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 > 正文

山西:干部下乡住村 领导包村增收

2013-06-21 11:13:00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一、背景与起因

  干部下乡是党员干部联系群众、推动“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山西坚持干部下乡住村的有效做法,各级干部主动深入基层,体民情、察民意,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群众之间搭起一座沟通理解的桥梁,赢得了群众的支持和信任。之所以开展干部下乡住村活动,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需要:

  第一,牢记宗旨、增强党性的需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本质特征,也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总体上,各级干部队伍状况是好的,在推动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中,能够按照党的要求积极履行职责,兢兢业业工作,为人民群众办了很多好事、实事。但也应当看到,干部队伍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党性观念不强,对自己要求不严,不愿吃苦奉献,不热心公益事业;有的不能真正站在群众的立场上,遇事不走群众路线,不听群众呼声、不认真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优亲厚友,搞小圈子,自行其是,我行我素;更有极个别干部,背离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权谋私,贪污腐化,违法乱纪,引起了群众强烈不满。开展干部下乡住村活动,就是要通过广大干部直接深入基层,与群众进行面对面交流和沟通,发现工作差距,促使各级干部强化宗旨观念,实实在在地帮助群众解决问题。

  第二,转变作风、推进发展的需要。近年来,我省各级干部大力转变工作作风,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省委书记袁纯清“7.29”讲话之后,各级干部精神更加振奋,作风进一步转变,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转型跨越发展的火热实践中。开展干部下乡住村活动,就是要让各级干部主动深入基层,体民情、察民意,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群众之间搭起沟通的桥梁;就是要引导各级各部门通过调查研究确定抓什么、怎么抓、抓到什么程度、抓出什么效果,在全省上下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为群众排忧解难之风,真正对群众负责,为群众办事,让群众满意。

  第三,锻炼干部、提升素质的需要。开展干部下乡住村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转变机关工作作风,解决干部队伍中存在的“懒、散、庸”的问题;就是为了拉近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就是为了锻炼干部、培养干部,提高干部队伍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通过开展干部下乡住村活动,真正培养一批干部、提高一批干部,在全省干部队伍中形成识大体、顾大局,会干事、能吃苦,有激情、善创新,争先进、创一流的优良作风。

  第四,促进和谐、保持稳定的需要。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准确把握‘十二五’时期发展的目标任务,确保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当前,我省在促和谐、保稳定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这些矛盾问题不解决,人民群众有意见,党委政府形象受损害,社会稳定受威胁,我们实现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的目标就会受到干扰和阻碍。开展干部下乡住村活动,就是要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以实际行动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的贯彻落实,帮助基层组织、基层干部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改进工作方法,转变工作作风,着力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

  2010年,长治市进一步引深干部下乡住村活动,组织开展了万名干部下乡住村“六个一”活动,掀起了转变作风、推动转型跨越发展的热潮。省委书记袁纯清作出批示,要求在全省总结推广长治下乡住村“六个一”的做法。2010年11月30日,在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上袁纯清再次提出:“要把深入基层作为提高执政本领、转变工作作风的一门必修课,深入下去体察民生民心,深入下去增长才干本领,深入下去加强党性锻炼。‘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从明年开始,从省委常委做起,各级领导干部每年都要安排几天到农村、企业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特别是要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与群众坐下来共同破解难题,具体要做到‘六个一’。只要真正深入到群众中,我们一定会有所见、有所思、有所悟,胸襟会更加开阔,精神会更加充实,工作会更有办法”。

  2011年6月,省委书记袁纯清在山西日报刊发《在武乡县砖壁村住村的调查与思考──给全省领导干部的一封信》,为贯彻落实公开信精神,在全省开展了领导干部包村增收活动,将干部下乡住村活动推向深入。包括省四大班子领导,省直厅局主要负责同志,市、县两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和人大、政协主要负责人,市直机关主要负责人,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在内的领导干部,每人包一个农民人均纯收入2500元以下的村子,实地帮助指导农民开辟新的生产门路,有效促进贫困地区农民增收,加快全省转型跨越发展步伐,实现“十二五”收入翻番的目标。目前,全省共有7万多名干部下乡住村,其中厅级干部281名,县处级干部4149名,共住村1.2万多个。

