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 > 正文

中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开启 延安迈出第一步

2013-05-12 18:12:00 来源:中国广播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昨天,多位院士齐聚延安宝塔山下,呼吁退耕还林政策能够延续,并为我国退耕还林工程建言献策。在我国退耕还林相关政策陆续到期之时,延安市政府率先表示,将自掏腰包加大财政投入,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

  随着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的开启,未来我国粮食产量会不会受到影响?退耕还林的步伐应该怎样控制?14年的退耕还林工作中,未啃完的“硬骨头”还有哪些?

  站在延安市志丹县双河乡麻子沟村的黄土高坡,记者并没有看到印象中的滚滚黄沙,映入眼帘的是漫山遍野的绿色生态防护林,强烈的画面反差印证着植树造林的生态效益。延安市副市长杨霄介绍,从2013年起,延安用4年时间,逐步将全市现有的224万亩25度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

  杨霄:我们以1999年国家退耕还林的政策兑现标准,一亩地200斤粮食,后来把粮食折成1斤7毛钱,就是一亩地140块钱,一性的发放,从今年起陆续给新的退耕农户发放补助金,目前,这项工作正在全市全面推开。

  延安市志丹县退耕办主任刘景治介绍,县财政将继续增加新一轮退耕还林的投入:

  刘景致:县里政府决定从2013年开始对实施的面积按照省财力对接8年,补助5年,每亩每年补助160元,一次性种苗费50元的标准,有些予以对接予以落实。

  退耕还林工程走到了历史的交汇点,5月11日,多位院士在延安的宝塔山下呼吁,国家应继续推进新一轮退耕地造林,如果每年治理1000万亩,那么,到2020年,我国8000万亩25度以上的坡耕地和严重沙化耕地就可以全部治理完毕。然而,如果全面开启新一轮退耕地造林,意味着有更多更重要的任务去担当,白发苍苍的院士们也共同探讨了当前我国退耕还林工作中面临的焦点问题。

  关注焦点一:耕地与林地如何平衡? 不种粮食了,改种树了,粮食还够不够吃?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沈国舫认为,这个问题,应该从大局来看,用变化的眼光来看。

  沈国舫:03年我们在为粮食安全发愁,现在情况又有改变了,现在粮食九连增,退耕退了很多地,可是我粮食的产量没有降下来。

  关注焦点二:退耕还林的步伐是不是太快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戴景瑞回答了人们的疑惑。

  戴景瑞:粮食生产状况的变化,并不是要求你一年比一年产量高,新开发的土地,都是生土,产量不可能马上提高,它有一个逐步过程。

  关注焦点三:,如何加大我国退耕还林工作中的科技含量?东北林业大学原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坚指出,要提高我国农林业生物质的高效低碳加工。

  李坚:2006年到2020年中国科技发展规划中重要的一节,是要提高我国农林业生物质的高效低碳加工。

  退耕还林这趟“列车”从延安驶向全国,已经奔驰了14年,在新的退耕还林工程筹划之时,参与者对未来退耕还林工程又有哪些新的政策期待呢?国家林业局退耕还林办公室主任周鸿升介绍,退耕农户下一步最迫切的政策需求是,增加退耕任务、提高退耕补助标准、提供技术支持。

  周鸿升:我统计的数字,像延安、加上甘肃、内蒙、贵州、湖南、湖北、四川、重庆、云南都向国务院递交过重启退耕还林工作的报告。我去了以后老百姓也讲我们现在致富也想不出一些很好的方法,你让我们种树,我们该怎么种?我们今天面临的成果啊,我们山区的林农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温暖还欠缺了一些。 (记者韩秀)

责任编辑: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