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 > 正文

援疆医生一年半开千张药方受称赞

2012-05-31 09:21:07 来源:解放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上午9时30分,上海援疆医生成扬准时出现在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胃肠消化科的门诊室内。按照喀什时间,此时仍是清晨时分,但门外慕名而来的患者早已排起了长队。“找上海医生看中医”是他们排队的共同目的。为了方便成扬的工作,院方还专门为他配备了一名维语和汉语都很熟练的护士作为“翻译”,每次“坐堂问诊”,总是寸步不离左右。“在喀什工作一年半,现在仍只能听懂最简单的维语,医学特别是中医术语听来还是‘一头雾水’,看来在这方面没有天赋咯!”

  “望闻问切”解疑难

  今天的第一名患者是19岁的维族女孩迪丽瓦尔,已经胃部不适好几天。成扬询问病史之后,一边诊脉,一边观察患者的舌苔,对患者说:“你食少乏味,脘腹胀满,加之嗳气吞酸,舌苔白腻,脉略缓,属湿滞脾胃,也就是西医所说的慢性胃炎,最好做胃镜进一步确诊。”可当护士告知了胃镜的注意事项后,迪丽瓦尔却紧张得连连摇头。“她之前从没做过胃镜,觉得有些害怕。”成扬见状,便在处方上写上“平胃散”递给女孩。“这是一种中成药,对你的病会有效果。既然不愿意做胃镜,先吃一段时间的药看看效果好吗?”迪丽瓦尔这才露出了笑容。

  45岁的吾休尔今天是来复诊的。胃镜检查表明,他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虽然有了检查结论,成扬仍然再次为他认真诊脉:“从中医的角度来说,你咽干口燥且吞酸吐苦,脉细弱,舌红少津,为阴虚之症。除了吃药外,建议你平时可以加用菊花和石斛泡茶喝进行调理,对辛辣的食物要特别忌口。”接过处方的吾休尔显得很高兴:“成医生不光会让病人打针吃药,还注重日常的身体保健。上海中医真是亚克西!”

  打出“品牌”树形象

  来自曙光医院的成扬是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青年)副主任委员,浸淫中医十几年。说起在喀什担任援疆医生所遇到的困难,“疗效”是他挂在嘴边最多的词。“喀什地区群众以前看病,在城市里有条件的就看西医,农村老百姓则大多让维族医生用传统方式治病。从医院角度来说,传统维族医学也有其可取之处,但对一些现代疾病办法不多。”而对于上海人司空见惯的中医中药,不少维族群众是只闻其名,对于其特点疗效一无所知。“我刚到喀什时,各大医院几乎都没有中医科和中药房,有时找不到药材,还要托人专门去几百公里外收购。我觉得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就是要让患者看到中医的疗效。”

  于是,成扬抓住查房、门诊、下乡等各种机会和场合,一边宣传中医药的特点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病的优势,一边选择一些症状较轻,容易见效的患者进行示范。“此前有一位维族患者腹胀便秘3年多,一直吃西药也不见效,我诊断后,为他开了3副健脾理气、养阴生津的中药。3天之后,这个病人主动找到办公室,兴奋地告诉我,自己的症状已大幅减轻,酸奶子能喝上一大碗。还主动表示要和亲戚朋友介绍中医的疗效。”二院消化科主任艾尼·阿不都热依木对成扬取得的“战果”也是赞不绝口:“喀什许多患者尤其是民族同志,第一次来看中医时都将信将疑,成大夫望闻问切后,针对他们的病情配药,还详细地向他们介绍如何熬药、如何服药、服药期间如何忌口等注意事项。经过长期的努力,局面才慢慢打开了,现在还有患者定期专门从巴楚、叶城等地赶来呢。”

  一点一滴留“心血”

  在成扬为患者诊断时,不时有二院的年轻医生走进门诊室,静静站在一旁观察诊脉和开方的过程。“在援疆工作中,最大的感受就是相对上海的环境,这里的同行与国内外先进医学信息的交流还很少,这样医疗技术水平也会提高的比较慢。”为了能让中医在喀什“扎下根”,成扬利用每天的门诊、查房时间,毫无保留地向本院同事讲解中医理念以及消化科领域医疗技术的最新进展。“中医是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靠短短一年多的时间是无法掌握精髓的。但这里还是有不少年轻医生通过日常接触燃起了对学习中医的兴趣。特别是一个锡伯族的小伙子,还在考虑跟我到上海进一步深造呢!”

  记者随手拿起成扬的一张处方,发现上面所列的,几乎都是白术、陈皮、柴胡、麦冬、石斛、丹参、黄芪等普通药材。“考虑到当地群众的经济状况,我要开处方时,就会特意选择一些便宜的药材。一样能治病,又不会加重患者的负担。”说着话,成扬打开身旁的抽屉,里面塞满了援疆一年半来开出的上千张处方。“我跟二院的领导说好,走得时候把所有的处方都留下来,给别的医生参考。这些方子,就是我留给喀什和自己援疆生涯的最好礼物。”

责任编辑:鲁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