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 > 正文

飞越"战神"小行星 嫦娥二号完美收官

2012-12-15 10:28:20 来源:新华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新华网北京12月15日电题:飞越“战神”小行星 嫦娥二号工程完美收官

  余晓洁、吴晶晶、蔡金曼

  15日,国防科工局传来我国深空探测新突破的佳音——嫦娥二号卫星在距离地球约700万公里外的深空,飞越“战神”小行星图塔蒂斯并进行探测。至此,嫦娥二号再拓展试验圆满成功,嫦娥二号工程完美收官。

  2010年10月成功发射以来,从距地38万公里外的月球,到150万公里远的日地拉格朗日L2点,再到700万公里外的小行星……嫦娥二号不断刷新“中国高度”。

  由“替补”到“先锋”

  原本设计寿命仅半年的嫦娥二号卫星,已超期服役近两年,从备份星到先导星,从月球探测器到太阳系探测器,嫦娥二号华丽转身。

  “嫦娥二号本是嫦娥一号的备份,我们原计划用它来弥补嫦娥一号任务的不足。”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栾恩杰说。

  2007年10月,嫦娥一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如何处置备份星成为探月工程领导小组着力研究的重点问题。2008年6月,国防科工局召开专题会议,反复研究论证后将嫦娥二号“升级”为嫦娥三号先导星,验证月球“软着陆”任务部分关键技术。

  从“绕”起步、为“落”探路的嫦娥二号,由“替补”变身“先锋”。

  2010年10月1日,肩负着全新历史使命的嫦娥二号划破苍穹,奔向月球。

  2011年4月1日,设计寿命期满,既定的六大工程目标和四大科学探测任务圆满完成,星上剩余燃料充足,嫦娥二号的拓展试验随即展开。

  2011年6月9日,嫦娥二号正式飞离月球,奔向150万公里远的日地拉格朗日L2点,开启了中国深空探测的新征程。2011年8月25日,嫦娥二号精确捕获L2点环绕轨道,标志着拓展试验圆满成功。

  2012年6月1日,嫦娥二号受控变轨,进入飞往小行星的转移轨道。

  2012年12月13日,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受控飞抵距地球约700万公里远的深空。16时30分09秒,嫦娥二号与“战神”由远及近擦身而过,交会时星载监视相机对小行星进行了光学成像。

  700万公里,新的“中国高度”诞生!

  几多创新几多艰辛

  “嫦娥”奔月难,奔向150万公里深空更难,飞往700万公里外的深空与行进中的小行星交会难上加难。嫦娥二号的再拓展之旅无疑是中国航天史上最远的一次跨越。这跨越背后,蕴藏着太多的创新与艰辛。

  依据交会时间、交会星地距离、速度增量、小行星亮度等约束条件,在已知的60多万颗小行星中,“战神”图塔蒂斯小行星被确定为嫦娥二号拓展试验探测目标。这颗近地小行星因运行时与地球距离近,被美国航空航天局列入“潜在危险小行星名单”。

  “战神”的轨道很难预测。科研人员集智攻关,组织地面应用系统及相关单位使用国内光学天文望远镜进行小行星测轨,提高了测量精度,推演出中国自己的图塔蒂斯小行星轨道,为交会飞行轨道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

  “向深空的每一步迈进都面临巨大挑战。距离越远信号衰减越厉害,测控难度越大。”嫦娥二号测控系统副总设计师周建亮说。

  为确保对嫦娥二号进行有效测控,总装备部、中电集团、中科院通力合作加紧推进喀什米35和佳木斯66米两个大型深空测控站,以及上海65米甚长线射电干涉测量站研制建设。

  原计划为嫦娥三号任务新建的上述三大站提前于今年10月投入使用,标志着我国深空测控网正式建成。嫦娥二号深空飞行,为我国深空测控站提供了空间测试和校验目标。

  截至目前,嫦娥二号已超期服役20多个月。科学的规划、零窗口发射、精准的测控、创新的轨道设计,使卫星节省了大量燃料,确保了嫦娥二号的远征之旅能量充裕。

  深空探索任重道远

  嫦娥二号任务及拓展和再拓展试验的成功实施,圆满实现了对月球、日地拉格朗日L2点、小行星等多任务多目标的探测,创造了航天领域多项“第一”——

  在国际上,我国开辟了奔月时间短、卫星燃料消耗少的直接奔月轨道,首次获得7米分辨率的全月球立体影像,首次实现从月球轨道出发飞赴日地拉格朗日L2点进行科学探测,首次实现对图塔蒂斯小行星近距离探测。

  对内而言,我国首次实现对月球以远的太空进行探测,首次拥有了飞入行星际的探测器,首次突破并掌握了1千万公里远的轨道设计与控制技术,采用光学定轨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图塔蒂斯小行星轨道。

  以月球探测为起步的深空探测工程,集成了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高精尖技术成果。在迈向深空的征途上,科研人员实现了中国航天研发、制造、应用能力和水平的跃升。

  在即将到来的2013年,国人期待着来自“嫦娥姐妹”的更多好消息——

  飞越小行星后,嫦娥二号正向更远的深空飞行,明年1月有望突破1千万公里。

  明年下半年,嫦娥三号将披挂“登月”,力争实现我国探测器地外天体着陆零的突破。

责任编辑: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