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岁的张富清是中国建设银行来凤支行离休干部,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他英勇善战、舍生忘死,多次荣立战功。退伍后,他自愿申请转业到当时条件艰苦的来凤县工作,深藏功名六十四载。2018年底退役军人信息采集时,工作人员发现老人一张泛黄的立功登记表,才知道他是一位功勋卓著的战斗英雄。
来凤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负责人上门探望,询问张富清老人有什么要求。他动情地说:“当年和我并肩战斗的那些战友,好多都牺牲了,还有一些整连整排牺牲的战友,他们根本没有机会提任何要求。比起他们,我今天吃的、住的已经好很多倍了,我有什么资格居功自傲,给党找麻烦、提要求呢?”
浴血疆场 功勋卓著
去年11月,来凤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进行退役军人信息采集工作。张富清配合信息采集,出示了一张立功登记表、一张报功书、几枚徽章等原始资料,令家人和工作人员震惊。
泛黄的立功登记表和报功书上,记录着他在解放战争时期的不朽功勋:大军区特等功一次、军一等功一次、师一等功一次、师二等功一次、团一等功一次,并被授予军战斗英雄称号和师战斗英雄称号。
此时,人们才知道,这是一位有着卓著功勋的战斗英雄。
1948年3月,陕西省汉中市洋县24岁的穷小伙张富清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张富清说,当时不分白天黑夜战火正猛,他记不清打了多少仗,但记忆最深的是永丰城那一仗。
1948年10月一天的拂晓,张富清作为十四团六连班长,和两名战友组成突击组,率先攀上永丰城墙。他第一个跳下城墙,冲进敌群展开近身混战,也不知道战友去哪里了。他端着冲锋枪朝敌群猛扫,突然感到头顶仿佛被人重重捶了一下,后来又感觉血流到脸上,用手一摸头顶,一块头皮翻了起来。
击退外围敌人后,张富清冲到一座碉堡下,刨出一个土坑,将捆在一起的8颗手榴弹和一个炸药包码在一起,拉下手榴弹的拉环,手榴弹和炸药包一起炸响,将碉堡炸毁。这场战斗一直持续到天亮,他炸毁了两座碉堡,缴获两挺机枪。战斗结束,他死里逃生,而突击组的另两名战友却再也没有见到了。
张富清说,他多次参加突击组打头阵,其实当年他的身体很瘦弱。他打仗的秘诀是不怕死,“一冲上阵地,满脑子是怎么消灭敌人,决定胜败的关键是信仰和意志”。
因为勇猛善战,彭德怀到连队视察鼓劲的时候,多次接见张富清和突击组战士。永丰战役后,彭德怀握着他的手说:“你在永丰战役表现突出,立下了大功。”
永丰战役,老人荣获西北野战军特等功、军一等功。
1948年6月至9月,老人参加壶梯山战役,攻下敌人碉堡一座、打死敌人两名、缴获机枪一挺,并巩固阵地;在东马村消灭外围守敌,占领敌人一座碉堡,为后续部队打开缺口;在临皋执行搜索任务,发现敌人后即刻占领外围制高点,压制敌人火力,完成截击敌人任务。
扎根山区 深藏功名
1955年,张富清自愿申请转业到来凤工作,先后在县粮食局、三胡区、卯洞公社、外贸局、县建行工作,1985年在县建行副行长岗位上离休。几十年里,他从未向外透露自己的战斗经历。
上世纪60年代,张富清调到三胡区工作,妻子孙玉兰在三胡供销社上班。随着精简退职工作开展,张富清动员妻子从供销社离职,减轻国家负担。当时,粮管所、供销社与食品站是最让人羡慕的工作。
“我不让你下岗,怎么好去做别人的工作。”张富清对妻子说。妻子理解丈夫,辞去供销社工作成为手工业社社员,靠做缝纫补贴一家六口的生活。
“张老为人正派,从不倚老卖老、夸夸其谈,工作中总是挑最困难的任务,从未听张老讲过去打仗的经历。”68岁的田洪立曾与张富清在卯洞公社共事4年多,“当年公社班子成员分配工作片区,张老抢先选了最偏远的高洞片区,那里不通路、不通电,是全公社最困难的片区。”
在建行来凤支行,许多人知道张富清,但没听说过他的英雄事迹,33岁的年轻行长李甘霖对张富清敬佩有加。
