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 > 正文

全球连线|来自云南脱贫村民的特殊礼物,送到联合国安理会!

2021-05-19 15:08:00 来源:新华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新华社联合国5月18日电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近日,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安理会5月轮值主席张军赠送给安理会成员国代表一份礼物——中国云南的咖啡豆、千年古树茶,以及壮族手工刺绣。

  这是一份体现全体中国人民战胜贫困、创造人间奇迹的特殊礼物。它承载着中国人民爱好和平、向往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

  来自云南脱贫地区的特殊礼物

  5月3日是中国作为安理会轮值主席国的第一个工作日。张军大使与同事们结束当月工作磋商后,向安理会另外14个成员国的代表谈起了“送礼”背后的故事。

  他说:“这些礼物乍看并不特殊,但实际上却非同寻常。它们来自中国云南偏僻的县城——过去几十年都处于贫困状态中的县城。近年来,在中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鼎力扶持下,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云南的这些产品也进入了国内国际两大市场。”

  他特别指出:“你们收到的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咖啡豆、茶叶或工艺品,而是中国人民的善良、友谊以及他们愿意和世界上所有人共享美好生活的良好愿望。”

   

    4月28日,在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来自云南的礼物被摆放在五星红旗与联合国旗帜之间。 

  收到礼物后,中国消除绝对贫困的壮举再次成为外交官们热议的话题。有大使认为,中国人民战胜贫困绘就的壮丽篇章令人鼓舞,给其他国家带来重要启示。还有大使表示,中国消除贫困是真正维护人权的范本,值得正在与贫困作斗争的国家和地区借鉴学习。

  云南脱贫村民:

  希望能去联合国分享喜悦

  当辗转听闻云南扶贫产品“走进”联合国安理会后,云南的村民们思绪万千,他们纷纷向新华社记者讲述了自己的脱贫之路。

  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安康乡糯波村的茶农鲍宏光告诉记者,种植茶叶前,全家基本没有收入,而种植茶叶让他的生活发生了改变,茶地从最初的0.6亩,发展到现在的20亩,每年的产量达到2.5吨,产值2万多元。在澜沧县昌皓公司进村发展茶叶基地后,鲍宏光一家的茶叶销路更广了,他坚信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有朝一日,我希望能去联合国分享我的喜悦”。

   

  4月29日,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的茶农正在茶地里采茶 。刀剑龙摄 

  云南省普洱市孟连县天宇咖啡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叶萍说,自己2002年嫁到孟连县富岩乡芒冒村时,贫穷是一种理所当然的生活状态,而现在这种状态被打破。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叶萍带领村民不断发展壮大茶叶和咖啡产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芒冒村无论是村容村貌,还是人的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叶萍在自家园子里采摘咖啡豆。 

  云南壮族刺绣作品在联合国成为外交官礼物,云南省广南县壮族绣娘张凤仙非常兴奋:“壮族刺绣走到世界舞台,我太激动啦!”

  张凤仙7岁开始学习刺绣,她的刺绣作品远近闻名。几年前,为更好发展壮族刺绣文化,张凤仙创建了广南县凤仙民族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集中培训、高价收购绣品等方式,动员当地妇女加入到绣娘队伍中,她们中有12人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一根绣花针,绣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绣出了中国农民的广阔天地,更绣出了中国农村的崭新面貌!

   

    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壮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张凤仙。李纹秀摄 

  中国减贫的世界贡献

  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把减贫作为其首要目标。2020年12月,中国正式宣布,经过8年持续奋斗,中国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这一重大成就为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所描绘的更加美好和繁荣的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说,“中国取得的非凡成就为整个国际社会带来了希望,提供了激励。”

   

    拼版照片上图:云南独龙族群众通过藤篾桥(资料照片);下图:云南独龙江乡白来感恩大桥(2020年10月2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胡超摄)。 

  在第74届联合国大会主席穆罕默德-班迪看来,中国成功实现减贫,得益于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中国拥有一个上通下达的消除贫困领导机构,它提出政策建议,监督政策执行,跟踪减贫进度,还能不断把好的减贫做法在全国推广。”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张军多次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战胜贫困的成就和经验。今年3月,他在一场有关“中国减贫实践”的主题吹风会上说,中国的减贫成就,全面推进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全面提高了中国人民享受人权的水平,是对世界人权进步事业的重要贡献,也向世界展示了真实的中国,14亿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升,过着安宁、自由、幸福的生活,这就是最大的人权工程,最好的人权实践。(记者:王建刚、王长山、杨静、浦超、孙敏、谢锷;剪辑:马则刚;编辑:徐晓蕾、唐志强、程大雨、王丰丰、马晓燕)

责任编辑:张小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