  二、做法与经过

  全省各级党政群机关和事业单位把开展干部下乡住村活动作为联系群众、锻炼干部、转变作风的一项经常性工作,有计划地组织干部下乡住村。

  (一)明确活动重点,确保工作有目标。重点完成“六个一”目标要求。即一是创先争优,帮建一个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以创先争优活动为有效载体和有力抓手,着力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着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着力强化基层党组织功能作用,着力抓好基层党组织活动场所阵地建设,使软弱涣散组织得到整顿,使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不断扩大。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基层干部的骨干带头作用、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基层各项工作的强大力量。二是转变观念,开好一个解放思想、促进发展的讨论会。组织党员群众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转型发展、跨越发展为目标,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等为主要内容开展大讨论。通过大讨论促进思想大解放、观念大转变、素质大提升,调动党员群众干事创业上项目的积极性。三是理清思路,帮助制定一个切合实际的发展规划。住村单位和干部要帮助所住村查找分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理清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不断提升发展水平。四是突出重点,帮助上一个好的致富项目。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部门和行业优势,帮助所住村立足本地实际、围绕主导产业找准项目、发展项目,积极为农民群众送技术、送人才、送信息、送生产资料,努力使集体经济蓬勃发展,农民收入不断提高。五是深入农户,解决一些群众关注的实际问题。认真做好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团结群众的工作,在增进信任上下功夫,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在做好示范引导上下功夫。住村干部要走访农户并记好“民情日记”,帮助所住村办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切实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六是认真总结,形成一个促进作风转变、推进项目建设的调研报告。通过下乡住村实践锻炼,促进干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进一步转变,结合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目标要求,在履行部门职能和岗位职责上定思路、定目标、定措施,认真总结下乡住村活动实践经验,形成一个好的调研报告。

  (二)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干部下得去。省委把机关干部下乡住村活动纳入全省“十二五”规划来组织实施,今年以来,相继下发了《关于在全省开展干部下乡住村活动的通知》和《关于深入推进全省干部下乡住村开展领导干部包村增收活动的通知》,要求各级各部门立足包扶村庄实际,着眼农民增收需要,结合行业特点,发挥部门优势,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包扶村开拓生产增收门路,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努力缩小发展差距,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实现包扶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翻番。为确保广大机关干部下得去,省委专门成立了下乡住村活动联席会议办公室,专门负责干部下乡住村工作的组织协调、相互衔接和管理检查及考核工作。建立了干部下乡住村联席会议制度,省委每两个月听取一次全省干部下乡住村活动情况汇报,不断总结经验、分析研究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深入推动这项活动的有效开展。在省、市、县、乡实行权责对应的年度目标责任机制,加强督促检查,及时通报有关情况,对帮扶农民增收成效明显的给予表彰,对工作不力的给予督促和批评。各级党政群机关和事业单位党组织精心制定下乡住村工作实施方案和干部年度计划,加强工作协调,根据实际情况分期分批安排干部下乡住村。今年以来,全省共有6000多名乡镇书记、乡长、县科局长以上领导干部每人包一个农民人均纯收入2500元以下的村子,实地帮助指导农民开辟新的生产门路。

  (三)严格工作要求,确保干部蹲得住。省委对干部下乡住村联系点和时间作出明确安排。省直单位的定点扶贫点原则上为本单位住村联系点,市直单位以新农村建设结对帮建村和定点扶贫村为住村联系点,省、市、县住村联系点一般不交叉,确保每个村都有包村干部。在时间安排上,省级领导班子成员每年下乡住村原则上不少于3天,市级领导班子成员和省直部门主要领导每年下乡住村原则上不少于5天,县级领导班子成员和市直、县直部门主要领导每年下乡住村原则上不少于7天。为保证活动取得实效,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山西省要求住村干部要坚持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真下乡、真住村、真正解决问题,把活动成效体现在加强基层组织、推动科学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上。按照安全、务实、简朴的原则,减少车辆和随行人员,不搞层层陪同,尽量减轻基层负担。严格遵守各项规定和当地乡规民约,按规定交纳生活费,严禁参加封建迷信活动、参与赌博、吃请收礼和索要土特产品等。严格实行分阶段“对帐”、年底“交帐”制度,促使干部真下乡、真住村,真正解决问题。