李甘霖告诉记者,去年11月,他得知张老要去武汉做白内障手术,需要植入人工晶体。他嘱咐老人:“您是离休老干部,医药费全部报销,可以选好一点的晶体,保证效果。”后来老人做完手术回来,李甘霖发现老人只选了价值3000多元、最便宜的晶体。
张富清说:“我90多岁了,不能再为国家做贡献了。医生给我推荐7000多元到2万多元的晶体,我听到同病房的一位农民只选了3000多元的,我也选了跟他一样的,为国家节约一点是一点。”
在老人家中,有一个搪瓷杯用了67年。67年里,老人先后拿它当茶杯,茶杯有洞,老人用锡修补后再用,修了一次又一次,后来杯把又坏掉了。杯子补后不能受热就用作漱口杯,杯把掉后不方便拿来漱口,就用来放牙具。
如今,杯子虽有3个补丁,杯把掉了,却见证着老人67年的平凡生活。
不忘初心 永葆本色
3月2日,张富清戴上假肢拄着支架,和84岁的老伴孙玉兰去超市买菜。
“老伴腿有残疾,但每天都坚持锻炼。”孙玉兰说。
2012年4月,张富清左膝盖脓肿,辗转县、州医院治疗不见好转,武汉的医生建议截肢。
“战争年代腿都没掉,没想到和平时掉了。”术后醒来,乐观的老人自嘲地说道。
伤口刚愈合,老人就沿着病床移动。回到家中,老人起初沿着床沿锻炼,后扶着墙壁练习走路,如今墙壁上还有老人跌到后手抓墙壁留下的痕迹。
经过近一年的锻炼,老人能拄着支架打扫卫生、择菜,帮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人要自立,不能给组织添麻烦。”老人说。
在老人卧室,摆放着一张书桌,上面书籍摆放整齐。一本《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黄色封面的四周已经磨成了白色,打开书籍,上面用黑色的水性笔打着点、横线记号。翻开1983年版《邓小平文选》,里面同样有老人研习后留下的墨迹。
老人有两本《新华字典》,一本1953年版、一本1979年版。
张富清只上过中央军委航空速成中学补习班,1955年转业到地方工作后,文化成了“拦路虎”。如何提高文化水平?张富清买来《新华字典》进行自学。
几十年下来,靠着两本《新华字典》,老人利用工作间隙学习《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等著作,阅读《人民日报》《红旗》(《求是》)《半月谈》等报刊,掌握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
退休后,张老每天坚持读报,作读书笔记。最新一本报刊剪集,里面有2015年至2016年《人民日报》《湖北日报》《恩施日报》刊载的时评和重大时事消息。如今,老人每天仍坚持读报和看央视新闻。
“爷爷,现在国家形势怎样?”2月28日,央视记者问张老。
“全党集中力量搞好精准扶贫,让贫困地区富起来。长江沿线要搞好生态保护。持续做好反腐倡廉工作,确保党永不变色。”张富清响亮回答,完全不像一名95岁的老人。
短评——
英雄精神,激励我们不断前行
不朽功绩永不磨灭,英雄精神熠熠生辉。95岁的张富清老人平凡而又不凡的人生经历,令人肃然起敬。
枪林弹雨中视死如归、大义凛然,在信仰面前,流血牺牲算得了什么?和平时期夙夜在公、甘于奉献,在初心面前,艰难困苦更不值一提。张富清老人的一生,正是中国共产党人这个先锋群体,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始终冲锋在前、艰苦奋斗、示范引领的缩影。老人用自己的人生经历,诠释了英雄的含义。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和平年代,英雄事迹和精神,仍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强大力量。
当前,我们正处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历史关口,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我们要传承好英雄精神,赋予这种精神新的时代内涵,让英雄人物、英雄精神成为心中的精神坐标,用英雄精神激励我们努力夺取新时代伟大征程中一个又一个新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