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 > 正文

载人航天工程首次将空间碎片监测预警纳入工作体系

2011-11-02 21:04:47 来源:新华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新华网北京11月2日电(记者王经国、田兆运)载人航天工程测控通信系统总设计师钱卫平2日表示,中国载人航天首次将空间碎片监测预警和规避纳入工作体系。这意味着,我国航天器的在轨安全进一步得到了保障。

  空间碎片是人类空间活动的产物,包括完成任务的火箭箭体和卫星本体、火箭的喷射物、在执行航天任务过程中的抛弃物、空间物体之间的碰撞产生的碎块等,是空间环境的主要污染源。

  今年9月,一颗与公共汽车大小相似的美国失控卫星坠落地球。2009年2月,俄罗斯已报废的“宇宙-2251”号和美国的“铱33”卫星发生了史上首次卫星碰撞事件,产生了大量太空碎片。

  空间碎片大量存在对于太空环境和飞行器产生不利影响。如果空间碎片相撞,不仅会为太空增加更多太空碎片,有的甚至可能损毁飞行器。

  “因为它们都是以7.8公里/秒的高速飞行,这种碰撞的后果非常严重。”钱卫平举例说,“如果让一个1厘米的金属球与飞行器相撞,就好比是一辆时速为120公里的汽车撞到墙上一样,会撞得面目全非。”

  如何妥善处理空间碎片,确保各国太空活动安全,是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目前,国际上在处理空间碎片上主要分为减缓、防护、预警三大领域。减缓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少发射一些飞行器,二是对于废弃不用的飞行器尽量使其进入大气层自毁。

  “但是,航天器自身的保护也有个度,不能穿一身铠甲,通常来说,航天器需要具备对直径在1厘米的空间碎片具有防护能力。对于大一些的空间碎片,只能采取规避。”钱卫平说,不断加强对空间碎片的监测和管理,是有效处理空间碎片的方法。

  美国已把碎片监测作为常规的一项工作内容。目前他们对10厘米以上的碎片进行监测,同时力争在10年内达到对1厘米以上的空间碎片进行监测规避。国际空间站平均每年有70次碰撞预报,每年都要启动一次规避。

  “加强空间碎片的监测和预警分析是我们在载人航天中必须要做的。”钱卫平说,未来我们要建立起自己的监测预报体系。这是一个非常复杂庞大的系统,包括空间目标监测、轨道预报,碰到交会事件要确立计算方法、模式,建立规避风险的模型。“就像是给它设一个户口,要标明它的地址、飞行状态等。但是要防止漏警、虚警。”

  钱卫平说,关于碎片监测体系,在神六做过尝试,神七进行了试验,神八正式把它作为测控方面的一项任务。目前我们是在距地面300多公里的低轨道进行监测。这个高度的轨道有不利的一面,就是存在大气阻力导致轨道衰减比较快,经常要进行轨道维持,控制难度大。但也同样存在有利的一面,对于较大的碎片而言,由于衰减速度快,很快会进入大气层烧毁,这样一来,这个轨道高度就具有了自净能力。

  “在神八任务实施中,每天要做未来3天的空间碎片预报。交会对接实施时,如果有预警,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改变对接线路,二是退出对接程序,到合适的时机再启动程序。”钱卫平说。

  目前,国际上正在形成一种世界大联盟的态势,共同努力解决空间碎片问题。

  中国自开展载人航天以来,始终致力于和平利用空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武平说,中国一直以负责任的态度,积极参加有关国际组织关于空间碎片问题的讨论,并愿意与国际社会一道,为妥善解决空间碎片问题作出努力。

责任编辑:周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