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国际合作,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国际论坛)
日前,《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通过“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简称“框架”),为今后直至2030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的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擘画新蓝图。作为大会主席国,中国为会议取得积极成果充分发挥引领和推动作用,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肯定。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2020年发布的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指出,全球生物多样性下降的总体趋势并未得到遏制,仍然面临着包括土地利用变化、生物资源开发、气候变化、污染和外来物种入侵等直接威胁,并受到生产和消费模式、社会价值观等间接影响。面对生物多样性丧失这一全球性挑战,国际社会需要共同努力,携手推进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中国积极实施《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1%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大熊猫、朱鹮等近10种濒危动物种群开始恢复。
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是一国一域的问题,国际社会应团结合作,充分动员各方力量,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长期以来,中国坚定践行多边主义,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合作。中国倡导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建设“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吸纳100多个国家的生物多样性相关数据;实施绿色丝路使者计划,先后为120多个共建国家培训人员2000多人次。
中国积极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南南合作,积极为发展中国家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支持,全球80多个国家受益。中国出资15亿元人民币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支持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中国同各方建立广泛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双多边合作交流机制。中国与俄罗斯、蒙古国、老挝、越南等国家合作,建立跨境自然保护地和生态廊道。中俄跨境自然保护区内物种数量持续增长,野生东北虎开始在中俄保护地间自由迁移。中老跨境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区面积达20万公顷,有效保护亚洲象等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
COP15第二阶段会议通过的“框架”是一个兼具雄心和务实平衡的“框架”,具有里程碑意义。展望未来,中国将积极推动“框架”执行落地,深度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进程,支持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加强与发达国家交流合作,与各方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作者分别为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助理研究员)
- 【国际漫评】缩水1000倍2022-12-23
- 社评:WTO判决戳穿了“美式国际规则”2022-12-23
- 打造面向全球的科技合作平台(国际论坛)2022-12-20
- 【国际漫评】“击败中国”妄想症2022-12-14
- 年终盘点 | 2022年,美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七宗罪”2022-12-12
- 中国代表呼吁维护公正合理的国际海洋秩序2022-12-09
- 王元丰:欧美这个动向,与国际合作背道而驰2022-12-08
- 【国际漫评】一触即发2022-12-06
- 欧中加强互利合作潜力巨大(国际论坛)2022-12-06
- 团结各界明确方向!国际社会期待中国推动COP15进程2022-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