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交会对接看团结协作——推动中国航天事业跨越发展的精神力量述评之二
这是美轮美奂的太空之舞:漫漫追逐,深深凝望,如约牵手……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的共舞,如此和谐,如此美妙。
“二者协调统一,如同一人。”天宫一号技术负责人杨宏以“1+1=1”描绘这一时刻,“高度的协作,才能达到无间的亲密——成为一个组合飞行器遨游太空。”
其实,何止是“1+1”,正是无数个独立的个体倾其全力,无私奉献,凝聚成中国载人航天这个大写的“一”。
从来没有哪个行业,像载人航天这样涉及如此众多的专业和领域;也从来没有一项工程,像载人航天这样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凝聚着全国人民的力量。
力量凝聚在运载火箭20多万个零部件上,凝聚在了飞船、目标飞行器等产品数十万个元器件上,凝聚在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上百万条重要软件语句中,以及更多常人所不知的地方。
以交会对接机构为例,这个由上万个零部件组成的机构异常复杂,除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负责研制外,还有很多的协作配套单位也参与了对接机构的研制和生产。这些单位遍布神州各地:有的在贵州,有的在安徽,有的在哈尔滨……千万个感受过梅雨、见证过冰雪的零部件,如散落在银河中的星辰,最终会面协同、亲如一家,携手共赴天际。
这是难以想象的高度协作与配合:西安的火箭发动机,天津的飞船太阳帆板,河南的电连接器,上海的推进器,四川的元器件……一声令下,前一天还在工厂的设备,第二天已送至北京的总装车间。
力量凝聚在每一个奉献者的汗水里。据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的不完全统计,直接参与载人航天工程研制工作的研究所、基地、研究院一级的单位就有110多个,配合参与这项工程的单位则多达3000多个,涉及数十万科研工作者。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程明介绍说,交会对接的各大系统几乎都有电子科技集团的产品或设备,参与任务的设备有78种、400多台(套),300多位保障人员24小时技术保障,他们分布在国内外各个基地、站点、测量船等外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奉献无言,付出无私。在飞船副着陆场训练了8年的搜救队员从未见过飞船,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能亲手摸摸返回舱;为了维护一个价值仅几千元的元器件,工作人员不断往返于酒泉和北京之间;有的元器件交货后,工人师傅并不清楚究竟用在哪个地方,但“只要飞船上有咱们的东西,就高兴”……
从神八飞船升空的那一瞬间开始,从黄海之滨青岛到西部边陲喀什,从漂泊在三大洋上的远望号测量船到设在各国的地面测控站,成百上千的雷达和各种跟踪测量装备几乎同时启动,成千上万的科研人员把一道道数据由四面八方汇集到北京、酒泉、西安……
这样的团结协作,甚至令世界震惊——比利时空间信息中心资深研究员泰奥·皮拉尔说,中国发展航天事业可以说是举全国之力。在他看来,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相比欧洲和美国的一大优势在于中国人信心坚定,能做到齐心协力。
团结就是力量,协作凝聚希望。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社会主义的大协作精神,是航天人创造的宝贵财富。
新华社记者赵薇
- 神八与天宫将在阳光下二次对接2011-11-04
- 神舟八号天宫一号3日凌晨陕甘上空对接2011-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