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 > 正文

蛟龙号进行首个实验性应用航次 将驶向南海

2013-06-10 09:08:00 来源:中国广播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中广网北京6月10日消息(记者郭淼 青岛台刘金波)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今天(10日)上午,“蛟龙号”深潜器将搭乘“向阳红09”船从江苏江阴苏南国际集装箱码头,出发驶向南海及北太平洋,进行首个实验性应用航次,主要开展海洋生物多样性等科考研究。

  江阴昨天还是阴雨绵绵,今天也是天公做美,天气已经开始放晴了,现在在江阴国际码头“蛟龙号”的母船“向阳红09”静静停靠在岸边,在船尾的甲板上长有8米多白色的蛟龙号整装待发,即将随母船前往南海,开始第一航段的科考任务。

  “蛟龙号”正式的启航仪式会在9点钟正式开始,这个仪式是一个比较简短的仪式,将由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向科考队授旗并且宣布启航,岸上仪式现场已经拉起了红色的调幅,一切准备的工作已经就绪,“蛟龙号”的启航也是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在现场有不少的媒体记者正在现场抓紧时间进行采访,船上一些船员包括科研人员也是在岸上抓紧时间进行拍照留念。

  “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是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作业型深海载人潜水器,也是目前世界上下潜能力最深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可在占世界海洋面积99.8%的广阔海域中使用,对于我国开发利用深海的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从项目启动到7000米级下潜试验的成功,蛟龙号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突破。我们先通过片花回顾一下:

  2002年中国科技部将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制列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大专项,启动“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的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工作。2010年5月31日到7月18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中国南海3000米级海上试验中取得巨大成功,共完成17次下潜,最大下潜深度达到3759米。2011年7月21日到8月1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进行了五次海试,在东北太平洋海域,达到最大下潜深度5180米。2012年6月15日到6月30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区域进行了六次下潜,最大下潜深度达到7062.68米。

  如果说以往蛟龙号的下潜试验主要侧重于测试性能的话,这次出海应该是它首次上岗工作,那么,蛟龙号的工作时程是如何安排的?与去年的深潜实验相比有哪些变化?深潜员为这次试验性应用做了哪些特别的训练?为此,记者专访了“蛟龙号”副总设计师胡震和“蛟龙号”主驾驶付文韬。

  作为蛟龙号的“资深”主驾驶付文韬对于即将开始的113天出海一点不敢怠慢,因为他深知这次“蛟龙号”首秀的不易将会大大超过以往任何一次的出海,为此他做好的各种准备。

  付文韬:今年可能条件比较艰苦,今年出去的时间蛮长的有113天,大大超过了以往,之前做了4次海试。所以这次既是对我们“蛟龙号”作业的考验也是对我们实验团队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反正是充满期待。我带了很多的酱菜,罐罐装的,辣一点的,因为到了后期的时候船上的蔬菜肯定是没有了,肯定是以肉食为主,那个时候就不是很想吃菜,多吃一点这方面的可以下饭。这也是船上出海的特点。今年这方面的准备工作做的特别充分,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多,我的箱子满满一箱子,反正重量起码有50斤以上,带了四五十瓶罐以上。

  据了解,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将分为三个航段,第一航段“蛟龙号”将奔赴南海进行科学实验;第二航段预计7月中旬于厦门起航,至太平洋的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开展科学调查,之后停靠密克罗尼西亚的波纳佩港补给;第三航段,航渡至西北太平洋富钴结壳勘探区开展科学调查,之后返回中国。付文韬说,因为蛟龙号这次带着的是全新任务和目标,所以训练中尽管操作的内容差不多,但是侧重点已在悄悄的发生变化。

  付文韬:今年的目标和以往不一样,以往是先实验之后再完成一些作业,然后以先一些作业完成实验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做一些作业,一般作业时间都很短,这次的话,就是以作业为主,实验为辅了,每一次作业的目标,包括当地的情况都会不一样。甚至当时的海况都不一样。所以没有办法现在就去做一个预测。在取样上面是个重点,这一次可能程度要加深,作业范围要加大,这一块要更加突出。更多精力在这个上面,取样啊,海底的生物、矿产资源,样品取样,还有包括海底地质的沉积物等等海水方面取样,每一次针对性都很强,这都应该都是重点这方面,包括海底的观测。

