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汶川地震三周年:奇迹崛起 焕然新生
三年时间,汶川重生,党和人民在这里携手奋战,共创奇迹。
2011年5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灾后重建进展情况,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穆虹,四川省人民政府常务副省长魏宏,甘肃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泽巴足,陕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江泽林等出席并讲话。
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截至2011年4月,纳入国家重建规划的41130个重建项目已经完工38803个,占重建任务的94.34%;完成投资8851.53亿元,占规划投资的92.37%。“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重建目标基本实现。今年9月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将全面完成,重建美好家园的预期目标已然在望。
重建经验:值得研究和推广
汶川特大地震后,分布在三个省的重灾区重建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赵延东曾于2008年、2009年两度到四川灾区实地调查。他告诉记者,政府的力量在重建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保障了纷繁复杂而艰巨的重建工作完成预定目标。
巨大灾难之后的灾区重建,为应对自然灾难探索了一条有特色的道路,积累了可供其他国家和地区处理类似事件时可借鉴的经验。
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副院长龙恩深特别强调两点:政府主导,面对大灾大难的空前破坏,恢复重建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核心;对口援建,这是有鲜明中国特色且值得他国借鉴的。
精神财富:为进一步发展提供动力
在地震后的恢复重建中,涌现出了众多感人的事迹和人物,他们创造了一笔新的精神财富,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友爱互助就是其中的结晶。
瞿能友是深圳市对口援建甘肃省重灾区的一名工作人员。2008年10月8日,他主动申请,经市对口办批准,服务于深圳市抗震救灾对口支援工作“前方指挥部”。2009年,一家三口迁到甘肃陇南地震重灾区支教,和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赵延东告诉记者,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在灾难发生后,当地民众在自救、互救、互助中形成了互信等品质。这种和谐互助的精神财富,对灾区未来的发展会产生积极影响。
对此,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赵宗福评价,这些实践,不仅锤炼了中国人民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品格,还大大强化和提升了我们民族的精神品格,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得到大大增强。
重建机制:彰显社会主义优越性
汶川地震灾区重建所取得的成绩和表现出的制度优势得到国外学者的肯定,被认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取得了显著成果的重建”。
多位学者指出,重建成绩的取得表现了政府强大的动用资源和应急管理的能力,这是我国体制优越的表现。赵宗福说,汶川、玉树的救灾重建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次生动诠释,证明了改革开放抉择的正确性,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的政治优势,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动员群众、组织群众、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政府决策、安排、统筹,保证了重建工作在全局层面的开展和推进。但我们也应看到,灾难治理和重建是一个长期过程,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更好地发挥全社会的应对能力,是长久的应对方法。
学术研究:灾难催生新学科
在“5·12”地震后,有关灾难的研究成为社会科学界关注的焦点。
2008年12月,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与灾难学研究中心”成立。中心计划用一二十年的时间,力图建立起灾难学研究的学科体系,为人类提高减灾防灾能力作出学术努力。目前,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院长侯水平主持的 “汶川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相关重大问题研究”项目已经结项。
此外,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还实施和启动了一批相关研究项目:“地震灾区恢复重建行动计划”;与美国加州大学10个分校等海外著名大学共同建立了“支援四川地震灾后重建合作平台”;与香港理工大学等合作成立了“四川地震灾后重建支援及研究中心”,启动了一批研究项目,心理环境方法在灾后心理重建中的应用研究等,直接为灾后重建服务。(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记者:张春海 曾江)
- 四川泸县发生6.0级地震 专家:此次地震与汶川地震关系不大2021-09-16
- 联播+丨13年来,习近平一直“很牵挂这个地方”2021-05-12
- 汶川地震灾区这十年:从重建到“重生”2018-05-10
- 小姐妹回顾汶川地震后十年:三个爸爸陪我们长大2018-05-08
- 汶川地震十周年:《热血街舞团》肖杰、杨凯等舞者缅怀遇难者 传递正能量2018-05-08
- 地震七年 汶川今昔对比:已获新生2015-05-13
- 地震七年汶川今昔对比2015-05-13
- 天水泥石流:24人遇难1人失踪 损失超汶川地震2013-07-30
- 专家称汶川地震对甘肃定西地震有一定影响2013-07-22
- 汶川震后五年 震损水利基础设施如期恢复2013-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