  (四)领导带头示范,确保活动出成效。省委常委带头行动,选取人均纯收入不足2500元,自然条件相对较差、群众生活最困难的农村为联系点,率先住村,拒绝层层陪同,直接蹲点农户家中,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切实感知和体会农村群众的疾苦、困惑和期盼,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截止目前,省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已全部进行住村调研。5月30日至6月1日,省委书记袁纯清轻车简从,谢绝市县领导陪同,只带了秘书和司机来到地处太行山腹地的武乡县蟠龙镇砖壁村下乡住村,吃住在农家,劳动在田间,与农民拉家常,全方位了解村情,并召开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座谈会,认真分析村里的经济社会发展、群众收入结构、具体增收举措等有关问题,深入谋划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新路子新办法,并承诺一个月后与有关部门和村两委一同研究审定。7月2日,他利用周六时间,冒着大雨,再次来到武乡县砖壁村兑现承诺,主持召开座谈会,与有关地方领导、企业和基层干部群众一道,研究确定村里特色农业园区建设和红色旅游发展规划,一同谋划富民强村的路子和办法。回到机关,他还以公开信的形式,就农村如何发展、村民如何致富、全省农民如何实现收入翻番等问题,勉励全省干部在加快整个农村农民致富步伐、造福于民的大事业、大功德上形成共识,在实现农民收入翻番、全省整个经济翻番上共同行动、共同作为。晋中市榆次区北田镇张胡村是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君的干部下乡住村活动联系点,5月30日至31日,他来到该村,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白天和群众一起锄草套袋,与技术人员、村民磋商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水果储藏保鲜等问题,晚上与村干部及群众代表聊致富、谋发展。省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金道铭从2006年12月份开始,先后14次来到静乐县赤泥洼乡进行调研指导,在他的关注和支持下,赤泥洼乡由过去一个路难行、水奇缺、教育、通讯覆盖面不到15%的最贫困的乡,现在发展成为村村通班车、户户自来水、移动网络全覆盖、拥有一流的寄宿制小学和高标准的乡卫生院、产业蓬勃兴起的希望之乡。2010年,全乡人均纯收入达到2850元。这次下乡住村活动中,他自带行李、轻车简从,再次来到赤泥洼乡,选择农民人均收入仍在1550元以下的龙家庄、任家庄、横山村、沙滩村四个村庄进行调研。他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广泛听取农民群众对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尽快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意见建议,研究解决当前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6月20至22日,省委常委、组织部长汤涛同志到武乡县监漳镇行道岭村下乡住村,白天到村民的玉米地里参加劳动,了解庄稼长势和收成,晚上串农户,就农村养老保险、子女就学、看病就医、外出务工等问题与村民促膝谈心,了解村民所思所盼,并与村干部一起研究抓基层强党建、提高群众增收的好办法。副省长刘维佳自带被褥下乡住村,发现了农村灌溉工程利用率不高等11个问题,并写下了有具体分析和深刻反思的“下乡住村笔记”,6月19日出版的《人民日报》作了摘要转发,在广大党员干部和网民中引起较大反响。省委领导亲历亲为作示范,有效带动了广大干部下乡住村,在全省形成了下乡住村、包村增收的活动热潮。各级党政群机关和事业单位机关干部纷纷下乡住村,以农民增收为重点,沉下身子、潜心调研,了解和分析阻碍各村发展的瓶颈问题,围绕“一村一品”谋划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新路子,切实帮助农村发展、农民增收。

  三、成效与反响

  通过基层实践的磨炼,艰苦环境的陶冶,群众智慧的滋养,广大党员干部的能力素质进一步提升,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党的执政基础也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具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成效:

  一是产业扶贫帮民富。各级领导都把扶贫帮困作为干部下乡住村工作的重点,在落实扶贫政策和资金的基础上,努力将扶贫由“输血”向“造血”转变,帮助帮扶村树立科学发展理念,梳理发展思路,因地制宜抓调产、上项目、兴产业,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省扶贫办在沁县郭村镇住村,结合住村点特点和本村的传统优势产业,帮助群众发展做大做强产业,帮助仁胜村等五个村发展核桃产业、大棚蔬菜,发展养鸡等;省司法厅把养殖业、种植业作为住点村的两大主导产业,着重扶持。并提出2011年 “羊圈起来、灯亮起来、路连起来、广场建起来、困难群众保起来”“五个起来”的目标。朔州市从解决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问题入手,由涉农部门帮扶,加大资金、项目扶持力度,实施“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等战略,帮助发展特色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吕梁市16518名干部进驻3121个行政村开展住村工作,确定致富项目4312个,协调解决资金2016万元,为群众办实事好事15338件,联系农户11.32万户,解决农村矛盾纠纷2446件,形成调研报告1390篇。

