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公民的创造力是实现中国梦的原动力
■深圳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 陶一桃
提 要
中国梦实现的过程应该是、而且必定是以人性解放为目的的,人的自由发展的过程。这一结论我们不仅能够从30多年来中国改革开放日新月异的现实中深深感悟到,更能从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辉煌历史进程中得到毋庸置疑的印证。
中国梦实现的过程应该是,而且必定是以人性解放为目的的,人的自由发展的过程。这一结论我们不仅能够从30多年来中国改革开放日新月异的现实中深深感悟到,更能从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辉煌历史进程中得到毋庸置疑的印证。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给了农民以自由发展的权利,就有了乡镇企业和农民工,有了“中国奇迹”的创造;给了企业以自由发展的权利,就有了企业家,有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给了知识分子以自由的权利,就有了思想家,有了开放而包容的思想碰撞;给了公众以自由的话语权利,就有了公民意识,有了监督、责任、担当和义务等法治社会的品格。中国梦不仅是建立在30多年改革开放所形成、积淀的巨大而强有力的物质、制度、精神等财富和资本积累之上的,亿万人民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期盼,同时也是一个体现人的尊严与价值的法治社会的构建历程。
1
人的实质自由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和手段,实现中国梦的进程,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过程,同时也是“以自由看待发展”的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以坚定而充满感染力的语言,把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概括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时,这就意味着我们的社会已从观念上摆脱了狭隘的、单纯以经济总量与增长速度为尺度的传统的发展观,开始走向以获得“实质的自由”为目标的,社会整体协调发展与人性全面发展的广义发展观的轨道。无论从内涵还是逻辑上说,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绝不是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而是要在同一发展过程中去完成的同一发展过程。
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家得主阿玛蒂亚·森在他的里程碑式的著作《以自由看待发展》一书中指出,社会发展可以看作是扩展人们享有的真实自由,即“实质自由”的过程。狭隘的发展观包括发展就是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或个人收入的增长、或工业化、或技术进步、或社会现代化等等观点。当然这一切作为扩展社会成员享有自由权利的手段是非常重要的,但同时自由还取决于其他因素。所谓的“实质的自由”是指人们享受有理由珍视的那种生活的可行能力。更具体地说,每一个人都应该平等地拥有免受诸如饥饿、营养不良、可避免的疾病、过早死亡的基本的可行能力;每一个人都应该公平地享有识字算数、接受教育及政治参与自由的可行能力,失业者有资格得到救济,收入在最低标准线之下者有资格得到救助等等。
在森的理论框架中,自由不是经济发展后的奢侈品,其本身就已构成了发展的内容。因为自由在发展中首先具有建构性作用,即自由是人们的价值标准与发展目标中自身固有的组成部分,它自身就是价值,因而不需要通过与别的有价值的事物联系来表现其价值,也不需要通过对别的有价值的事物起促进作用而显示其重要性。自由不仅是发展的首要目标,也是发展的重要手段。
阿玛蒂亚·森告诉我们:其一,我们的社会不能再只追求物质生产本身,并把它当做一种直接的目的,以物质的海洋淹没了人的身躯。同时我们也不能仅仅从效率及财富增长的角度来评价我们的社会,不能把效率的最优理所当然地当作社会选择的最优。人身的自由、就业的自由、选择的自由的重要性,从根本上说对每个人都具有超越效率和经济利益的意义。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人自身自由的扩展。其二,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之间是存在着互补性的。阿玛蒂亚·森在比较印度发展的相对滞后时曾这样评价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的互补性在中国最近的历史中得到了很好的说明。当中国在1979年开始实行大规模经济改革的时候,这个国家已经拥有受教育的人口以及发展良好的医疗保障体系,而且不存在土地拥有量的不平等。由于在教育、医疗保健和土地改革方面的进步,中国经济改革之初就具有实力,而中国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能区别性地运用市场,也恰恰得益于此。阿玛蒂亚·森还进一步指出,与世界其他国家一样,还存在着其他一些互补性,这些互补性包括文化和经济、政治参与和经济进步,以及技术进步及其社会运用之间的相互作用。发展是一个相互依赖的过程,而且经济的成功不可能与社会、政治和文化的成就相分离。每一个国家,每一个社会,都不得不处理它自己的问题,而世界将怀着极大的兴趣注视全方位的发展过程如何在中国展开。人不仅要活在物质中,更要活在永存于天空星云、江河湖海的精神之中,阐明我们生活质量的不仅是财富,更是我们的自由度。
2
一个国家或政府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开发、培养、发展、保护这种来自于社会每一个成员的创造力,可以说来自于每一个公民的创造力,是实现中国梦的内生的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以朴实而充满魅力的语言告诉我们: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14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凝聚亿万人民创造力的过程,首先是一个尊重每一个劳动者选择的权利的过程,以社会制度安排的力量呼唤、促进蕴藏在每一个劳动者自身的创造力与能动性的发挥与施展,这是由人力资本的特点所决定的。人力资本不是在任何意义下都可以而且应该作为经济手段而出现的,它还是目的的本身。同时,在自然资源、资本资源、信息资源、时间资源和人力资源这五大创造财富资源中,只有加入人力资源,或者说只有在人力资源的作用下,其他资源才会被赋予活力,才能创造价值。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应该把人的精神置于经济发展的中心位置。他相信,“当土地本身已不是可指责的贫困因素时,人的动因就是其结果的原因。对改善人口素质的投资,能够极大地促进经济繁荣和提高最穷人的福利”。人力资本所具有的创造性以及创造的无限性,而创造的无限性这一特点又导致了它的另一个重要的特点,即人力资本的自有性。它存在于人的身体之内,发挥在人的头脑之中,是潜能的源泉,是创造力的根脉。因此,对于任何社会而言,关键的问题都是人是什么,而不是人拥有什么或使用什么。人力资本的自由性,还包含了自己是自己主人的自尊感与认同感。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人只有去成为他自身主人的时候,才能将自己作为独立的存在物,而且只有当他把自己的存在归于他自身的时候,他才是自己的主人”。尽管“人们每次都不是在他们关于人的理想所决定的,所允许的范围内,而是在现有的生产力所决定、所允许的范围内取得自由”,但凝聚亿万人的力量实现中国梦的过程,必定是一个人力资本的自有性得以发掘、尊重、发现、施展并用于创造财富与奇迹的过程。
