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 > 正文

神十航天员成功进行中国首次太空授课

2013-06-20 11:10:00 来源:新华社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新华社北京6月20日电(记者白瑞雪、赵薇、任珂)中国首次太空授课活动20日上午成功举行,神舟十号航天员在天宫一号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的物理现象。

  太空授课的主讲人为女航天员王亚平。聂海胜辅助授课,张晓光担任摄像师。

  在大约40分钟的授课中,航天员通过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等5个基础物理实验,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他们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物理原理,并通过视频通话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互动交流。

  地面课堂设在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包括少数民族学生、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及港澳台地区学生代表在内的330余名中小学生参加了地面课堂活动,全国8万余所中学6000余万名师生通过电视直播同步收看。

  这次太空授课活动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教育部、中国科协共同主办。有关专家说,太空授课活动是我国载人航天飞行中首次开展的教育类应用任务,体现了载人航天工程直接为国民教育服务的理念,必将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少年崇尚科学、热爱航天、探索未知的热情与梦想。

  精彩推荐:图文回顾航天员太空讲课精彩瞬间

  新华社快讯:我国首次太空授课即将开始。神舟十号航天员在天宫一号授课,将展示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

  新华社快讯:神十已在轨飞行8天16小时。期间,飞船与天宫一号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航天员顺利入驻天宫,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项目进展顺利,航天员身体状态良好。

  新华社快讯:为确保太空授课活动顺利实施,神十航天员进行了认真备课,载人航天工程各系统为太空授课活动提供全面支持和保障。

  新华社快讯:包括少数民族学生、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及港澳台地区学生代表在内的330余名中小学生,在位于北京海淀区的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参加地面课堂活动。

  新华社快讯:全国8万余所中学6000余万名师生同步收听收看太空授课。

  新华社快讯:作为中国首次太空授课的“预热”,地面课堂师生正在对航天飞行涉及的物理原理展开讨论。

  新华社快讯:太空授课主讲人是神十女航天员王亚平。地面课堂活动的主持人是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物理老师宓奇和北京市第101中学物理老师史艺。

  新华社快讯:地面课堂开始上课,师生们首先观看讲述航天员太空生活的电视短片《太空中的衣食住行》。

                    新华社快讯:地面课堂建立与天宫一号的双向通信链路,太空授课正式开始。

  新华社快讯:神十航天员开始讲课。主讲人为女航天员王亚平,指令长聂海胜配合授课,张晓光担任摄像师。

  新华社快讯:太空授课进入第一个项目:太空质量测量。

  新华社快讯:王亚平展示两个完全一样的弹簧,分别固定了两个质量不同的物体。在太空失重环境下,两个弹簧平衡在同一位置,无法测量出物体的质量差别。

  新华社快讯:王亚平展示太空中用于测量质量的“质量测量仪”。聂海胜用这台仪器测出了自己的质量:74公斤。

  新华社快讯:王亚平解释说,质量测量仪通过弹簧产生力并测出力的加速度,然后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就可以算出质量。

  新华社快讯:太空授课进入第二个项目:太空单摆运动。

  新华社快讯:王亚平展示通过细绳连接在支架上的小球。松手后,小球呈悬浮状。推小球一下,小球开始做圆周运动。

  新华社快讯:太空授课进入第三个项目:太空陀螺运动。

  新华社快讯:王亚平先后给静止和运动的陀螺干扰力,改变了它们的运动方式。

  新华社快讯:太空授课进入第四个项目:太空制作水膜。

  新华社快讯:王亚平利用水袋和金属圈做成了一个水膜。这是失重状态下水的表面张力发挥作用的结果。

  新华社快讯:太空授课进入第五个项目:太空制作水球。

  新华社快讯:王亚平制作了第二个水膜,加水后形成水球。

    新华社快讯:航天员完成太空质量测量、太空单摆运动、太空陀螺运动、太空制作水膜、太空制作水球等实验,向青少年讲解背后的物理原理,并与地面课堂学生进行互动。

  新华社快讯:中国首次太空授课活动结束。神十航天员将继续在天宫一号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责任编辑:宋宪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