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 > 正文

通过绿色转型实现包容性增长

2013-07-19 17:13:00 来源:贵阳新闻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从2009年到2012年,围绕打造长期性、制度性、国际性、公益性高端平台的目标,生态文明贵阳会议汇聚了越来越多的官产学媒民及其他各界精英人士,会议主题逐步深化,内容日益广泛,成为一个具有较大影响的高端会议品牌,对探索生态文明建设规律、推广生态文明建设经验起到了积极作用,有力促进了地方经济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

  走过四年历程,2012年召开的生态文明贵阳会议,以极具前瞻性的眼光提出的“全球变局下的绿色转型与包容性增长”的主题,成为全球率先回应“里约+20”峰会精神与成果的首个绿色发展千人大会,被誉为是一次跨越地域、学科和专业的大会,一次凝聚智慧、力量和行动的盛会。

  开幕式演讲 基调演讲 在2012生态文明贵阳会议的开幕式演讲和基调演讲中,德国前总理格哈德·施罗德,时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吴敬琏,时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等嘉宾先后发表演讲,阐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见解和看法。

  大会主题

  全球变局下的绿色

  转型和包容性增长

  以“全球变局下的绿色转型和包容性增长”为主题的2012生态文明贵阳会议于2012年7月26日至28日在贵州省贵阳市召开。会议由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科学技术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北京大学、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中国工程院、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中国气象学会、中国市长协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人居环境论坛协办,中共贵阳市委、贵阳市人民政府、生态文明贵阳会议秘书处承办。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谨慎使用自然资源

  ——德国前总理格哈德·施罗德

  本次大会关于绿色经济与包容性增长的主题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话题之一,只有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生态现代化才能保障未来几代人的生活。令人高兴的是,中国已经做出了“绿色经济”的承诺,这一点在第十二个五年计划中得以体现。

  我确信中国有能力并且将在世界经济生态现代化进程中起到积极作用。因此,中国和欧洲的紧密合作是我们的共同兴趣所在,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

  我们正在经历的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给环境和自然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有一个数据能清楚地表明我们所面临的挑战有多么艰巨:到2030年,世界人口将从70亿增加到80多亿,其中四分之三将生活在城市。大城市消耗了全球约四分之三的能源,同时也产生了相同比例的排放。在未来20年里增加的10亿人口将给交通基础设施、水和能源的供应,以及废物处理带来更多难题。

  20年后的地球将会是什么样子?我们儿孙所生活的地球会不会充盈着不断扩张的大城市、资源争夺战,以及环境灾难?抑或我们大家携手找出一条积极的出路?

  我坚信,我们一定能够找到一种方法来好好营造我们的未来。众所周知,经济和人口必须以一种可持续的方式增长。我们必须树立对我们这个星球所共同承担的责任意识。只有做到这一点,才有可能有效应对全球化、城市化和气候变化的挑战。

  如果要让城市及乡村的人们都能生活在安全、公正的环境中,不坚持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能实现这一切的。鉴于此,我们应该从政治上达成共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并谨慎使用自然资源。同时,这不仅仅是政治家们的任务,也是企业的责任。

  正如此次会议所阐明的,绿色经济和包容性增长对中国也是至关重要的。中国经济已经高速发展了30年。在欧洲国家150年的工业化进程中出现过的环境问题,近几年正困扰着中国。高速发展对生态造成的严重后果,不仅体现在环境上,而且也对整个经济和社会造成严重影响。因此,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在生态现代化的过程中,欧洲人可成为中国的政治伙伴并在技术上予以大力支持。这也是我们自身利益所在,如果没有中国的进步发展,气候变化和可持续能源供应两大全球性问题不能得以解决。

  气候变化对中国造成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已经影响到了农业生产、饮用水供应和城市生活质量。气候变化对环境和人类的生活条件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在阻止气候变化或者限制气候变化方面,欧洲和中国应该起带头作用,达成共同的策略,应该在国际上达成一致,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减缓气候变化。

