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双氰胺"到"肉毒杆菌":恒天然就这样走下"神坛"?
(新华调查·追踪)
从“双氰胺”到“肉毒杆菌”:恒天然就这样走下“神坛”?
这是8月4日拍摄的新西兰恒天然集团的标志。 新华社发(丁汀 摄)
新华网上海8月4日电(记者 周蕊)新西兰初级产业部3日宣布,新西兰乳制品巨头恒天然集团旗下部分产品可能含有肉毒杆菌毒素,受污染的产品在中国市场上已经流入了娃哈哈、上海市糖业烟酒集团以及多美滋公司。记者调查发现,恒天然今年以来多次发生负面新闻,在过去的8个月内连续涉及双氰胺、国家发展改革委反垄断调查等事件。
肉毒杆菌:1岁以下婴儿最易“中招”
专家指出,肉毒杆菌是一种生长在常温、低酸和缺氧环境中的革兰氏阳性细菌。肉毒杆菌在不正确加工、包装、储存的罐装食品或真空包装食品里都能生长。肉毒杆菌食物中毒在临床上以恶心、呕吐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眼肌、咽肌瘫痪为主要表现,中毒者如抢救不及时,病死率较高。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分析指出,目前全世界乳粉中都没有关于肉毒杆菌的限量标准。尽管肉毒杆菌对成人和1岁以上的儿童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但对1岁以下的婴儿存在较大威胁。由于1岁以内的婴儿肠道微生态屏障还没有完全形成,正常菌群还不够强健,因此肉毒杆菌的芽孢进到婴儿的肠道内之后,它有可能生根繁殖,释放出毒素,毒素进入到血液以后有可能导致孩子神经痉挛或麻痹的中毒症状。
临床上也有1岁以内的婴儿使用被肉毒杆菌污染的食物中毒的案例,其中半岁以内的婴儿、处于转奶或者添加更改辅食阶段的婴儿属于“高危”。
朱毅说,值得注意的是,被肉毒杆菌污染的食物需要在120摄氏度加热10分钟后才能被消灭,而家庭在冲泡奶粉的时候往往使用的都是温水,起不到相应的杀菌作用。
三聚氰胺、双氰胺、反垄断 恒天然8个月3度“上黑榜”
记者调查发现,无论是导致中国乳业受到巨大冲击的三聚氰胺事件,还是今年初的双氰胺事件,或是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针对数家奶粉企业提出的反垄断调查,恒天然都“榜上有名”,仅在今年的前8个月里就发生了3起负面事件。
2013年1月,新西兰第一产业部官员证实,在新西兰出产的小部分牛奶和奶粉中(主要涉及恒天然的产品)检测出双氰胺(DCD)化学残留物。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12年9月,恒天然在对牛奶进行抽检时,就已经发现有少量牛奶和奶粉中含有少量双氰胺化学残留物。
而在不久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向多家奶粉企业提起的反垄断调查中,身为美赞臣、多美滋等奶粉企业合作伙伴的恒天然也“黑榜有名”。乳业专家王丁棉分析指出,虽然美赞臣、多美滋等外资品牌比较强势,但任何一个厂家的市场份额都没有超过20%。对比恒天然,虽然自有品牌市场占有率不高,但其不仅在进口奶粉原料上具有绝对的话语权,还为很多其他品牌进行代工生产,对中国婴幼儿乳品市场的影响不容小觑。
图表:新西兰恒天然集团奶粉出现质量问题。 新华社记者 林汉志 编制
事实上,早在2010年,美国全国牛奶生产者联合会就曾经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申诉,恒天然在美国存在“严重的反竞争行为”。这一组织认为,作为控制超过新西兰90%奶源的巨头,意味着“我们简直是跟一个垄断力量在对抗”。
一个更值得回味的细节是,2005年,恒天然与中国的三鹿集团签署合资协议,注资8.6亿元人民币收购三鹿43%股份。次年,双方的合资公司正式运营。2008年,三鹿奶粉曝出“三聚氰胺事件”倒闭,恒天然在华投资也由此受到重创。
3月份发现8月份公布 恒天然“拖字诀”为哪般?
恒天然集团发布的声明中说,企业在今年3月的一次检查中发现,2012年5月在新西兰本地一家工厂生产的产品涉嫌被污染。3月份即检测到食品安全风险,为何拖到8月才公布?
舆论认为,发生可能的食品污染问题之后是第一时间减少对消费者的损害、通知客户进行回收,还是任由可能出现问题的产品流向市场,恒天然的选择耐人寻味。
事实上,今年以来外资奶粉频频发生食品安全事件。仅在2013年4月,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进境食品、化妆品不合格信息中就涉及8400多吨奶粉,不合格奶粉来自新西兰、澳大利亚、智利和韩国,不合格的项目包括铜含量、维生素B12、胆碱、维生素B6等含量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朱毅指出,国外的乳品质量并非铁板钉钉,消费者盲目迷信国外品牌的心态亟待改变。消费者应该建立更为科学的消费观,科学合理地选择婴幼儿食品。
上海大学教授顾骏认为,“洋奶粉”跌下“神坛”的事实警示中国的乳制品企业,更需要潜下心来重建信心体系,同时通过透明化生产过程等手段向国人证明自己产品的品质,增强高端消费市场竞争力,加大对进口奶粉的替代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