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 > 正文

鲍勃·迪伦缺席诺贝尔颁奖典礼 好友代领

2016-12-15 11:02:00 来源:新华社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12月10日,斯德哥尔摩音乐厅,70岁的帕蒂·史密斯以和她往日“朋克教母”形象截然相反的衬衫西装出现在舞台上,这次她是替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献唱后者的著名曲目《大雨将至》。

  帕蒂·史密斯的身后是颁奖典礼的管弦乐队,而非民谣演出吉他、口琴的简单装备。在不熟悉的环境下,史密斯的表现极不自然。她开始不久就连连唱错,“不好意思,我们可不可以重新开始这段。我太紧张了,”她说。

  鲍勃·迪伦没有出现。他本人也说,他花了两周时间才确认自己真的得奖。他接受奖项,但因已有其他安排不能前去领奖。“我的精神与颁奖典礼同在,”迪伦在事先撰写好的获奖感言上这样说。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是我从未想象过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

  【“大雨将至”】

  10月13日,瑞典文学院宣布75岁的迪伦获奖。上一次美国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还要追溯到1993年获奖的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二十余年后,再次得到这个奖项的美国人却是活跃在音乐圈而非文学界的迪伦。

  在充满意外的2016年,各界对此事反应不一。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在推特上说:“恭喜我最喜欢的诗人之一鲍勃·迪伦获奖,他配得上这个奖项。”多产的美国畅销书作家史蒂芬·金也发推文说:“鲍勃·迪伦能得诺贝尔奖,我真的非常兴奋。在这段暗淡而悲伤的日子里,这真的是一个好消息。”

  反对的声音也此起彼伏。电影《猜火车》的原著作者欧文·威尔士说:“我是鲍勃·迪伦的粉丝,但这个决定是拙劣的怀旧,充满陈腐和衰老感,令人感到奇怪。”

  英国电视剧编剧罗布·德兰尼嘲讽道:“鲍勃·迪伦得诺贝尔文学奖?那接下来会怎么样,德里克·基特(美国著名棒球运动员)凭他的卤肉饭得托尼奖??”

  瑞典学院有自己的解释。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萨拉·达尼乌斯说:“如果我们回首过去,就会发现荷马和萨福当年所书写的诗歌都是为了被人们聆听,以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鲍勃·迪伦的作品也是如此。”

  【“荒凉的街巷”】

  “在我看来,鲍勃·迪伦得奖算是实至名归,”对迪伦深有研究的纽约大学音乐副教授菲尔·盖德斯顿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因为音乐的制作融合了不同的过程,相当于把不同的媒介融合在一种艺术形式里,精巧地结合起来。”

  的确,迪伦的许多作品有它们作为歌曲格格不入的地方。1965年《重返61号公路》专辑中这首《荒凉的街巷》就是很好的例子。作为一首歌,《荒凉的街巷》非常冗长,歌词也有多处让听众难以理解,然而这首歌在文学性上却达到了迪伦作品的一个巅峰。

  11分钟的歌词里,迪伦使用诗歌中的抑扬,歌词押韵非常规律。内容上,这首歌糅合历史、虚构及《圣经》元素。除此之外,很多唱段都直击社会事件。

  例如开篇的一段:“他们把私刑绞死的照片当明信片出售/他们护照都刷成咖啡色/美容院里挤满了水手/至此巡游来了马戏社。”意指1920年发生在明尼苏达州的一场暴力事件。当时,一名白人女孩和她的同伴声称受到马戏团成员性侵,5000名民众打伤15个警察后,把6名马戏团成员从拘留所拖出,经民众审判后其中三人被处以绞刑。他们绞死的照片被制成明信片出售。但后经调查,死者无一参与性侵。此事当时引起很大反响,被认为是美国社会公平性缺失的表现。

  整首歌充斥着类似的社会联想,又不乏文学元素。许多人将《荒凉的街巷》和T.S.艾略特的《荒原》联系起来。这篇歌词也被收录在2006年《牛津美国诗歌读本》中。

  “时代在变”,迪伦的一首歌曾这样唱。毕竟,现在很少有人在日常交谈中合辙押韵,很少人说话时带有浓重的文学色彩。在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年代,我们略可体会文学的荒凉。文学作品层出不穷,但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热情一年不如一年。

  至少在美国是如此。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范围内表示自己保持阅读习惯的成年人比例创下30年来新低。在谷歌的趋势搜索上,自2004年以来,人们对文学相关话题的搜索逐年减少,现在人们对此类话题的兴趣只有12年前的25%;具体到诗歌,人们的兴趣下降了近一半。

  【“答案在风中飘荡”】

  迪伦歌词的文学价值不容忽视,在现今情况下,他用他“不入流”的旋律,将一句句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社会的抨击唱入听众心里。

  “我认为迪伦的歌词在语言上非常有力量,同时完美结合了音乐和歌词,传达了我们文化中、社会中的讯息,各种运动中的情绪,”盖德斯顿教授说。

  “这样的歌曲一旦流行起来,会比当下的演讲更能深入人心……毕竟,音乐和文学是互相影响的,”他补充说。

  关于迪伦得奖,争议还在继续,不同的观点可能不会马上消逝。也许多年以后,“答案,仍在风中飘荡。”(袁悦)【新华社专特稿】

责任编辑: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