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 > 正文

戴安娜王妃死亡再添阴谋论 特种兵谋杀

2013-09-16 21:14:00 来源:辽宁电视台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资料图:英国戴安娜王妃

  戴安娜王妃死亡真相再添阴谋论 惊爆遭特种兵谋杀

  据“中央社”18日报道,英国戴安娜王妃1997年撞车死亡事件被传出新阴谋论,据称英国空勤特种部队是幕后黑手。英国警方表示,他们正在检视关于此事的最新情报,但否认是重新调查此案。

  再过两周就是戴安娜王妃逝世16周年,美国媒体报道称,许多人对上述指控抱持怀疑态度,并引述网友的话说:“只有我这么觉得吗?每年到了这个时候就有新的戴安娜王妃死亡阴谋论出现?”

  伦敦都会警察局17日发布声明表示,他们正在调查最近取得这项情报的“关联性和可信度”。戴安娜王妃和其男友法耶德是于1997年8月31日清晨在巴黎发生车祸丧生。

  该声明中说,将由专门刑事部的警官评估相关情报,但声明指出:“这不是重新调查,也与派吉特项目(Operation Paget)无关。”派吉特项目是英国警方对戴安娜王妃命案调查行动的代号。

  英国王室发言人表示,戴安娜王妃的儿子威廉王子与哈利王子不会就此事发表评论,她的前夫王储查尔斯也不会作响应。

  据英国军方人士透露,这项指控出自英国空勤特种部队(SAS)一位士兵的岳父母。这支部队的战士南丁格尔今年因非法拥有武器受审时,这位士兵曾经作证。

  据称这名士兵本身也因非法持有武器遭定罪,外界只知道他在审判时的代号是“N士兵”(Solider N)。

  报道称,这名士兵分居妻子的父母致函空勤特种部队的指挥官,宣称女婿曾告诉太太,戴安娜之死出自这支部队的手笔,而此事“遭到掩盖”。

  这封信中说:“他(N士兵)告诉她(妻子),戴安娜王妃的死是某人安排的,整件事遭人一手遮天。”

  报道说,信件于2011年9月寄出后,英国国防部、皇家宪兵队以及公共检察局一直知道这封信的存在,也知道信中这项指控。(文字来源:中新网)

  英国的精锐特种兵谋杀了戴安娜!就在戴安娜王妃去世16周年纪念日前夕,英国军方再次传出支持“戴安娜谋杀论”的新线索,目前英国警方正在紧锣密鼓地排查这些线索的关联性和可信度。

  “戴安娜王妃是被英国士兵谋杀?”英国《每日邮报》18日的新闻标题令民众震惊不已。报道称,英国伦敦警察厅日前收到来自军方的情报,情报显示,戴安娜王妃和男友多迪・法耶兹的死竟同英国一支精英特种部队――英国特种空勤团(SAS)。这一情报源自另一起独立案件:2011年9月,SAS狙击手丹尼・南丁格尔因在寝室私藏武器弹药而被送上军事法庭,而作为证物被一并呈交法庭的一封书信引起了高度重视。

  这封信件是丹尼室友的一封家信,寄信人是其室友的岳父母。他的这名室友是其私藏武器弹药案中的证人。由于信息高度涉密,英国媒体在提及丹尼的这名室友时一律以“士兵N”称呼。这封长达7页的手写信件中提及,“士兵N”曾对其妻子炫耀,戴安娜王妃的死是出自SAS的手笔,王妃的真实死因后被巧妙掩盖。这封信中还特别提到谋害戴妃的主使者的姓名,而同样是出于涉密原因,英媒体一律以“XXX”替代。

  据英国《每日镜报》披露,英国国防部、皇家宪兵队和英国公共检察局早在2011年就知道该信件的存在,但是直至近日才通过皇家宪兵队透露给英国伦敦警察厅。日前,伦敦警察厅发布声明称,警方正在排查、评估信件内容的可信度,但同时强调没有再次开展“帕吉特行动”的计划。“帕吉特行动小组”是英国为调查戴妃之死而专门成立的调查小组。伦敦警察厅表示,因调查需要,该机构不准备对媒体再透露更多细节。与此同时,英国王室一名发言人称,查尔斯王储、威廉王子以及哈里王子均不会对此事发表任何评论。

  《每日邮报》称,戴安娜王妃和其男友多迪・法耶兹1997年在法国巴黎死于一场车祸。案件调查从事发到结案用了数年时间,期间调查人员收集了250多名目击者的证词。2008年4月7日,英国法庭最终证实,戴妃的死无他杀迹象,这起交通事故纯粹是由司机失职、饮酒超速所造成的。此前的证据也表明,司机保罗驾车时体内酒精超标,是造成这起事故的直接原因。伦敦警察厅表示,2004年至2006年期间,该机构为调查戴安娜之死花了800万英镑。

  即便如此,“谋杀论”也始终如同幽灵一般在英国甚至全世界散播。这一论调的头号支持者就是多迪・法耶兹的父亲、埃及亿万富翁穆罕默德・法耶兹,他曾当众表示戴安娜的死是由于怀了自己儿子的孩子,而被英国方面“清理门户”,并曾多次在英国、法国两地就该案提起诉讼,最终均以失败告终。本月16日,法耶兹的一名发言人对外宣称,随着新证据的出现,法耶兹本人对于英国当局如何收场表示“非常感兴趣”。他同时表示,法耶兹非常相信伦敦警方将对此案全力以赴。对此,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称,每年在戴妃去世纪念日前夕,总会有一些新的“阴谋论”产生并通过媒体流传,几乎已形成惯例。(文字来源:环球时报)

责任编辑: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