  二是兴办实事解民忧。广大下乡干部依托部门优势,积极整合资金,协调各方关系,帮助驻村解决了大量与群众利益最直接的、息息相关的安全饮水、交通、供电等生产、生活难题。省卫生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计划组织医疗专家为住点村进行义诊。在住点村发生暴雨灾害之后,迅速组织全厅干部职工捐款10万余元,为每个受损的大棚蔬菜种植户补助1000元。阳泉市3000多名市直机关党员干部主动结对帮扶1000多个困难户,走访慰问近1000户群众,收集意见建议1800多条,化解200多件矛盾纠纷,办成400多件实事好事。大同市大同县抽调500名县直机关和乡镇干部组建了100个“双服务”工作队,深入全县80个村、40个企业,走访群众18000人次,帮助制定产业发展规划57个,培训农民3万人次,培育农民经纪人1100人,为群众办好事、实事1008件。运城市各级干部共向帮扶村捐款捐物价值3972.14万元,为群众办实事3000余件,受帮扶村农民人均收入增幅普遍高于所在县乡平均水平。晋中市帮助所住村制定发展规划1691个,新上项目1075个,帮助解决实际问题2657项,形成调研报告2186个,投入各类资金205.6万元。

  三是统筹城乡强组织。各级各部门把加强农村基层党的建设作为工作重点,实现了党建工作的城乡互补互动,发挥了党的组织优势,整合利用了资源,为构建统筹城乡一体化党建新格局奠定了基础。晋城市阳城县树立“从致富能手中推选一批,从退伍军人和外出务工人员中挑选一批,从乡村企业骨干中请回一批”的工作思路,着力培养自身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发展经济能力强的“双强”型农村党支部书记。临汾市以开展干部下乡住村活动为契机,加强对村两委主干政策法规、党建理论、农技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并组织后进村党员干部到先进村进行实地参观学习,帮助他们转换思维,提高致富本领。忻州市住村干部先后帮助后进村制定和完善《村务公开管理制度》、《党风廉政建设制度》、《村一事一议制度》和《村级财务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使村级各项工作步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太原市小店区针对寺庄村两委主干缺乏合力,工作不协调,严重制约村内经济发展的问题,由包村领导带队入户走访,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掌握一手资料,约谈两委主干,积极做村干部思想工作,从源头上解决矛盾纠纷,取得了良好效果。

  四是锤炼干部转作风。广大下乡住村干部,积极深入农村,走访群众,倾听民声,掌握民情,与农民群众结亲戚、交朋友,做到了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长治市通过开展干部下乡住村,广大党员干部坚持做到“六个一”,即领导在一线指挥,干部在一线工作,情况在一线了解,感情在一线融合,措施在一线落实,作风在一线转变,问题在一线解决。

  四、探讨与评论

  (一)干部下乡住村是新时期做好群众工作的必要途径。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强调,“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强调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如何发挥最大优势,如何避免最大危险,关键是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不断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工作的本领。”开展下乡住村“六个一”活动,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做好群众工作的必要途径。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善于向群众学习,遇事同群众商量,依靠群众开展工作,是我们党之所以走到今天的根本所在。我们要高度重视群众工作,作决策、定政策、部署工作,要始终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把群众利益作为第一原则。

  (二)做好群众工作的关键不仅要“身入”,更重要的是要“心入”。共产党人只有群众利益,没有个人私利。下乡住村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要踏踏实实向百姓求良策,真心实意访民情、解民难、帮民富、保民安。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在密切联系群众上下功夫,了解群众的疾苦,了解群众的所思所盼所忧,做到人对人,面对面,手拉手,心连心;要在增进信任上下功夫,相信群众,虚心听意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做群众贴心人;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相统一,为群众实实在在的做几件力所能及的好事、实事。”“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人是讲感情、懂感情的,老百姓的感情是最淳朴的,只要我们干部真正为他们费了心,出了力,造了福,谋了利,自然会得到群众的认可的。

  (三)干部下乡住村要形成长效化、制度化的工作体系才会真正取得实效。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干部下乡住村等群众工作的具体制度,特别是要把基层创造的好做法上升为制度形式,提高群众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水平。应健全联系群众制度,创新联系群众方式,做到机关工作重心下移、基层干部坚守一线、领导干部深入基层。健全服务群众制度,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服务群众中的带头、推动、督促、保证作用。健全信访制度,加强信访联席会议制度建设。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积极预防和有效化解矛盾纠纷。

责任编辑:方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