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求是》原总编辑:只有顶层设计能把控全局
人物简介:张晓林,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先后供职于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中共中央办公厅调研室、中共中央宣传部,从事理论和文字工作。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任《求是》杂志社总编辑。
核心观点: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事物之间的相互依赖和联系也更加紧密。要突出改革措施的统筹协调能力,就要突出顶层设计。因为,只有站在顶层、来自顶层的设计,才能摆脱局部的束缚和影响,深刻有效地体现全局性。
“中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通过多年实践创造出的一套方法论,既是对当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精辟总结,又是对中国未来走向的鲜明昭示
重庆日报:当前,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践中,“中国梦”已经成为一个“热词”。如何实现“中国梦”,中国应该选择怎样的道路,成为了一个新命题。
张晓林:是的。“中国梦”理念的提出,已半年有余。如何理解“中国梦”?理论界已经达成了共识,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如何实现“中国梦”,是当下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和认识的核心问题,即中国的道路问题。
道路就是途径,就是战略选择,是达成目标最基本的条件。做任何一项工作,都必须首先确定路径。没有正确的道路,再光明的前景,再美好的梦想,都是无法实现的。
其实,中国人民曾经长期在黑暗中摸索,为寻找救国救民道路不断努力。经过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特别是共产党人的不懈奋斗探索,我们终于实现了民族独立。而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中华民族以前所未有的昂扬姿态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
是怎样的道路,促成了中国今天的成就?这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总结。
重庆日报:至于道路问题,您有怎样的思考?
张晓林:无论是从历史实践,还是从当前国情来看,我可以明确地说,实现“中国梦”的道路只有唯一的一条,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国道路”。
“中国道路”并非一个静态的理论,其本质上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
如何在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外部环境挑战频频的东方发展中的大国实现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在任何人看来都是异常艰难的时代课题。对此,既没有书本的现成答案,也没有可以援引的现实范例。
从建党初期国家的积贫积弱,到当前的国家富强,整个过程都是党和人民在90多年的奋斗史中一步一个脚印摸索出来的,我们对这一系列发展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最终形成“中国道路”。
因此,“中国道路”不是舶来品,是党带领人民通过多年实践创造出的一套方法论,既是对当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精辟总结,又是对中国未来走向的鲜明昭示;既是我们过去取得的成功经验,也是我们未来实现“民族复兴”伟大目标的制胜法宝。
基于当前我国现阶段国情以及十八大以来的政策实际,走“中国道路”必须坚持六个方面的“毫不动摇”
重庆日报:“中国道路”如何能成为实现“中国梦”的不二法门?
张晓林:这不仅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本身就落脚在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强国富民之路、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之路上,恰好与“中国梦”的内涵相契合,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它是一条从中国实际出发、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在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道路”是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道路”是一条通过改革开放,向四个现代化目标奋斗的发展之路;党的十八大,又明确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纳入“中国道路”的内涵之中,并且强调“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
由此可以看到,“中国道路”能够发展到今天,是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一以贯之、接力探索的产物。“中国道路”具有时代赋予的强大生命力,以至于我们可以相信,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中国道路”的内涵将更加宽泛和丰富。
重庆日报:既然“中国道路”是从中国实际出发、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那么,我国当前的国情是什么?
张晓林:在我看来,当前中国最大的国情,依然是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中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所以“中国道路”也一定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这面旗帜;二是我们必须认识“初级阶段”这一现实,并以此为政策制定的出发点和依据,不能简单超越。
基于我国现阶段国情以及十八大以来的政策实际,我认为走“中国道路”还必须坚持六个方面的“毫不动摇”——
坚持党的坚强领导;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社会主义本质;坚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坚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是坚持中国道路的核心内容。现阶段,我们首先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兴国之要
重庆日报:您说的六个“毫不动摇”中,有一些是老话题,有一些是新思想。您最想强调的是什么?
张晓林: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是坚持中国道路的核心内容。现阶段,我们首先还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兴国之要。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一再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也始终把发展作为时代主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尽管发展成绩是巨大的,但人均GDP,我们仍排全球100名以后。我们尽管解决了温饱问题,实现了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仍然是低水平、不平衡的,按照国际贫困线的标准,我们还有1亿多贫困人口。此外,面临的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教育公平、医疗保健、社会保障、城乡地区间发展不协调、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社会问题也在不断加深。
由此看来,实现“中国梦”的宏伟蓝图,任重而道远,“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能丢。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新时期,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绝对不是单纯的经济粗放式增长,而是以人为本,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各方面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重庆日报:在“中国道路”中,坚持改革开放也是一条核心理念。面对新一轮的改革开放,您有怎样的建议?
张晓林:我国过去30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但是,在坚持走“中国道路”的过程中,改革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出台要突出顶层设计。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事物之间的相互依赖和联系也更加紧密。着眼经济改革时,要考虑发展,又要考虑环境;资源价格改革时,要考虑市场机制,又要考虑群众承受能力;社保体制改革时,既要考虑广覆盖,又要考虑基本标准……诸如此类的矛盾共同体经常成为“中国道路”上的绊脚石。
因此,要突出改革措施的统筹协调能力,就要突出顶层设计。因为,只有站在顶层、来自顶层的设计,才能摆脱局部的束缚和影响,深刻有效地体现全局性。
此外,“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立国之本,在意识形态领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在经济领域创造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市场活力,在政治领域促成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在文化领域推动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也是未来实现民族振兴和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条件。记者 周季钢 阳炆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