  如何让“蛟龙”的手臂在深海中游刃有余,既是此次蛟龙出海的重头戏也是付文韬付出训练最多的内容。

  付文韬:这一块确实是我们非常非常重要的环节,每次都是非常的认真。在训练上我们加大了两方面的训练,一个是对“蛟龙号”运动控制的精确度,就是说我想让它停哪个地方就停哪个地方,想让它朝哪个地方就朝哪个地方跑。速度和位置都有把握。运动这一块希望能亲身下去看看。这一次一共对14位下潜员进行了培训,13位是科学家,有一位是媒体人员。他们都有各自的目标吧,有些是生物科考,有些是地质,有一些矿产资源这一类,各领域的专家吧。他们在40岁左右,最大的将近60岁,他是同济大学的一个知名教授、国内海洋界科学家周怀洋。

  这次的出海年轻帅气的付文韬多了份牵挂。采访中付文韬告诉我,7月初他就要当爸爸了,但是一直忙于工作的他还没给孩子想好名字,他希望此行能可以发现新的物种,并以此来给即将出生的孩子。

  付文韬:我希望可以带回一个新的物种,到时候看能不能用我小孩子的名字命名。去年海试我一共发现了两个物种,希望今年也可以发现一个新的物种,这样会觉得特别有意义。

  据了解,未来,“蛟龙”号每年会有近5个月左右的时间进行海上作业。“蛟龙号”的升级版也在酝酿中。

  蛟龙号副总设计师胡震称:毫无疑问,升级版的蛟龙号将发生"质"的变化。

  胡震:观察窗会更多、更大。工业水平在发展,材料也在发展,材料性能在变化,材料本身没有变化。以后肯定都是国内自行研制、自行制造,以前是国内制造工艺达不到,都是俄罗斯帮我们加工,现在国内通过这几年有了大的发展,想法都可以实现了。

  未来载人深潜器的直径将远有一个精确把握。第二是在水中反复训练像前进后退,上浮下潜,左转右转。这方面的话,我们反复训练,今年我们下潜了十多次。另外加强检索的精准度练习。对物品的抓取,从抓取到放到篮子里,也是做了很多的练习。我们以前在训练的时候可能对我们的要求,就是把一个东西从这边移到那边,从那边移到这边。那么我在做的时候,不光在这个基础上,我还要抓起一个矿泉水瓶子,我移到那边的同时,再往那边的一个点里倒水。把水倒完了之后我在把它移过来,这样的话加大难度。包括比方说我们有一个竿子插在眼里面,然后把它从眼里拔出来,然后再原地插回去,像这样的话提高训练的精准度。这样对作业也是很有帮助的。

  蛟龙号副总设计师,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七〇二研究所水下工程设计室主任胡震表示:以往蛟龙出海都是为了海试,不断突破下潜深度,验证潜水器的设计指标和功能状态,而今年开始蛟龙号将投入实际应用,并且副驾驶将全部为科学家。

  胡震:下潜人员不同,今年深潜员会带着科学家一起下潜,科学家会一起下到海底面对他的科学目标,来完成相应的作业任务,第二就是我们这次针对应用任务带了大量的仪器、仪表,搭乘蛟龙号到海底去采样,探测。

  付文韬透露,科学家们在深潜训练中表现令人满意。

  付文韬:他们都通过了测试。并且我带了8位科学家进行了下潜训练,我对他们目前的情况看,都是满意的,他们对下潜都很有热情。

  胡震表示:冲击大洋1.1万米深度,提速下潜速度,将成为未来新的载人深潜器的另一终极目标。

  胡震:像我们现在蛟龙号的话,到7000米深度要三个小时,回来还要3个多小时,这样一来一回就是6个多小时,我们早晨下去,晚上回来的话,就十多个小时,还要6个小时在路上,等于在海底时间非常短,如果我们一个小时下去,一个小时回来,两个小时,那么在海底时间非常长,那么考察的工作、调查的工作就比较多,工作效率就会提高。

  采访当中胡震还透露:“蛟龙号”第二批深潜员的选拔工作目前已经展开。

  (原标题:“蛟龙号”深潜器起航 将驶向南海及北太平洋)

责任编辑:宋宪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