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农村小学数量12年减一半

2011-12-25 09:41:43 来源:大众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背景

  2011年,正是撤点并校走过的第10个年头。然而,在这一年的最后两个月,两次校车事故让撤点并校又置身于舆论的漩涡之中。

  12月12日,江苏徐州丰县首羡镇发生一起运送小学生车辆侧翻事故,共造成15名学生死亡,11人受伤。另一次事故更为惨烈,11月16日,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一辆运送幼儿的校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21人死亡、43人受伤。

  教育部统计资料显示,1997年全国农村小学数为512993所,2009年为234157所,减少学校数合计278836所,总量减少了一半多,平均每天减少学校数为64所。

  撤点并校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已经有所行动,在2001年国务院出台一份名为《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文件后,“撤点并校”以狂风骤雨般的态势横扫了中国广袤的农村,成为了地方政府教育布局调整的“一场狂欢”。

  一些地方断章取义强行撤并

  每一起校车事故的背后,经常会浮现撤点并校这一根本原因。

  2001年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该文件第十三条要求地方政府“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表示要“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学校布局调整要与危房改造、规范学制、城镇化发展、移民搬迁等统筹规划。调整后的校舍等资产要保证用于发展教育事业。在有需要又有条件的地方,可举办寄宿制学校。”

  对上述条款的完整引用非常有必要,因为事实上,这一条款经常被某些地方政府断章取义地引用,从而导致强行撤并事件时有发生。一些地区在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时,把撤并当成了唯一的目的,上述的政策精髓及实施条件却弃之不顾。

  虽是大势所趋但也引发很多问题

  撤并的理由当然很充分,也是大势所趋,如生源的减少、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考虑、农村孩子到城镇上学有利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等,然而,从更广阔更深层次的背景上审视,这一政策也引发许多问题。

  首先,每一所学校的减少,往往意味着这所学校周边学生上学路途的增加。虽然农村人口逐年下降,但下降的只是绝对人数,村庄并没有消亡。由于农村路况的糟糕和交通工具的落后,由此经常发生交通事故,导致悲剧。

  撤并的另一直接后果是,学校集中后,一些中心小学变成巨无霸,巨型班级里人数多得连课桌椅都摆不开,给学校的管理和教育资源的分配等带来巨大难题。

  上学路途遥远,不论寄宿与否,都会使农村家庭教育成本增加,即使在西部偏远地区,这种增加额度也在每年千元以上,这也由此导致在农村一些地区出现了较多的辍学现象。

  ■专家观点

  最大问题在于

  搞“一刀切”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康健认为,撤并村校带来的亲情的断裂和乡土认同的迷失,是更值得反省的问题。“一个五六岁的孩子离开父母,来到寄宿制学校,家庭的温暖、家人的温情被剥离了,但亲情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这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深远影响。”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由政府主导的教育决策,如果只顾政府的“利益”,而不尊重教育规律和受教育者权益,就会出现各种形式的漠视受教育者权益事件。

  康健教授也认为,撤点并校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一刀切”,“事实上应该征求老百姓的意见,他们愿不愿意撤了村小、乡小?如果他们就愿意在自己村里接受最基本的教育,那么政府就该尊重他们的意见。”

  ■他山之石

  美国:从“撤点并校”

  到“小规模学校”运动

  美国也曾掀起过一场轰轰烈烈的“撤点并校”运动,全美学区由1961年的36402个下降到1970年的17995个。然而,即使美国在校车等教育资源供给上做了充分准备,但仍有多项研究表明在教学质量、教学投入、学生成长等方面,合并学校不一定有什么裨益,还可能带来坏处。因此,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又开始了“小规模学校”运动,让办学更加多元化。

  (本报综合)

责任编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