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 > 正文

群发的短信少了点“人情味”

2013-02-16 11:30:00 来源:红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春节放假期间,与朋友所聊得知,除夕夜因要回复数百条短信,倍感压力,都没能好好看下春晚。少数朋友更是报怨,短信一看就是群发,对自己简单的称谓都没有,对这类缺少“人情味”的信息,还不得不回复,怕得罪人,有点“被”回复的感觉。

  回想2月初拜读的《长沙晚报》刊发的长沙市常务副市长陈泽珲的署名文章《让手机短信多一些人情味和精气神——我读杨正午同志的感悟》,文中重点提到:“发短信要使之充满人情味、彰显精气神,要做到因人而发、因时而作和因心而生”,正是对这种群发短信缺失“人情味”的有感而作和殷殷期盼。

  随着通信方式的发展,拜年问候形式也在发生变化。儿时,我们跟随父母走家串户到亲戚、乡亲家登门拜年,洋溢着一种浓浓“年的味道”。少时,我们在他乡追求事业,书信是主要拜年问候形式,类似李春波所唱的《一封家书》中歌词:“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吗?现在工作很忙吧,身体好吗?其实我很想家”,能感动自己,也能感动他人,手捧书信无语凝噎、泪留满面的场景不曾少见。而立之年后,固定电话拜年也曾流行几年,电话中互道“新年好”、“恭喜发财”,相互问候近况,感受着一种牵挂和惦记。忆往昔,这些拜年形式,或多或少都能品味到真诚的“人情味”。

  而今,手机短信拜年成为一种主流,编发短信“因人而作、因心而生”的已在少数,多数人采取了群发转来的带有通用性的拜年短信,履行了过年看似必须完成的一项任务。短信内容词句不可谓不华丽,字面不可谓不恭敬,但就是一个简单的称谓都无暇加上,这样的短信可能会让对方不“感冒”,甚至感觉没有受到应有尊重,更无须说还能感受到“人情味”了。

  短信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形式,编写短信更应像《让手机短信多一些人情味和精气神——我读杨正午同志的感悟》一文中提到的,除了要有人情味,还更要有精气神。要针对不同对象,自己动手创作,做到有感而作。要给人以尊重、真情及美感,做到情由心生。要能让对方体味到一种真诚,读之感同身受。这样编发的短信,才能散发“人情味”。

  由此,笔者还想到我们时常收到的一些搞笑、带“彩”和谣传的短信,有些人在“嬉笑娱乐”中转发给朋友,甚至在饭桌中以读、讲一些“消极、颓废”的搞笑短信为乐,这类短信偏离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道德的范畴,也与我们党和国家倡导的“文化要大发展、大繁荣”的主旋律不相融洽,是一种没有提升大众“精气神”的短信,我们应拒绝作为它的传播者,这方面,原湖南省委书记杨正午应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唐诗宋词尚能流芳百世,短信是否也可作为一种现代文化形式加以肯定并弘扬?各级党委政府的主管部门应在这方面加以引导和创新,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提升社会对短信的正面认识,树立一种“正能量”导向引导大众来编写精品短信,使之成为一种“鼓舞人、激励人、感染人”的优秀文化。

  文/蓝天

责任编辑:宋宪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