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后”“70后”“80后”:漫漫科学路 悠悠中国梦
新华网北京5月26日电 1985年,当不满23岁的邓兴旺带着借来的50美元踏上赴美留学路时,并未计划有一天回国工作。经过多年奋斗,邓兴旺早已成为美国生物学界的“科学明星”,今年4月更是当选了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不过,邓兴旺还是决定,回到中国接受新的挑战。他的母校北京大学宣布,2014年,邓兴旺将全职到北大任职。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科研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到“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中国政府不断出台的各种鼓励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发展的计划像“万有引力”一样吸引着像邓兴旺这样的人才回国。
无论是早期出国的“60后”、“70后”,还是如今物质条件更优越的“80后”,他们或许有着不一样的出国梦。但在同一个中国梦的召唤下,他们的科学追求、人生轨迹都不约而同地再次与中国的发展交汇。
60后:回国干点事
作为“60后”的邓兴旺可以说已在海外功成名就:1992年他出任耶鲁大学助理教授,仅过3年便拿到美国“总统青年教师奖”,又过了3年成为终身教授,今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不过,邓兴旺还是选择回国发展。
“不是突然有一天当了院士,就想回国了,我心里酝酿这个想法有好几年的时间了,”邓兴旺对新华社记者解释说。“想回去干点事,这个原因是最重要的。我是农村出身,我觉得中国农业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很落后。在国外学习工作这么长时间,与大企业也有所接触,觉得在农业技术和产业化应用方面还能做点贡献。”
同为“60后”的东京理科大学教授赵新为是国际公认的半导体纳米领域专家,在国内出台的人才政策鼓励下,也“逐渐把重点移向国内”。
赵新为已在2003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11年又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目前正在国内筹备新的实验研究中心。他说,要把接近应用的研究重点放在国内,通过与产业界合作,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
70后:寻求归属感
相比邓兴旺和赵新为这样的“60后”,多数“70后”学者尽管还未达到他们的学术高度,却已成为海外高端科研人才里的中坚力量。相比前辈们,“70后”们可能对家庭和收入等现实问题有更多考虑,但难以割舍的归属感还是让他们与“60后”殊途同归。
1976年出生在苏州的唐淳就选择放弃美国绿卡,回国建立自己的实验室。他在32岁那年便成为美国密苏里大学终身制助理教授,有自己的实验室,买了房,拿了绿卡。但2009年后,他还是通过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全职应聘至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工作。
他对记者说:“我碰到了很多人,他们都是近5年回国的,不到5年就建立了很好的实验室,国家和单位很重视。这在国外是不可能的,在国外,一个实验室要做10年以上,才可能达到同样的规模。”
他还说:“在美国做得再好,总有人会说,他是个中国人。如果在中国做得很好,别人会说中国有个谁做得很好。你的归属感就不一样了。”
80后:要大显身手
近年来,中国的科研投入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递增。2011年中国在全球最有影响力也就是被引用次数居于前1%的论文数量已跃居世界第6位,处于全球领先水平。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80后”这些科学界新星来说,丰富的科研资源、有力的国家政策扶持,为他们创造了大显身手的舞台。
最近受媒体关注的武汉大学新聘的28岁正教授邓鹤翔,就是很好的例子。据武汉大学介绍,邓鹤翔正是国家“青年千人计划”的一员。相对开放的环境,是年轻一辈科研人才所渴求的,而他们将成为推动未来中国科学发展的核心力量。
正如邓兴旺所说,中国梦和强调个人成功的美国梦不同,中国梦是强调国家和整体的成功,“中国是我的出生地,我认同中国梦。”(新华社执笔记者张家伟 采访记者林小春、蓝建中、刘石磊)
- 时政现场说丨穆罕奈德:在义乌 把中国梦和阿拉伯梦完美结合2023-09-26
- 微视频|劳动铸就中国梦2023-04-29
- “五个一百”,汇聚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2023-02-01
- 焦点访谈丨同心奋斗中国梦2022-12-04
- 中国梦,十四亿人的幸福梦2022-11-29
- 敢于有梦 习近平这样描绘中国梦2022-11-27
- 绘就同心圆 共筑中国梦——新时代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述评2022-09-28
- 汇聚“建设亮丽内蒙古 共圆伟大中国梦”的磅礴力量2022-09-27
- 近镜头丨“中国梦要靠你们来实现”2022-06-02
- 习言道 | “冬奥梦”和“中国梦”精彩交织2022-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