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海外购物:眼睁睁看着旅行团把一个店买空
导语:去年一年仅在法国,中国游客的购物退税就高达30亿欧元。这样的数据足以令全世界的人们感叹,中国人买起东西来还真的不差钱。所以现在国人带给全球消费市场的感觉是,出国完全等同于购物,如果不购物就跟没出去过一样。
Cindy是某航空公司的空姐,她这几年一直飞美国航线,“专业代购”是她在本职工作之外的另一个称谓。从最开始的替亲戚朋友带东西,到现在的专业美国代购,她明显感觉到这几年中国人对于海外购物需求的变化,已经从最开始的按需购变成了现在的必须购。现在的她只要在美国,每天的任务就是去各种大型的购物中心,Outlets等地方购物,而这些地方也全被中国的同胞挤爆。前几年,香港LV旗舰店门口的队是最长的,现在包括美国在内全世界的LV旗舰店的门口,随时都有国人在排队。一个人买N个包包N双鞋或N块手表都不叫什么新鲜事儿了。Cindy曾眼睁睁看着一个中国旅行团把一个店买空,这种霸气的行为真的让那些“穷老外”目瞪口呆,自叹不如。
现在的国外采购团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型线:
1. 高端奢华型:次类消费者只买那些顶级奢侈品牌的服饰(包括Hermes、Chanel、Prada等),腕表(Patek Philippe等)等高端商品。现在这类消费者的数量越来越多。
消费水平:30万起
2. 低端走量型:此类消费者一直都是国外消费的主力军,人数最多最稳定。他们的目标就是各类Outlets。国外Outlets的折扣幅度会非常大,但品牌相对会低端一些,都是一些二三线的品牌会入驻。但就是这些国外普通人平时都会穿戴的二三线品牌,在国内的也是身价不菲,往往也会冠以“奢侈品”的美称。中国的消费者可以花相对少的钱在这里圆自己一个“奢侈品”的梦。回国后还能跟身边的人炫耀个一年半载的,这样看起来,诱惑力确实非常大。
消费水平:3万起
看到中国人民的消费热情如此高涨,国外的奢侈品牌也都纷纷有所动作。设计师来华示好,推出中国限定单品,举办大型活动造势,专卖店落户等一系列举措都是为了能把中国消费者吸引到自己的门口。要知道中国消费者在奢侈品这方面的品牌忠实度是非常高的,只要有中国购物团,再不叫好不叫座的款式也不用担心卖不出去。
据Cindy介绍,七八年前当她走进一个国外奢侈品门店的时候,那些外国店员都是一幅爱搭不利的表情。而现在店员只要看到是亚洲人眼睛都会放光,超热情招待,因为他们知道,这是财神爷来了。这种近乎于疯狂的购买方式,已经成为了外国人对于中国消费者的印象。
当花钱成为病态 海淘也能省钱
外企公司白领Kate一直以来都是个网络购物狂,衣食住行能在网上解决的一律网购。不过近半年以来Kate收到的从国外邮寄来的包裹越来越多,这些都是Kate在国外网站的购物成果,基本上买的都是些国外知名品牌的服饰及化妆品。Kate称自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海淘“达人。
现在“海淘”这个词在白领女性当中的点击率越来越高。“海淘”,海外淘宝的简称,其实就是消费者直接或间接从国外的购物网站上买东西。国外众多大牌的产品是最最收到“海淘”人士青睐的。而正是出于这个原因,现在越来越多的欧美知名奢侈品网站纷纷把发展目光放到中国市场,它们陆续开通中文客服、商品直邮等针对中国消费者的服务项目。甚至有的网站竟然开辟了支付宝付款渠道来迎合中国人的消费习惯,真是良苦用心。但这份用心正中了中国消费者的下怀,每天在微博上“晒单”的各类俊男美女不计其数,这些网站在中国也是赚得盆满钵满。
