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课题组276个,完成法学研究成果249项,340余篇论文获全国各类奖项;新成立研究会18个、个人会员总数3.38万人,团体会员652个;举行“双百”报告会2525场,参加人数121.7万多人;全省法律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对外法学交流不断拓展……
立足“繁荣法学研究、推进依法治省”的职责任务,充分发挥法律智库、决策智囊作用,在繁荣法学研究、参与地方立法、开展法治宣传、推进法律服务、培养法学人才、加强组织建设等方面创出诸多工作亮点,被中国法学会授予“全国地方法学会系统先进集体”、省社科联授予“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模范学术社团”等称号。
今天,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省长吴政隆出席江苏省法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江苏省法学会第六届会长林祥国在作理事会报告中回顾了上述工作成果。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副会长张苏军在致辞中对江苏省法学会取得的突出成绩给予了高度肯定。
开展多层次多角度法学研究
促进地方立法科学民主,是地方法学会的重要职责。近年来,江苏省法学会从党委政府关注、人民群众关心、社会发展急需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开展研究,成立研究课题组276个,完成研究成果249项。
围绕省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江苏省法学会与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联合开展了65项地方立法课题,其中就有多个研究成果被地方立法采纳吸收。如《自然资源危机的私法应对》被《江苏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吸收,《社区矫正立法若干问题研究》成功转化为《江苏省社区矫正工作条例》,《对国民阅读的公共推动作用研究》被《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全民阅读的决定》吸收,《江苏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条例》立法研究被省人大立法吸纳。
全省13个设区市获得地方立法权后,省法学会成立了立法学研究会,在指导各市法学会开展地方立法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江苏省法学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为此专门组织学者从现代政府职能定位、行政管理体制、行政程序、行政决策、行政执法体制等方面展开研究,其中《以法治政府建设推动政府社会治理法治化》《法治政府建设重点和难点问题研究》《江苏省行政程序规定立法研究》等一批重点课题中的众多实践理念和对策举措,进入了决策视野,被吸纳进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等重要文件。
“省法学会还就民营企业法治保障、社会管理创新、民间融资热点、新型城镇化建设、群体性事件处置、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等问题,开展重大课题研究。”林祥国在报告中介绍说,围绕司法体制改革,先后在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度、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明确司法责任制,以及司法管辖制度,探索建立省以下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体制等方面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
强化组织建设凝聚人才优势
江苏省法学会围绕全省政法工作大局,结合法学会群团组织特点,积极完善组织体系,还建立了课题招标、合作研究、考评激励、服务保障等一系统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体制机制。
“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把市县区法学会组织建设纳入重点督导范围,目前12个设区市实现县级法学会全覆盖。”江苏省法学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法学会会员数量也实现较大幅度增长,个人会员总数达3.38万人,团体会员达652个。
“为发挥法学人才集聚优势大力弘扬法治精神,我们还以专家学者为支撑,开展了针对领导干部、青少年和高校学生为重点的各类法治宣传活动。”江苏省法学会相关负责人说,全省共举办“双百”报告会2525场次,听课人数达121.7万多人,成为全省法学会弘扬法治精神的重要品牌活动。
通过凝聚法学会资源,江苏还重点打造了法治江苏建设高层论坛这一区域法学品牌论坛,先后以海洋法治、经济转型中的金融创新、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国自贸区建设、区域依法治水研究、环境污染防治法律问题、城乡融合发展法治保障研究等为主题吸引国内著名法学家参会研讨,此外还参与举办、协办了长三角法学论坛、两岸和平发展法学论坛等活动,助推了区域法治实践创新。
展望新发展将建协同研究机制
“各级法学会要牢牢把握新时代主题,走在新时代前列,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围绕服务党和政府工作大局、服务法学法律界、服务人民群众开展工作。”张苏军在致辞中强调,法学会要引领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围绕当地群众所急、党政所需,积极开展应用性和对策性调查研究。要通过参与地方立法、牵头或协调研究重大疑难涉法问题、提供法律咨询、开展法律服务和法治宣传教育、推荐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法律顾问等工作,在服务大局中展现价值、施展作为。
“希望能提出更多解民忧、促民生、护民利的法律法规措施,加强法治领域的基础性问题研究,促进法学理论、法律制度和法治文化创新。”江苏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王立科在致辞中围绕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服务高质量发展大局、坚持探索创新和立德树人等提出了四方面希望,希望重点推进加强社会治理、深化扫黑除恶、促进公平正义等方面的法治实践创新研究,为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探索江苏路径。
江苏省政协副主席、江苏省法学会第七届会长周继业在展望法学会建设中强调,将立足工作实际,积极探索建立区别于党政机关,符合法学会人民团体组织特点,体现法学专业特色,适应法治建设需要,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运行机制和活动方式。同时将推进协同创新,积极适应学科分化细化和交叉融合并存的大趋势,打破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区隔、各法学学科间的分垒、各研究会间的分野,推动上下、左右互通互联,建立稳定的协同研究机制,实现优势互补、发挥共生效应。
法制日报南京6月1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