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北京10月16日讯 十九大召开在即,农业供给侧改革成为不少代表关心的热门话题。农民最关心啥,市场最需要啥?16日上午,在开往北京的列车上,几位整天跟“三农”打交道的代表坐到一起,展开了一场关于未来农业的对话。
“高温是造成玉米减产的重要因素,应对这样的自然灾害,是不是可以专门培育一批抗高温的玉米新品种?”发现自己身旁就是玉米育种专家李登海代表,聊城市高唐县农业局副局长杜立芝代表抓紧时间向他“取经”。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杜立芝又问,对于种植玉米的农户来说,目前需求量最大的是饲用玉米,专家们能不能在培育优质饲用玉米品种方面多下点功夫?
10月16日上午,在从济南开往北京的列车上,几位跟农业打交道的代表坐到一起,热烈地聊起了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话题。
一听到这个问题,坐在对面的泰安市泰山区省庄镇东孙村党支部书记米培莲代表立刻加入了讨论,眉飞色舞地聊起了她们村的“养牛经”。米培莲说,“玉米秸秆是最好的饲料,俺们养的牛吃上秸秆,长肉多,皮毛发亮。”她所在的村,养殖户以养殖肉牛为主,对饲用玉米的需求量特别大,一个养殖大户一年少说也需要上百万斤玉米饲料。用玉米秸秆做饲料,既能解决牛的吃饭问题,又能避免农民烧秸秆造成环境污染,可谓一举两得。
“但眼下我们收的这些饲用玉米,根本满足不了养牛的需要。”米培莲说,饲用玉米主要是收玉米秸秆,养牛户们都盼着能培育出一批专门用作饲料的玉米品种。
“就是想让新品种能加大种植密度,让玉米长得稠稠的,长成后多收秸秆做饲料。”杜立芝在一旁补充道。“对对对!”米培莲高兴地说,希望育种专家能多推广这样的玉米品种,饲料问题解决了,农民搞养殖就更省事了。
“你讲得非常好,这是新的市场需求。”听完这些来自玉米种植一线的“情报”,李登海连连点头,他说,搞科研一定要跟上最新的市场需求。当前玉米的种植结构正在调整,作为研发创新的种业公司,必须面对这种调整带来的市场需求变化。“特别是饲用玉米,也就是我们说的‘粮改饲’”,李登海强调,目前他的科研团队正按照饲用玉米相关标准以及市场定位,加快对饲用玉米品种的创新研究,加强玉米品种的抗灾害能力,不断满足农户们的精准需求。
有了好种子,还需要好技术。“‘三农’重在人才啊,尤其是在当前农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李登海说,农村要加强人才引进力度,把更多具有专业知识、能为“三农”服务的大学生、创业者吸引到农业领域。
说到农业科技人才下基层,一直坐在旁边认真倾听的“博士后女村官”关志洁代表就是最好的例子。关志洁是山东省东明县武胜桥镇玉皇庙新村村党支部书记,在博士毕业后,她选择回到农村创业。在关志洁看来,要在农田上做好文章,选择优良的品种只是第一步,关键还得提高种植技术的科技含量,走绿色发展转型之路。以前,玉皇庙新村的农户种植的大多是普通的玉米、小麦、大豆等作物,辛辛苦苦干一年,收益十分有限。如今,关志洁带领大家发展了上千亩观赏树木、无公害大棚蔬菜、高品质粮食作物等等。“她带着农户种的绿色优质大米,一斤能卖到15块钱呢。”李登海在一旁为“博士后女村官”竖起了大拇指,大伙儿都赞赏地笑了起来。(大众网-山东24小时客户端特派记者 王磊 樊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