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汶川到芦山,我们学会了什么?
4月21日,武警四川总队第一支队七中队的战士在宝盛乡抢救一名村民。 “4·20”芦山地震发生后,芦山县宝盛乡受灾严重。目前,救援队员仍在搜救伤员、抢通道路和抓紧恢复通讯中。 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我们并不只活在我们所属的时代里,每个人身上也扛着历史。”在这个不同寻常的春天,坚守雅安的同胞、众志成城的国人,让我们看到了“扛着历史”的坚韧
8天前,青海玉树,地震3周年。20天后,四川汶川,地震5周年。一切都还历历在目,4月20日,四川芦山,一场7.0级地震,在13亿中国人心中再添一道深创剧痛。
同样是地动山摇、生命危殆,同样是万众一心、千里驰援。从汶川到芦山,“救人第一”的国家理念没有变,举国动员的灾难应对没有变,同心协力的守望相助没有变,然而这两天,更多的变化和行动,却让我们看到一个民族在磨砺中的前行。
震后53秒,第一条震情微博就已传上网络;一小时内,应急响应预案有条不紊展开;3小时里,第一支救援部队火速到达震中,400多名危重伤员被送往异地救护……及时、高效、有序,这是千万网友对两天来救援的共同评语。从容、镇定、坚强,这是世界从灾难中看到的中国表情。
这份镇定与从容,不仅是因为我们遭遇过灾难,有了救援的经验、应对的技巧,更是因为我们经历了思考,对许多问题早有答案。在命运的洗礼中,在持续讨论、不断反思、积极推动中,那些至关重要的价值,被熔铸为不言而喻的社会共识。
从汶川到芦山,我们对生命尊严有了更深领悟。灾情不再封锁在档案里,遇难者不再是冷冰冰的抽象数字,逝去同胞的名字在国家电视台被庄重念出……汶川地震5年后的今天,十万火急的救灾行动中,人们小心翼翼地相互提醒不要消费苦难、注意媒介伦理。“丧失生命迹象的也要把遗体抬出来”,李克强总理掷地有声的指令,再次传递这样的信念:一个国家的真正财富不是别的,而是它的全体公民。
从汶川到芦山,我们对公民精神有了更多期待。有人曾将2008年视为“公民元年”,在感天动地的生命大救援中,亿万中国人激情释放朴素的公民精神。5年移易,这种精神已经成为重塑中国社会的磅礴力量。政府、社会及民众之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良性互动。从政府第一时间新闻发布,到网站建起“寻亲热线”、“灾情快报”,从公益慈善组织高效运转,到志愿救援队伍迅速集结,国家力量、社会力量与个体力量相互交汇,西方媒体感叹:“人们对普通中国人更有信心了,可以确信他们拥有建立一个更具美德社会的能力和责任感。”
4月21日,湖南衡阳南华大学的大学生在献血。 当日,南华大学开展“献出青春热血,抗震救灾,支援雅安”专项献血活动,在校大学生积极为“4·20”四川芦山地震灾区伤员献血。 新华社发(曹正平 摄)
从汶川到芦山,我们对社会理性有了更大信心。转型期的中国无疑必须面对各种矛盾,以焦虑对待沉疴只会积攒问题,以怨怼发泄不满只能撕裂社会。这5年,当“正能量”成为流行词,“建设者”成为首选项,我们的社会开始向理性回归。“不要放纵感情一味煽情,也别肆意否定一味挑错”,芦山地震的第一时间,即有网友如此告诫。“帮助灾区,不一定都要赶赴现场”,“不传谣、不占路、不添堵,都是在奉献力量。”一样的情系灾区,一样的生死与共,然而比起5年前的那个初夏,对于如何展开有效救援、怎样呵护受灾者尊严,我们有了更高要求、更深理解。
汶川到芦山有多远?85公里,1804天。但我们所翻越的距离,岂止万水千山。
就在这1804天里,我们遭遇了“7·23”动车事故,经历了“7·21”暴雨之恸,痛惜过“小悦悦之死”。我们也奉献了北京奥运、上海世博的精彩,见证了鸟巢一代、海宝一代的成长,感动着“最美老师”、“最美司机”的平凡伟大。灾难与辉煌并存,痛楚与复苏同在,徘徊与进步相生。飞速前行的中国开始了灵魂的跟进,重建对人性对社会的信心。
正如苦难是人生的老师,人类的进步也正是在挑战与砥砺中延展。我们还应该做得更好。新媒体展现了大爱中国,但也推送了芜杂信息、制造了不实传言,如何更好发挥网络平台的正能量?面对公开透明要求和信息时代的压力,权威部门如何统揽全局、提供更加系统的信息?被网友连连喊“滚”的慈善组织,能否以自己的“埋头苦干”重建公信?天灾难以避免,但能不能在选址、预防、灾后保障上做得更到位?
“我们并不只活在我们所属的时代里,每个人身上也扛着历史。”在这个不同寻常的春天,坚守雅安的同胞、众志成城的国人,让我们看到了“扛着历史”的坚韧。这种从很多人身上体现出来的“历史感”,不正是一个民族不断前行的动力?(陆侠)
- “这是我给习爷爷画的画”,总书记关心的芦山娃娃长大了2022-06-01
- 壮丽70年系列报道丨四川芦山:早安 小镇2019-09-03
- 2016总理表情2016-12-31
- 芦山地震灾区连续三年地灾“零伤亡”2016-04-24
- 四川省芦山县黎明村发挥资源优势进行灾后重建2015-08-06
- 从汶川到芦山,我国灾后重建交出亮丽答卷2015-06-15
- 写在我国第七个防灾减灾日:灾难中,生长智慧和力量2015-05-12
- 从住上好房子到过上好日子 众专家点赞芦山重建新模式2015-04-20
- 芦山重建 中央部门倾力支援(科学重建·芦山新模式)2015-04-17
- 点赞芦山新模式 走出一条地方为主体的重建新路子2015-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