可以说,伴随改革开放的、作为最重要的社会生产要素的人的解放过程,是在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中完成的。这一过程可以概括为政府的职能转变及传统体制下无个人属性的人,向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契约属性的经济人的转变,并且前者的转变构成了后者转变的可能。具体地说先有执政党对传统意识形态的扬弃与观念的转变,才有公民的思想解放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包容与兼收并蓄。比如人们开始明白,公有制从来就不具有社会经济基本制度属性,有国家自然有国有制,与任何“主义”都没关系。同理,个体经济存在的根据既与意识形态上的“主义”无关,又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无关。于是才有了向有限政府的转变,及与之相适应的公民公共选择的自由;权威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及与之相伴随的民营经济发展的自由;投资政府向保护型政府的转变,及与之相促进的社会成员平等获得发展机会的自由;政府财政向公共财政的转变,及与之相因果的公民无歧视地享有公共服务和社会福祉的自由。从经济自由度测定指标的内容来看,影响经济自由的各项规定几乎全部来自于政府。因此,明智的政府一方面要在改进治安、保护个人财产方面发挥作用,另一方面要约束自己的权力,减少对市场不必要的干预。对于任何国家而言,从根本上说人口众多、起点低、资源匮乏或灾难频发与其说是造成贫困的原因,不如说是形成原因的结果。人自身素质的贫困与自由发展机会的被剥夺,才是经济落后的终极原因。在这里,我非常赞同已故著名学者苏东斌教授的观点:自由而负责的个人选择,是劳动者价值创造与实现的基础与条件。我以为他建立在此命题之上的“来自选择的幸福”,不仅是人的创造力的不竭源泉,同时也正是人们实现梦想的幸福。我以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真正力量,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所凝聚起来的生生不息的创造力。
3
中国梦实现的过程是自由与法治、富裕与尊严、共享与责任的法治社会的构筑历程
习近平总书记以充满情感与希望的语言鼓舞人们: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所有人都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制造出来。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着重强调:全社会都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维护和发展劳动者的利益,保障劳动者的权利。要坚持社会公平正义,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
我以为习近平总书记激荡人心的话语向我们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进步走向文明的深刻规律,那就是:一个每一个人都平等地拥有实现自己梦想机会的社会,一定是一个制度昌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社会。法律对每一个人的一视同仁的保护及应有权利的给予,就是对特权和权利侵害的制度约束与抑制。所以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从根本上说一定是一个充分体现制度文明的法治社会的构筑过程。
随着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启动,以人为本日渐清晰地写在中国社会发展的旗帜上。以人为本,不仅是法治社会的根本内涵,同时也是法治社会所要维护和保障的最基本的社会价值观。正如我们不能指望专制来保障人的权利一样,同样,我们也不能指望以人治来公平地保障每一个人的合法权利。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对未来社会最终奋斗目标作了这样的精辟概括:“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将是这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每一个人都有梦想成真机会的论述和关于尊重、维护、发展劳动者利益的论断,充分体现了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对未来社会最终目标的实质与内涵的阐述,即尊重人的权利,保障人的自由,把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作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前提与条件。以法律的公允,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提供更多自由选择的权利;以法律的公平创造更加民主的、人人敬畏法律的社会秩序与环境。对任何社会而言,如果说忽视对人的关怀与爱,不仅是理性的匮乏,更是心灵的荒芜,那么忽视或无视法治社会的建设,不仅是智慧的缺失,更是常识的无知。尊重人,把人当做目的,以人的权利和价值为中心,以重视人的幸福和尊严为社会准则,既是构筑中国梦的最基础的前提,又是法治社会的基本道德。
(作者系深圳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 陶一桃)
原标题 [每个公民的创造力是实现中国梦的原动力]
-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在各地引起热烈反响2021-11-14
- 新华网评:感受历史文化的“重量”2013-12-03
- 习近平赠1万多册图书 韩成立习近平书斋2015-07-05
- 全国青联十二届全委会在京闭幕2015-07-26
- 中国梦照亮决胜五年2015-10-05
- 坚守心中那片绿——记秦皇岛市林业局调研员樊渭2013-04-16
- 深圳海关人谈中国梦:没人超量携带奶粉入关2013-07-12
- 官媒刊胡鞍钢文章:人民社会优于公民社会2013-07-19
- 国平:两岸共圆中国梦少不了“九二共识”2015-03-06
- 从“三步走”到中国梦2015-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