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济南10月9日讯
(“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展出山东烟台港图片)
近年来,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顺利推进,海洋经济蓬勃发展。据了解,山东不断优化整合资源,激活海洋经济发展新动能,海洋科技对海洋产业的贡献率超过65%,高于全国5个百分点。
山东成全国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最多省份
记者从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获悉,日前,威海市获批成为国家第二批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截至目前,我省共有青岛、烟台、威海三市列入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占全国1/5,是示范城市最多的省份。每个示范城市将得到中央财政3亿元奖励支持。
青岛、烟台、威海三市获批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后,将重点围绕海洋生物和海洋高端装备两大产业,推进产业链协同创新和产业孵化集聚创新,为我省海洋产业发展提供新动能。到2020年,培育51家龙头骨干企业和762家中小微企业,建设海洋特色产业园区20家,新增就业9.3万人,新增专利(标准)1268项,创建产品品牌50个,建设企业研发中心85家,两大产业实现产值2580亿。
山东海洋经济:机制创新激活发展动能
山东海洋科研力量雄厚,但科研单位分属中央和省、市多个部门管理,科研资源利用不能发挥最大效率。现在,这些单位之间的条块壁垒正在打破,高校、企业、科研单位开始拧成一股绳,资源的优化整合,激活海洋经济发展新动能。
东方红2号是中国海洋大学的海洋科考船,于2017年上半年完成了马里亚纳海沟综合观测研究。和过去不同,这次科考是一个共享航次,有10家科研单位参与。这种不设门槛的共享航次,在国内还是第一次。
目前国内的大型海洋科考船,有一半左右集中在青岛,他们分散在7家科研单位中。以前,因为条块分割,一些航次装不满项目,不少科研项目又找不到合适航次。
为了发挥海洋科考的综合效益,青岛搭建起一个国家级的海洋科研平台——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技国家实验室,以这个实验室作为航次召集人,把全市11艘大型科考船,作为海洋科考的共享资源,为有需求的科研单位提供航次搭载和资金补助。2017年前四个月,就收到国内30多个科研单位的用船申请。
据青岛海洋科技国家实验室公共平台部马良介绍:航次的海区范围主要包括西太平洋、黄海、东海、渤海以及南海海域,到远期的时候,可能更加面向深远海。
中船重工新研发的深海坐底式集成观测系统,这次就跟随东方红2号,在万米海底成功进行了检验。中船重工710所所长助理谭华深有感触地说:现在我们成本花个一两万就行了,以前一次试验不会低于10万,而且还一个它试验的周期也会比较长,这样的话对我们产品状态的固化和我们产品可靠性的提高都有非常大的帮助。
在推进包括科考船在内的大型海洋科研设备资源共享的同时,青岛市还加快海洋科研数据和人才的资源共享。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就是中国海洋大学整合校内外的科研人员,成立的第一个以产业化为目标的公司制研究院。和普通的研究院不一样的是,这里的专家除了搞科研,还要研究科研成果的市场。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介绍说:“过去的横向(研究),我个人的理解,它是解决了一个技术、一个产品,现在我们这个地方,我们解决的是商品,使科研成果转化的速率提高,时间缩短,使那些相当多的半成熟成果尽快的转化为生产力。”
资源优化整合,把研发优势转化成了竞争优势。在山东,海洋科技对海洋产业的贡献率超过65%,高于全国5个百分点。2016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达1.3万亿元,增长8.3%,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5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