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华侨华人的中华文化梦
新华网布宜诺斯艾利斯6月8日电(记者叶书宏 赵燕燕)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陆续有华侨华人移居阿根廷,落地生根,开枝散叶,至今总数已超过12万。随着族群人口增长和经济实力壮大,越来越多的华侨华人开始自筹资金投入文化事业,构建精神家园。
“我们就是喜欢文化产业”
23年前,陈静初来布宜诺斯艾利斯。为了生活,她和女儿蜗居在一所家庭旅馆。白天女儿上学,她就从“十一区”进些绸缎彩线做成纪念品卖,凭借勤劳肯干,几年下来小有积蓄,在那里开起了自己的店铺。然而随着生意越做越大,埋在心中的文艺梦想渐渐在陈静心中复燃。
4年前,陈静开始张罗一年一度的“中国街”春节文艺演出,自己组织演出团队,从国内进口演出服装和道具,带着演员一起排练,向市政府申请场地等,当然一切开支都要自己承担。华侨华人自掏腰包搞文化活动,在当时侨界看来有点“烧钱”,很多人都不太理解。但是,这在陈静看来是在“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同样怀揣文艺梦想的华侨黄菁的加入,让陈静备受鼓舞。在侨界支持下,他们共同成立金长城文化基金会,致力于在阿根廷推广中华文化活动。他们组织的“中国街”春节文艺会演,如今已成为布宜诺斯艾利斯市的文化品牌,每年观众人数都在30万左右,市政府甚至考虑把农历春节定为华侨华人群体的法定假日。
随着影响力的不断扩大,陈静的团队开始进军电视产业。他们投资拍摄的阿根廷首档汉语文化类节目《基础汉语脱口秀》去年4月开播以来,受到阿根廷观众的欢迎。该节目信息量大,几个数字、几个成语、几个流行词……在华裔主持人林文正与嘉宾的互动中,衍生出丰富多彩的有关中华文化的有趣话题。
“我看好华文新媒体的前景”
新媒体革命不仅改造着传统媒体,同样也让黄琪旺这样具有前瞻眼光的阿根廷华侨看到了投资机会。这名22岁就来阿根廷打拼,干过餐饮、开过超市,自称“喜欢打抱不平,天生有胆”的福建人,不甘过“被金钱包围”的生活,希望跳出只经营生意不搞投资的巢窠,成为一名具有开拓精神的科技创业者。
黄琪旺以经营超市起家,因在物流和仓储管理上胜人一筹,生意越做越大。几年前,看到阿根廷经济的下滑趋势,他腾挪出一部分资金返回中国寻找机会。当时中国移动互联技术的普及和运用让他震惊,他决定投资创立自己的软件公司,并很快推出整合中国国内高尔夫球场资源的“金桑在线”软件。
随着对互联网行业了解的深入,他开始看好媒体和技术结合的前景,特别是中国“今日头条”的成功,让他看到了新媒体的优势,多年海外生活的经历自然让他联想到开发华文媒体市场的可能性。凭着“天生的胆量”,他决定以阿根廷为大本营,依托自己的技术平台,推出针对海外华侨华人的“华人头条”媒体聚合应用。
黄琪旺说,当前制约公司发展的最大瓶颈还是内容。为此他考虑与阿根廷当地华文媒体合作,把自己公司的技术传播优势和对方的本土化内容供应优势结合起来,实现跨越式发展。华侨华人搞新兴科技行业,在阿根廷确实新鲜。黄琪旺坦言:“要让合作伙伴相信自己的商业计划确实很难,但是我对自己有信心。”
“为了孩子办好中文教育”
华侨华人族群在阿初具规模后,华人后裔的成长受到关注。主动融入当地社会成为必然趋势,但父辈们更希望孩子们能留住文化根基,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于是一些中文学校应运而生。始创于1973年的阿根廷侨联中文学校就是这个南美国家历史最悠久的中文学校之一。
2011年,从事进出口贸易的刘芳勇接手陷入财务困境的学校。在侨界和中国驻阿根廷大使馆的支持下,学校师资力量不断壮大,生源不断增加,目前这所学校已发展成为拥有360名师生员工,涵盖小学、初中、高中的综合学校。2014年,阿根廷侨联中文学校被中国国侨办评为“海外华文教育示范学校”。
刘芳勇本人有3个孩子,尽管在当地学校入学,但每到周末都会到侨校学习中文。在刘芳勇看来,侨校不仅承担着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创造一种氛围,很多华裔孩子在一起学习祖(籍)国的语言和文化,这本身就是构建一种文化认同。“海外办学确实困难,但因为自己有孩子,深知侨民对子女的期望,所以就坚持下来了,”他说。
最近,刘芳勇的中文学校正在发动侨界开展首届“南美创想杯”中文作文和书法大赛,比赛采用网络投稿、网民在线投票打分的方式进行评比,侨界踊跃参与。这种公益性活动自然会耗费不少时间、精力和财力,但刘芳勇认为,经济实力提升改善了华侨华人的生活条件,但要获得社会的尊重和认可,还要依靠自己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