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图书阅读:“浅阅读”时代的新任务
新华网济南4月23日电 4月23日是第18个世界读书日,一些中国民众在盘点阅读体验时发现:在读书上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少,花费的钱却越来越多。与此同时,更多的人开始抛开书本,满足于“浅尝辄止”的“浅阅读”。
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此前公布的“2012年全国图书市场调研报告”显示,中国图书市场的新书平均定价已达52.23元,其中文艺类新书均价为85.81元,社科类新书均价为74.53元。
数据一经发布,便引起不少人对于图书定价高低的讨论。今年25岁的李尚绅在山东青岛工作,在得知新书均价超过50元时,觉得很诧异:“我经常逛书店买书,没感觉书价这么贵。”随后众书店、出版社也大呼“被涨价”,青岛出版社一名编辑调侃道:“社科类新书均价74.53元,我们离这个价格还很远,俨然是拖了数据的后腿。”
中国图书整体定价究竟是高了,还是低了?这场争论从未停止,对图书定价的敏感与否,折射出中国人的阅读状况。
面对读者、业内人士的质疑,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客户总监陈红告诉记者:“报告数据来源于全国2000多家书店的零售信息”,但由于精装书、高价书也在采样、计算之列,并且没有去除“最大值”和“最小值”,因此形成的数据显示整体均价提高了。
作为文化的“晴雨表”,在中国,图书一直属于“薄利多销”的商品,然而这种依靠销量谋求生存的方式正在变得不再适应于中国读者。“当前中国的图书销售已经进入了‘微量时代’。”河北大学出版研究所副所长杜恩龙告诉记者,相比于上世纪80年代,一本书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销量,如今一本书卖到3-5万册就算是畅销书了。
2012年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2011年,中国18-70周岁国民年人均阅读图书4.25本,人均每天读书时长为16.78分钟。而同期的互联网使用调查则显示,中国人平均每周上网时间长达19.8个小时,平均每天接近3小时。
尽管新媒体带来了更多的阅读机会,新媒介提供了更多阅读方式,但仍有50.7%的国民自感“阅读数量很少或比较少”。
近年来,“世界读书日”在中国的声势逐年升温,各个省份基本都有属于本地区的读书活动,约有400个城市自发地开展了读书节、读书月等活动。在北京、深圳等城市,每年的读书节已经成为一项重要节日。
中国官方与民间社会这种对阅读的关切,与近年来国民阅读越来越“碎片”、越来越“浅”的变化密不可分。
每年公布一次的国民阅读状况调查显示,中国18-70周岁国民的图书阅读率呈现下降的趋势。1999年至2009年的10年间,中国国民的图书阅读率由60.4%下降至不足50%。虽然在2010年回升至52.3%,但各媒介综合阅读率却已高达77.1%。
“现在生活节奏太快,很难静下心来阅读图书。”正在读研究生的赵璐告诉记者,她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手机阅读短篇小说和“刷微博”浏览信息上了。
在文化界看来,尽管包括“世界读书日”在内的众多阅读活动如火如荼,但如何让中国民众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回归图书阅读更有现实意义。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韩水法说:“提出‘全民阅读’并不是让大家读几本书的问题,而是要让全体公民拥有认知社会、提高科学艺术修养的基本条件。”
- 济南市中区中小学经纬读书会成立 济南市中区第十五届读书月同步启动2023-04-08
- 在家门口畅享阅读(新春走基层)2023-02-05
- 曲阜:尊老爱幼美德扬,亲子阅读暖重阳2022-10-04
- 小县城的育种大计(深阅读)2022-09-27
- 保障生活生产用水 努力夺取秋粮丰收(深阅读·切实做好抗旱工作)2022-08-23
-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企业调研记】读者直行2022-08-02
- 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营造书香社会 助力文化强国2022-05-11
- 马拉喀什条约对我国生效 惠及千万阅读障碍者2022-05-05
- 权威快报丨马拉喀什条约对我国生效2022-05-05
- 《马拉喀什条约》对中国生效2022-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