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区“后重建阶段”仍须关注
中新社成都5月12日电 题:灾区“后重建阶段”仍须关注
作者 刘贤
“5.12”汶川特大地震已届三年,中国部署的三年完成灾后重建各项任务将在4个月后全面完成。三年重建,国际社会见证了震灾区的脱胎换骨;但人们也看到,灾区发展还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灾后恢复重建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后重建阶段”仍须得到各方关注。
生态恢复任重而道远
中国国务院出台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评价: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森林大片损毁,野生动物栖息地丧失与破碎,生态功能退化。
记者乘车经过汶川等极重灾区的部分路段时可看到,夹路山体岩石裸露,草木稀少。去年,四川映秀、绵竹等地爆发泥石流。专家分析,“5.12”汶川地震对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的形成影响巨大:岩体震裂松动,岩石疏松破碎并诱发了大量的表层滑塌、崩塌、滑坡,致使大量的松散物质堆积在沟道内,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源。
《规划》确定了林草植被恢复、草地恢复、森林公园等多个生态修复项目,并强调加强对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和堰塞湖等次生灾害隐患点的排查、监测和治理。生态恢复任重而道远。
适应新生活尚需时日
地震致使部分地区“不再适合居住”,在《规划》确定的“主要在规划区内就地就近安置,不搞大规模外迁”的原则下,青川县部分受灾人口在广元市内剑阁等地安置,部分跨市协调到邛崃市邛崃镇南宝山农场安置。北川县城异地重建后,要安置两部分人,一是老北川县城的居民,二是新县城所在地的原住农民。
离开家乡到异地生活,从农村到城镇生活,摆在安置民众面前的是生活习惯的改变。政府根据情况实施了分配土地、就业引导、生活培训等措施,但在“故土难离”的心情下,异地安置的民众,特别是老年人还有段与新环境的“磨合期”。
心理重建仍需坚持
不同于建筑物的修复建设,心理重建因个人情况的差异效果也不同,只能“慢缝细补”。
据中国心理学会调查,灾后有超过50支1000多人的心理救援队伍赶往四川灾区。学生、灾区基层干部、失去孩子的家庭等人群是心理救援的主要对象。
日前,汶川一中校长周秀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学生们完全走出地震的心理阴影,可能还要一两年的时间。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三年重建完成后,各界对震灾区的关注度会渐渐降温。灾区民众、官员在心理上还需对此变化做好心理准备。
过上好日子关键在经济发展
灾区民众能不能过上长久稳定幸福的好日子,关键还在经济发展。
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在其署名文章《社会主义制度铸就抗震救灾伟大奇迹》中提到,对口援建有效地促进了东中西部经济大合作。
19个对口援建省与四川6个灾区市(州)合作共建了24个特色产业园区和农业示范园区,协议产业援助项目698个,落实了产业合作项目483个、资金178亿元。汶川水磨发展观光旅游,广元走低碳经济道路,德阳确定为清洁技术与再生能源装备制造业国际示范城市……震灾区部分山区农村地带,尝试搞有较高经济效益的种养殖业,如药材、土鸡等。但由于自身生产技术和观念较为传统等问题,部分民众掌握新的生产技术还需时日。
地震后,政府提出了“三年基本恢复、五年发展振兴、十年全面小康”的灾后重建总体目标。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对口援建促进的东中西部经济合作后续效应有多大?尚需时间检验。
- 四川泸县发生6.0级地震 专家:此次地震与汶川地震关系不大2021-09-16
- 联播+丨13年来,习近平一直“很牵挂这个地方”2021-05-12
- 汶川地震灾区这十年:从重建到“重生”2018-05-10
- 小姐妹回顾汶川地震后十年:三个爸爸陪我们长大2018-05-08
- 汶川地震十周年:《热血街舞团》肖杰、杨凯等舞者缅怀遇难者 传递正能量2018-05-08
- 地震七年 汶川今昔对比:已获新生2015-05-13
- 地震七年汶川今昔对比2015-05-13
- 天水泥石流:24人遇难1人失踪 损失超汶川地震2013-07-30
- 专家称汶川地震对甘肃定西地震有一定影响2013-07-22
- 汶川震后五年 震损水利基础设施如期恢复2013-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