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政务 | 财经 | 房产 | 文化旅游 | 新鲁商 | 健康 | 食品 | 培训 | 娱乐 | 体育 | 艺术 | 评论 | 法制 | 视频

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 > 正文

多轮驱动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2013-07-19 17:01:00 来源:贵阳新闻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在2009生态文明贵阳会议举行的科学家论坛,生态教育和传媒论坛、经济企业界论坛上,与会嘉宾从加强科技创新、增强生态文明软实力、企业要主动作为等方面建言献策。

  科学家论坛

  加强科技创新 夯实生态社会基石

  我们认识到当前各类自然灾害呈增加趋势,特别是气候变暖的现实已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构成严重的威胁。近百年来(1906年——2005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升高了0.74摄氏度,我国气候变暖趋势与全球的总趋势基本一致。近50年来我国降水分布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高温、干旱、强降水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率增加、强度增大。

  我们还认识到未来的气候变化可能将继续严重影响我国的生态环境,如气候变化很可能导致我国农作物因干旱造成受灾面积呈加大趋势;冰川融化可能导致河川径流的调节能力降低等等。

  地质地震灾害的发生虽然不能用定量方式表述,但造成的损失对建设生态社会有很大的负面作用。与会者还认识到,除了水圈和大气圈以外,地球的岩石圈对于建设生态社会也有重要的影响。

  对此,我们要:

  (1)加强对公众的科学普及和教育,进一步提高公众和决策者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要认识到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生态社会建设是减轻各类自然灾害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之路。

  (2)增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能力。森林的固碳作用是减缓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途径。森林培育、保护森林和制止毁林及各种生态破坏,特别是天然林保护,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

  (3)坚持节能降耗、节约资源能源,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和新能源,逐步完善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

  (4)完善防灾减灾应急机制和方案,加强地震灾害、地质灾害和适应气候变化以及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能力。要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度出发,加强农业、林业、水资源和沿海及生态脆弱地区等领域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

  (5)加大科学和技术研究投入,加强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加强生态社会建设与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和技术支撑能力。进一步开展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深化对气候变化的科学认识;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和对策研究,对具有重大减排潜力的战略性高技术研发进行超前部署。

  经济企业界论坛

  培育绿色产业 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

  生态文明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是当今世界城市的发展潮流,代表着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培育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是当今时代发展共同探索的一个新的课题,破题这一课题是我们企业界共同的责任和使命,我们希望企业之间相互合作,努力构建区域间、企业间的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及创新机制,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资源开发与高校利用的结合、资源配置与资源转化的结合、资源节约与绿色生产的结合,竭力克服当前工业经济面临的资源紧张、能源价格不断上涨和节能减排等带来的各种压力,坚持循环生产,应用清洁能源,履行社会责任。携手创立符合时代发展的企业生态范式,走出一条既能促进就业、又能推进城镇化进程,既能推进经济发展,又能实现节能减排的生态化的科学发展的路子,为构建和谐、充满活力的资源节约型、环境气候友好型社会作出积极的努力和贡献。

  生态教育和传媒论坛

  教育和传媒发力 增强生态文明软实力

  论坛上,来自大学与传媒两个领域的嘉宾代表们认为,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在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等多个方面加强教育,使生态文明的原则和理念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常识观念中,使公众自觉接受和选择符合生态文明标准的健康生活。另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还需要教育和传媒的全面支持,只有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和传播,充实教育的生态文明内涵,同时积极探索传媒关注生态的有效形式,才能使教育和传媒的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发展同步,为我们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社会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在教育领域的讨论中,大家一致同意,大学不仅应在体现生态价值的高新技术方面进行基础性和前瞻性的研究,更重要的是要服务于社会需求和环境管理的决策需要,为重大环境问题的治理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

  通过发言讨论,大家对于大学所肩负的、不容推卸的历史责任达成了一致共识: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使其目标和任务得以协调有序的实现,必须观念先行,发扬教育的先导性、基础性作用,大力推进公民意识教育,培育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在教育领域切实贯彻这一要求,必须首先理清教育与生态文明的关系,普及环境科学和环境法律的知识,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社会风尚,把生态道德教育贯穿于国内教育的全过程,帮助公民树立起正确的生态道德观和价值观,以健康和谐的舆论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在传媒领域的讨论中,几位资深媒体人士指出,生态环境的保护依赖于广大人民的共同参与,依赖于全体人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根本转变,我国的传媒事业在此转变过程中拥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力。在当前环保意识还比较淡薄的情况下,传媒要引导受众保护环境、热爱环境、增强环境意识,弘扬生态文明,倡导绿色观念。在生态文明理念的传导过程中,要通过大量有目的、有效果的宣传和报道,为构建生态环保、和谐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与此同时,大家也提到,基于环境保护工程的复杂性,在进行生态文化建设引导的同时,还要积极发挥传媒的舆论监督功能。当前,我国环境保护的基础还比较薄弱,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还很多,一部分人的认知和行为与公众构建和谐生态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这些问题无疑将给推动环保建设带来许多阻碍。因此,畅通信息渠道、加强舆论监督,是使公众监督行之有效的土壤与根基。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媒体应不遗余力地继续深化公民意识教育,促使公民以负责任的态度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精彩点击

  “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是相容的,互为促进的,与节能减排相结合,以及与生态城市、园林城市、文明城市等建设是相吻合的。而这些目标并不难,我们可以从现有的技术水平做起,比如大量使用太阳能等。同时,我们应该开展论证规划,进行低碳经济示范区技术论证,并在今后的城市规划中纳入低碳规划目标等。”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原主任 潘家华

  “当前,我国不少城市都仍在采用传统、老式的工业发展模式,这对资源和生态的破坏将是非常可怕的。值得欣慰的是,由于地理位置等多方面的原因,贵阳市的经济发展略显滞后。可从另一种意义上看,这反而让贵阳因祸得福,不仅受到的污染比较少,也保存了相对完整的生态。这是资源优势,更是发展机遇,贵阳应该彻底告别传统工业的路子,尽力发挥当地的特色和专长,依托资源环境优势探索高效生态经济模式,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贵阳,就应该争做中国的哥本哈根。”

  ——时任远大集团董事长兼CEO张跃

责任编辑:刘晓丽
分享到: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新闻热线:0531-67753777 投稿邮箱:news@sdnews.com.cn
新闻许可:37120170003  出版物经营许可:新出发P223W22号  电信许可:鲁B2-20240534  ICP:鲁ICP备09023214号
主办:山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

Copyright © 1997-2019 SDNew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