与甘肃,上海与云南,广东与广西,福建与宁夏,大连、青岛、深圳、宁波与贵州……开始了结对牵手。过去的20年里,党中央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组织东部地区支援西部,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格局。
新时期,进一步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持续发力。2016年7月20日,习近平在银川主持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西部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革命老区、连片特困地区贫困程度深、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是脱贫攻坚的短板,进一步做好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必须采取系统的政策和措施。
东部带动西部脱贫致富,一条具有示范意义的扶贫协作之路被开创出来:跨越2000多公里,历时20年,福建宁夏两省区对口扶贫协作,从单向扶贫到产业对接,从经济援助到社会事业多领域深度合作,形成独具特色的“闽宁模式”,使曾经“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面貌焕然一新。
自建立起协作关系以来,习近平始终关切“闽宁模式”的构建与推进。1996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倡议两省区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每年轮流举办一次,通过坚持联席会议制度,扶贫协作工作始终与两省区的发展大局紧紧相扣,做到“宁夏所需、福建所能”。1997年、2008年、2016年,习近平三次来到宁夏考察,关注闽宁模式的进展与落实情况,见证在实践检验中彰显的决策光芒。
20年过去,数以万计的闽商在宁创新创业,几万宁夏贫困群众在福建稳定就业,闽宁模式在宁夏开花结果,也成为中国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成功范例。东西协作,统筹全局,习近平总书记的扶贫战略体现着治国的大视野,构建起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扶贫新格局。(文章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