在Kate所在的公司里,没有几个人没“海淘”过,他们说“海淘”有的时候会非常的实惠。国外购物网站上的商品不仅种类齐全,且原始定价就会比国内专柜低不少,更重要的是基本上所有国外购物网站一年四季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折扣,而且折扣的力度也要比国内大得多。“花小钱,买大牌”是“海淘”一族所追求的最终目标。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购物欲望被增大了,再加上大牌商品即使折后也不便宜的价格,所以每个月的花销比以前更大了。月收入七千多的Kate自从迷上“海淘”以后基本上月月都是“月光族”。但她却乐此不疲,每天还会跟同事分享各种折扣信息及“海淘”心得。
基于这种需求,一种全新的网站营运而生——省钱网站。这类网站专门搜集各种国外购物网站的优惠信息,以微薄作为平台,发布折扣信息以及网站链接,目前看来这类网站的人气也是非同小可,微博的粉丝达一百多万。这其中有一部分是本来就生活在国外的华侨或者留学生,剩下的基本上就是国内的“海淘”爱好者。能够拥有如此高的关注度也足以说明国内消费者的热情。
但不得不承认一点,这几年中国民众对于穿着打扮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了。通过对国外品牌的追捧,整个国民的审美及品位有个不同程度地提升。同时也推动了中国时尚产业的整体发展。
少奶奶病养出鬼奴才
别以为疯狂购物的只有女人,现在男人的臭美程度可一点都不输女人。Eric是一名潮流摄影师,美国日本的那些潮流品牌都是他平时的最爱,每个月五六千的置装花销是肯定跑不了的。他平时都会看一些日本或者美国的街拍网站,跟国外的同龄人学穿衣。他的那些衣服、球鞋也基本上都从国外买。他身边的朋友很多也跟他一样,喜欢收集限量版球鞋,牛仔裤,潮流玩具等东西。很多限量版单品在国内买不到,就只能通过各种渠道在国外找,有时候加上一倍的价格他们也愿意买。这些行为被他们潮流人士看做是“行家”。而这样的年轻人现在并不在少数。甚至可以说是主流。
以某知名运动品牌为例,每年都会推出多款篮球明星签名球鞋,但其发售模式任何时候都是限量,想要以原价买到球鞋的消费者都得去排队。正是这种饥饿营销的方法,使它的球鞋永远都能在发售当天就被一抢而空,这就是抓住了中国消费者严重的从众心理,屡试不爽。正是因为球鞋数量的稀少,从而能够卖到比它自身价值高几十甚至上百倍的价格。消费者愿意花钱购买这种附加值,这就说明了品牌运作的成功。
同样身为八零后的银行职员小王,也很在意私底下的穿着。尽管不像Eric那样每天花大量的时间研究穿衣,但是他对于知名品牌的热衷程度可一点不输给那些所谓的“行家”。他愿意花两千多去代购一双他喜欢品牌的靴子,而原因仅仅是这双靴子在中国专柜卖到三千多。国外品牌在中国的“华丽转身“使其品牌附加值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中国消费者推崇这些品牌的原因就是因为它们鲜明的品牌特征,再加上这种“只买贵的,不买对的“的消费理念已经深植在大部分人的意识中。因此也有不少品牌并没有为了迎合中国消费者而放低身段,继续保持其超低性价比的特点,但这反而成为了吸引消费者购买的一个噱头。
中国消费者的这种高度“崇洋媚外”的心态也引发了一系列奇怪的商业现象。现在有一些国内品牌会通过一系列包装宣传掩盖自己的出身,跟消费者谎称自己是来自国外的国际品牌。这种做法的确很有效果,中国消费者对此非常买帐,在各大购物中心这类品牌的销售额居高不下,这似乎成为了国内品牌的发展新招。在内行人看来,着实有几分讽刺的意味。
现在的实事是,无论品牌是走亲民路线或者高端路线,只要是能抓住中国消费者的心态,就没有赚不到的钱。
这种盲目缺乏理性的消费观念无疑对中国消费品行业的整个发展产生了很多不良的影响,确实需要调整及改善。如何花最少的钱买到最合适的东西才是中国消费者应该追求的目标。
本文刊于2013年第20期《世界博览》,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