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清:给老人最好的安顿
小青利用业务时间去敬老院陪老人们聊天
小青利用业务时间去敬老院为老人们整理房间,打扫卫生
人民网福州8月5日电(记者 林东晓 通讯员 张玉生)一个人的幸福能走多远?也许没有答案。为了他人的幸福,她付出了多少?没有人算得过来。兢兢业业工作之余,她节衣缩食建起敬老院,20年如一日赡养孤寡老人。她说:“我会始终信守与丈夫定下的承诺,一定把老人安顿好,把敬老院办下去。”
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黄小清,这位余朋乡普普通通的农村女性,用全部青春年华为我们讲述了一个20 多年无偿赡养孤寡老人的故事。
一念善心办起幸福敬老院
说起黄小清和老人的故事,还得追溯到22年前。1991年的一天,黄小清与丈夫陈诚文到乡政府办事,看见两位来领补助的老人衣着破旧,步履蹒跚,心里很不是滋味。
黄小清夫妇都出身贫苦,从小就十分孝顺,最见不得老人晚年凄苦。“我们还是把孤寡老人带回来,照顾老人安度晚年吧。”夫妻俩想到了一起,随即向乡政府提出了赡养老人的请求。乡政府将一处闲置的旧屋腾出来给他们,作为老人的居所,起名幸福敬老院,第一批来了5位老人。
“我那时住牛栏里,是她从牛栏里把我捡回来的。”现年84岁的陈元勇告诉记者。当时,黄小清去村里办事,遇见了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陈元勇,几十年来陈元勇就靠替人放牛过日子,没个住所,就一直住在连屋顶都没有的牛栏里。看着老人凄惨的样子,黄小清一阵心痛,当天,黄小清就把老人接回到敬老院。
很快,他们义务赡养老人的事迹传遍乡里,不少五保户都想来。而黄小清夫妇也从不拒绝,只要老人符合条件,就接来悉心照料。
2006年以前,老人的生活费全由黄小清夫妇承担。此外,他们还负责给老人看病买药,逢年过节为老人添置新衣、加餐、送红包。
黄小清雇不起帮工,在乡里供电所当收费员的她每天下班后就到敬老院打扫房间,帮老人洗衣做饭,陪老人聊天。如果老人生病,夫妻俩就轮流照顾。
2000年,丈夫在乡里创办的小企业倒闭,一家人的主要经济来源断了,当时还有6名老人跟他们一起生活。夫妇俩在余朋供电所上班,每月工资加起来不足3000元,生活非常紧张。他们节衣缩食,一度靠举债勉强支撑敬老院的运转。亲朋好友看到夫妇俩的窘境,多次劝他们说:“你们自己的生活都成问题了,还管别人?”听到这些话,黄小清夫妇只是笑了笑,从来没有理会。
20多年间,她先后给16位老人送终。每当一位老人去世,黄小清都会为老人擦净身子,换好寿衣。按当地的习俗,以儿女的身份为老人送终。然而自己父亲的后事却没能守到最后一刻。
2011年农历新年前夕,黄小清含泪与弟弟妹妹一起办理父亲的后事,遗体上午刚火化,下午她就赶回来了,为敬老院的老人采办年货、置办新衣服、打扫房屋。“父亲遗体刚火化我就走了,我很对不住他!可是我没办法。我走了,父亲的后事还有家里人操办;可敬老院的那些老人只有我,相信父亲在天之灵会理解我的。”
聚散离别始终坚守最初的信念
旧的敬老院是土木结构,因年久失修变得破旧不堪,不能再居住。正好家里有一块空地,2011年,黄小清夫妇拿出了全部的积蓄,准备建一座新的敬老院,但是建设资金还远远不够。
为了节约开支,他们尽量自己干活。2011年6月20日,黄小清丈夫陈诚文听说隔壁村有人拆房子,可以买到旧木料,便搭别人的摩托车赶过去,不料在半路遭遇车祸,不幸身亡。
家里的顶梁柱塌了,黄小清一下子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敬老院里的老人们也知道了消息,他们既悲伤黄小清的境遇,也担任自己以后的生活。陷入巨大家庭变故的黄小清今后还会管他们吗?老人们很不安。“你们放心,过去怎样,今后还怎样。”黄小清坚定地对老人们说。
黄小清把当年与丈夫一起种在旧敬老院门前的两棵桂花树卖了。这两棵生成了20年的桂花树,见证了黄小清和她丈夫爱心赡养老人的全部故事,大家都觉得可惜。她却说:“这是我和我老公共同的愿望,既然做了这份事,就要继续做下去。我和这些老人相处这么多年,都是有感情的,他们就像我的爹妈。虽然我老公陈城文因车祸去世了,但我会坚持把(赡养孤寡老人)这件事做下去,一定要完成老公的心愿,直到自己也需要别人照顾的那一天。”
在社会广泛宣传和帮助下,黄小清所在单位三明供电系统员工为敬老院捐31.8万元,成立了“黄小清扶老基金”和“黄小清敬老奉献志愿者服务队”,与黄小清一起扛起幸福敬老院的大旗,集体参与到敬老扶弱爱心行动中。
2011年9月29日,幸福敬老院喜迁新居。
从一个人到另一群人,从一个机构到另一个机构,从媒体的积极传播到守望爱心的制度回应,道德模范的爱心义举正在接力,真善美的人性光辉永恒闪动,照耀着社会变得更加温暖明亮,爱意涌动。
(原标题:给老人最好的安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