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研制生产的多款新型航空发动机近日集体亮相重庆高交会……中国航发正致力于打造从研制到生产的全产业链,航空发动机稳步行走在“由弱到强”的新发展阶段。
“航空发动机的春天来了,我相信只要脚踏实地,自主突破关键技术是早晚的事。”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沈阳发动机研究所总设计师刘永泉,作为新一代航发领军人,接过了带领中国航空发动机走向“由弱到强”的接力棒。
“必须振作精神,马上全身心投入攻关排故”
“航空发动机是我们国家的薄弱环节,学这个将来会有发展。”高考之后物理老师的一句话,在年轻的刘永泉心上扎了根。在志愿表上,他满怀憧憬地写上了西北工业大学发动机系。
“一入航空深似海”。本科毕业后,刘永泉进入了我国航空发动机设计研究所里成立最早、实力最强的动力所,其间又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动力系攻读硕士学位,之后再次回到所里主持科研设计。这一干,就是34年。“干了多年之后,发现自己的喜怒哀乐,基本都围绕着航空发动机,感觉这辈子再也离不开这个行业了。”刘永泉说,此后他研制航空动力“中国心”的道路,越走越坚定……
“冬天从所里到试验基地去做试验,技术人员要坐着半敞开的‘大篷车’,1个小时车程后,人冻得像冰棍一样,但一下车,都毫无怨言地马上投入工作。”刘永泉这样描述上世纪80年代艰苦的工作条件,“当时我们的试车台都很简易,没有消音塔,近距离噪音高达150分贝,贴着耳根说话根本听不见,感觉心脏随时要跳出来,周边3公里范围内都能听到试车声。”……很多试验设备、试验器材都是动力所的人亲手从荒地上建起来的。
如今,现代化的试验设施林立,先进的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刘永泉的带领下,动力所不断挑战新的技术要求,航空发动机部件的设计、系统的设计、系统和发动机的匹配、发动机和飞机的匹配以及工艺、材料等方面的水平大为提升了,突破了数十项关键技术。刘永泉带领团队为攻克制约型号研制的重大共性难题——整机振动技术,创新性地提出发展整机动力学,为解决国产航空发动机使用中的振动问题、加快国产航空发动机技术成熟以及后续发动机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辟了新的途径。
回顾34年航发生涯,刘永泉说,“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每逢重大工程获得进展、重大节点如期实现,他都会涌起满满的成就感,但面对一个个接踵而至的问题,焦虑也随之而来,“必须振作精神,马上全身心投入攻关排故。”刘永泉说,多少次咬着牙负重前行,都是为了航空发动机低沉的轰鸣声响彻云霄……
“党员同志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
在刘永泉看来,作为总师,将研发队伍拧成一股绳,也需要讲究科学方法。
在“太行”发动机设计定型的阶段,刘永泉组织各团队召开了第一次攻关会。“会上,我发现一些队员多少有点情绪,他们认为问题出在对方身上。”各打五十大板还是劝解?刘永泉另辟蹊径,选择从根子上找原因、解决问题。
“我把攻关难题重新定性。比如说原来定性为控制系统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把它定性为控制系统与发动机匹配的问题。”刘永泉说,航空发动机由各个复杂的技术环节构成,任何一个问题都不是孤立的,需要各个系统协同解决。这样一来,团队不仅找到了难题的根本所在,有了积极的解决方法,内部的职责也更加明确,整体工作氛围得到很大改善。
刘永泉主张并践行“技术民主”,听取团队每个成员的意见,最终形成技术决策;他注重人才培养,对于一些肯钻研、勤奋积极的年轻人,精神鼓励之外也给予实际奖励;他还鼓励及时总结,带领大家形成阶段性总结经验教训的习惯,团队成员经常找他谈新想法、新思路……
“整个团队逐步形成了一种进取心强、坚韧不拔、精益求精的团队精神,随着产品的成熟,团队也在成熟,大家的自豪感、归属感明显增强。”刘永泉说,“这种氛围的形成跟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分不开。动力所70%以上的员工都是共产党员,党员同志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
“一定要自主研发,仿制不可能吃透”
有人问刘永泉,航空发动机的研制,究竟难在哪儿。刘永泉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天上飘的云,具体形状难以描述又处在时刻变化中,航空发动机内部的气体流动也是如此,流场状态时刻在变,没法用一个固定的方程来完全准确地描述它。需要通过数据的长期积累,进一步发现发动机运行的规律,修正理论模型,从而攻克关键技术,逐渐逼近‘精确’描述。”
刘永泉对我国航空发动机的研制道路思路清晰:首先要重视基础研究,加强流体力学、热力学、材料、加工制造各个领域基础研究,鼓励成功也宽容失败;结合工程实践,在加强工程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加强以数字仿真乃至AI(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技术研发、应用,提高模拟试验的精确度。
没有豪言壮语,但刘永泉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坚定。“一定不能急功近利,要遵循科学规律,脚踏实地,厚积薄发”“一定要自主研发,仿制不可能吃透,更何况我们的目标不仅是追赶”“与此同时也要开放研究,在基础研究等方面寻求行业内外一切可以合作的力量,加速进步”……
《 人民日报 》( 2018年06月28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