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 > 正文

回归图书阅读:“浅阅读”时代的新任务

2013-04-23 18:26:00 来源:新华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新华网济南4月23日电  4月23日是第18个世界读书日,一些中国民众在盘点阅读体验时发现:在读书上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少,花费的钱却越来越多。与此同时,更多的人开始抛开书本,满足于“浅尝辄止”的“浅阅读”。

  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此前公布的“2012年全国图书市场调研报告”显示,中国图书市场的新书平均定价已达52.23元,其中文艺类新书均价为85.81元,社科类新书均价为74.53元。

  数据一经发布,便引起不少人对于图书定价高低的讨论。今年25岁的李尚绅在山东青岛工作,在得知新书均价超过50元时,觉得很诧异:“我经常逛书店买书,没感觉书价这么贵。”随后众书店、出版社也大呼“被涨价”,青岛出版社一名编辑调侃道:“社科类新书均价74.53元,我们离这个价格还很远,俨然是拖了数据的后腿。”

  中国图书整体定价究竟是高了,还是低了?这场争论从未停止,对图书定价的敏感与否,折射出中国人的阅读状况。

  面对读者、业内人士的质疑,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客户总监陈红告诉记者:“报告数据来源于全国2000多家书店的零售信息”,但由于精装书、高价书也在采样、计算之列,并且没有去除“最大值”和“最小值”,因此形成的数据显示整体均价提高了。

  作为文化的“晴雨表”,在中国,图书一直属于“薄利多销”的商品,然而这种依靠销量谋求生存的方式正在变得不再适应于中国读者。“当前中国的图书销售已经进入了‘微量时代’。”河北大学出版研究所副所长杜恩龙告诉记者,相比于上世纪80年代,一本书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销量,如今一本书卖到3-5万册就算是畅销书了。

  2012年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2011年,中国18-70周岁国民年人均阅读图书4.25本,人均每天读书时长为16.78分钟。而同期的互联网使用调查则显示,中国人平均每周上网时间长达19.8个小时,平均每天接近3小时。

  尽管新媒体带来了更多的阅读机会,新媒介提供了更多阅读方式,但仍有50.7%的国民自感“阅读数量很少或比较少”。

  近年来,“世界读书日”在中国的声势逐年升温,各个省份基本都有属于本地区的读书活动,约有400个城市自发地开展了读书节、读书月等活动。在北京、深圳等城市,每年的读书节已经成为一项重要节日。

  中国官方与民间社会这种对阅读的关切,与近年来国民阅读越来越“碎片”、越来越“浅”的变化密不可分。

  每年公布一次的国民阅读状况调查显示,中国18-70周岁国民的图书阅读率呈现下降的趋势。1999年至2009年的10年间,中国国民的图书阅读率由60.4%下降至不足50%。虽然在2010年回升至52.3%,但各媒介综合阅读率却已高达77.1%。

  “现在生活节奏太快,很难静下心来阅读图书。”正在读研究生的赵璐告诉记者,她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手机阅读短篇小说和“刷微博”浏览信息上了。

  在文化界看来,尽管包括“世界读书日”在内的众多阅读活动如火如荼,但如何让中国民众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回归图书阅读更有现实意义。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韩水法说:“提出‘全民阅读’并不是让大家读几本书的问题,而是要让全体公民拥有认知社会、提高科学艺术修养的基本条件。”

责任编辑:冷雪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