  加快经济转型 实现绿色发展

  ——时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吴敬琏

  对中国来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即从粗放型发展转变到集约型发展,最终实现绿色发展。目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仍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决策。非绿色发展和增长,靠大量消耗和浪费资源为代价,仍然是许多地方主打的发展方式,但这是不可持续性的发展。可见,加快实现绿色发展,是非常紧迫的任务。此次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不管对于世界、对于中国,还是对于贵州和贵阳,都是一个非常重要、非常紧迫的问题。在此有三方面的问题,需要在会议上讨论以达成共识,推动绿色转型。

  第一,在切实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讨论达成绿色发展共识。在绿色发展的问题上,早在制定“九五计划”时,就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从粗放型转变到集约型,这是5年计划和5年规划的主线。目前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的问题尚未彻底解决,在实际行动中,不能够准确地去执行。

  第二,要实现转变,由主要靠资源投入实现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转变到靠效率提高实现。从原理上分析,第一是需要更深入地研究30年来的发展,查找到底存在什么问题。第二是要把“绿色转型”的认识贯彻到全部生活和工作中去。

  第三,是需要什么样的制度,才能保证绿色转型。“十一五”、“十二五”规定转变发展方式的主要动力就是改革。原来的政策不适应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就需要改革。各个地区、各个城市现在都是采取一种非专业化的“摊大饼”的方式实现城市化。交通问题很大,生活环境很差,为什么会这样?在我看来,是因为财政体制。要支持转型,支持绿色发展的许多政策,还有发展新兴产业,提升产业的政策,很多很具体的做法都需要研究。否则体制不对,政策实施的方式不对,可能事倍功半。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建设低碳生态城市

  ——时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 仇保兴

  中国的城镇化,现在正处在一个中期阶段,未来10—20年内,城镇化率还会继续提高。但是,我们国家的耕地、水、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相对匮乏,碳排放也处在高位,因此,我国在城镇化过程中,要尽量避免走上类似美国的发展模式。

  中国要探索一种低碳生态的发展模式,应该从更新城市的发展方式开始,因为,城市消耗了85% 的能源与资源,同时也排放了同等比例的废气、废物、废水。目前,我国已经发现,通过建筑物的转型能够实现生态发展模式的转型,并建立了相关的政策。

  这几年,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已经成为各地生态城市转型的发展目标,我们为此专门编制了生态城市规划的导则,并采取因地制宜的形式,试点推广了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应用与绿色建筑、低碳交通等关键技术。我们还探索了生态城市的管理方法和机制,颁布相关的地方法规,铺就了生态城市可以实行、可以运行、可以持续、可以拷贝的良好发展路径。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建设生态城市遇到的问题与困难:各地对低碳生态技术的本地化、可普及性和规模效应重视不够;个别示范区绿色建筑标准低于国家标准;低碳生态城市考核数据监测、规划实施过程的监管工作滞后;新城建设与老城区距离较远,试点城市建设进展缓慢;交通网络结构类同于开发区,并不符合生态城市的规范,这些问题下一步都需要加以解决。

  面对这些,我要用系统的科学思想,引导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进程,建立一系列的标准与评价体系,并将这些标准、评价体系与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紧密结合起来,以防止建设“山寨”的低碳生态城市。

  我们要提高土地的使用功能和利用效率,在关键环节采用关键技术,确保城市发展符合生态文明的要求;要通过政府在多领域推行绿色建筑,倡导构建绿色交通体系;要拒绝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工业项目,使工业项目成功完成低碳转型。

  总之,我们国家在城市转型上,一方面,要建设大量卫星城和新区,并把这些城市和新区建设成为低碳生态城市;另一方面,要加快旧城改造的速度。唯有二者同步进行,中国才能更好更快地实现生态文明转型。

责任编辑:刘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