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 > 正文

雅安七日 国与民,共赴一场大考

2013-04-27 07:36: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4月27日讯 距离4月20日8点02分,时间已走过一周。

  千里之外,我们不曾感受地动山摇的摧残。但四川再震,伤痛再袭,你我都不是旁观者。

  再看雅安,满眼依旧是一片疮痍。但幸存的人们,正忙碌着救灾,已开始重拾生活。

  回望雅安抗震救灾的7天,这是汶川之后的一次抗震救灾“成人礼”,也是公众责任精神成熟脚步的点点写照。

  这7天,我们有观察,有总结,也需要些反思。

  此时此刻,回望它,是体会家与国的成长。珍视它,是为了今天与明天的美好。

  国家行动——5年后的抗震“成人礼”

    “我以为我要死了!震中肯定在芦山县!我家房子已垮!”

  4月20日早间8点08分,一位昵称为“meaningless_批话多”的网友的微博,成了我们可查证的来自震区最早的公开消息。在此6分钟之前,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13公里,程度震感强烈。

  芦山,离汶川地震震中仅有200余公里。4月20日,距汶川地震5周年也仅差20余天。四川再震,伤痛又来。《新京报》 在震后次日的社论中说道——从汶川到芦山,可见两场地震在国人心中的关联,一个国家与社会面对灾难的变与不变。

  没错,同心戮力没有变,驰援的脚步,这一次更快。“李克强总理当晚就在灾区宣布,这次地震救灾救援工作由四川省统一指挥和负责,中央部门主要是承担协调、支持和保障作用。”4月25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民政部救灾司司长庞陈敏提及,在经历过汶川大地震后,得到的经验和形成的一些政策,在雅安救灾工作中得到了充分发挥。

  除属地管理的原则更加明确外,中央和地方的应对也较汶川救灾更加有序。

  不同于2008年的汶川,此次雅安地震发生在周六早晨,是公共假日,但从中央到地方,应对工作从起步一刻就进入了有序的轨道中。从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到李克强亲率国务院部门负责人启程赶赴灾区,国务院各部门和四川省几乎是在地震发生后半个小时左右就启动了应急响应机制。此外,关于此次地震的信息披露也被外界普遍认可。

  救灾不添乱——公众的成熟在慢慢跟上脚步

  “荥经到芦山的双向两道,也是唯一通道,已堵了30公里左右,数百辆救护车堵路上,短短30公里的路,走了8个小时,许多伤员快不行了……私家车救援请不要前往,消防车和战士都无法前往救援。”

  20日晚9点50分,深圳《晶报》雅安地震报道组成员“@成江photo”在赴芦山采访途中,发出了这样一条微博。两小时里,该微博被转发了上千次。

  高转发率说明了这条微博的认可度。抗震首日就已拥堵的救灾路,让网友们揪着心。

  但意外,还是没能幸免。救灾过程中,一辆载有17名官兵的运输车辆,翻下山崖坠入河中,造成官兵伤亡。车上的一名轻伤战士告诉记者,车祸原因是为了避让私家车。

  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原副主任谭先锋在接受采访时坦承,社会不能苛求志愿者,但是“要学习,要总结经验教训,让行动更加完美。”谭先锋指出,从此次雅安救灾来看,一些志愿者的工作确实有不到位之处。“本来帮助别人,由于没有准备,到现场去了后,成了别人帮助你。”

  国务院办公厅4月21日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各单位和社会团体,未经批准近期原则上暂不自行安排工作组和工作人员前往灾区。

  好的救援机制,必须由制度和规则来共同维护。此时此刻,丝毫的纵容与牵就,就意味着伤者生命的危在旦夕。当“救灾不添乱”被网友和媒体喊出,成为此次雅安救灾中的主流民意时,我们有幸地体验到了民间救援体系的自我反刍。

  技术救灾——给“奇迹”带来更多可能

  网友“卯卯66”说:我必须要说,今天(20日)微信真的是最给力的!那一时间啥都接不通了,俺家男人最终是用微信呼叫到我了,我也用微信把我爹呼叫到了。

  微博、微信都是在汶川地震后出现的社交产品。有媒体这样评述,在雅安地震中,前者的媒体属性让其成为震后消息集散地,而后者的通讯属性让其成为震区内外沟通的纽带,价值逼近短信。而国内最近的科技介入灾难响应的重要案例,则应是2012年7月的北京暴雨和当年夏天的沿海台风灾害。尤其在台风到来时,上海、浙江等地的广大手机用户,不约而同收到了“你若在家,就是最大贡献”的短信提醒,这对于防灾救灾,都起到了巨大作用。

  2013年1月26日,国产运-20运输机首飞成功。有关专家当即感慨道,汶川抗震救灾时的遗憾,将会在未来得到弥补——国产大型运输机,将在未来的救灾物资和人员运输中,承担起重要角色。

  就在雅安地震救援过程中,4月22日,国家应急广播在四川雅安地震震中芦山县开播定向应急广播,是首次以“国家应急广播”为呼号,在突发灾难事件中对灾区民众定向播出的应急频率。

  从汶川到雅安,我们同样也见证了更多的救灾技术的逐渐成熟。而当一次次灾难和突发事件来临时,我们更应坚信科技的力量,正是它,给“奇迹”带来更多可能。

  心理疏导——隐藏的痛更难治愈

  2008年11月15日晚,四川北川擂鼓镇男子杨俊杀妻后自杀,夫妻二人相拥离世。《新闻晚报》在对此报道时曾这样评述,许多人以为距离地震悲剧很久了,便应该坚强起来,淡忘痛苦,然而自杀和心理障碍事件连续出现的事实却提醒我们一个心理学现象:心灵创伤并不一定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与其压抑导致崩溃,还不如正视创伤,让心灵带伤生活。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张麒解释说,震后的几个月,人们逐渐恢复生活秩序,但因为家园遭到破坏,有的人失去亲人和财产,他们面临诸多困难,但大部分救援人员此时逐渐撤出,社会各界的关注也不会像最初那么集中,这会让受灾群众产生一种被忽略的错觉。

  雅安地震救援黄金72小时早已过去,目前的救灾工作重点已转向灾区防疫和社会重建。25日,民政部等已经启动了芦山地震灾害损失评估工作。

  当房屋、基础设施、工业、服务业和公共服务系统按部就班的重建时,针对受灾群众的心理疏导,还应尽快提上日程。正视创伤,不等同于再揭心理伤疤。(山东商报记者 王斌)

责任编辑:宋莉
新闻关键词:雅安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