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 > 正文

金霉素眼膏哪里去了? 莫让廉价经典药物消失

2011-03-13 11:02:15 来源:新华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上海前段时间金霉素眼膏一度断货,听说最近好不容易恢复生产,其实临床上许多廉价经典药物正在或者已经消失。”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副所长蒋华良说,“这个危险现象给诊疗带来了不便,更给患者增加了经济负担。”

  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纷纷呼吁,应该建立有效机制保护廉价经典药物的生产使用,作为解决看病贵痼疾的重要手段。

  廉价老药“退市”令人忧虑

  “会上我遇到了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作家梁晓声,他也在苦苦寻觅金霉素眼膏。”蒋华良委员告诉记者,“这一支小小的药膏不到1元钱,用途、效果都非常好。这样的药,不能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

  蒋华良委员介绍说,近年来,一批医疗必需且价格低廉的常用药紧缺、断档现象日益严重。“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2003年就曾调查发现,当时被调查的1500多种基本药物中,近500种在北京市场无从寻觅,这近500种基本药物中,近三分之一在全国已没有厂家愿意生产。这种现象在其他地区也相当普遍,且廉价经典药物退市的势头这些年一直没有被有效遏制。”

  “我们做医生的都知道,许多老药在临床上发挥着重要的主力军作用,这些药品经过了数十年的考验可以解决大部分的问题,且相当安全,其中有的药物可能会调整给药途径、副作用更小、剂型有所变化,但是基本功效都是一致的。”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院长贾伟平说,“如果老药纷纷消失,医生在工作中会感觉非常棘手,病人的治疗也会受到很大影响。”

  蒋伟良委员说,廉价药消失,医生不得不用高价药代替,成为医药费用攀升的因素之一。“现在像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都很少用了,被头孢类药物代替,价格上涨动辄数十倍。”

  便宜好用,为何不愿生产使用?

  “一方面药厂的生产积极性下降,另一方面医院因缺少利润而放弃不用,在双重压力下,便宜好用的廉价经典药物失去了生存的空间。”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陈凯先院士说,许多老药的定价都比较早,价格多年不升反降,利润空间越来越薄,甚至价格倒挂,企业纷纷放弃生产。“国家规定药品进入医院可以收取15%的加成,廉价经典药物便宜,回扣少,医生也不愿意开。”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阜外医院心律失常诊治中心主任张澍介绍说,许多原药材涨价,加剧了廉价经典药物利润消失的过程,企业生产得越多亏损越多,纷纷停产。

  蒋华良委员表示:我国目前有5000多家医药生产企业,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低水平重复现象凸显,在较长一段时期里行业利润增幅徘徊在10%以下。在整个医药购销领域出现了较为普遍的企业开工严重不足、产品市场同质化和市场竞争加剧的问题,使企业经营效益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因素加剧了药品生产企业对廉价经典药物的排斥。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副院长顾晋表示:不少老百姓配药买药有求新、求贵、求进口的误区,“药不是以价格来衡量的,不是越贵效果就越好。在市场调节药品生产经营的同时,部分群众也从心态上放弃了廉价老药。”

  为廉价经典药物撑起保护伞

  蒋华良委员建议:有关部门应定期调查紧缺、脱销药品的生产、供应问题;对经典廉价药品的生产、经营企业给予一定优惠政策;对其中有突出贡献的企业给予表彰奖励,激励企业努力做到常见病用药品种薄利多销,罕见病用药品种量少高效,保证生产企业的合理利润。

  顾晋代表表示: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不保证企业正常的利润必然就没有生产经营的动力,因此国家应该给予廉价经典药物的生产企业适当的税收减免、补贴。

  “药品降价给广大患者带来了实惠,但是必须要区别对待,要砍暴利,但不能在降价中将经典廉价药物原本就非常小的利润砍掉,否则反而会影响到老百姓的利益。”陈凯先委员说。

  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教授建议:“确保廉价经典药物在临床的使用,可以采取国家采购的方式,压缩甚至消除中间环节,由国家直接向企业定点定期收购并供医院平价提供给病患,将价格控制的重点放在流通环节。”

  代表委员们还建议加快医改进程,通过医药分开、收支两条线、取消药品加成等手段,保证经典廉价药物在临床留得下、用得好。全国政协委员金大鹏表示:廉价经典药物缺少利益驱动,医院不要,企业也不可能生产,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改变以药养医的顽疾,公立医院的改革中必须很好地直面并解决这个问题。

责任编辑:宋莉

责任编辑: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