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政务 | 财经 | 房产 | 文化旅游 | 新鲁商 | 健康 | 食品 | 培训 | 娱乐 | 体育 | 艺术 | 评论 | 法制 | 视频

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 > 正文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深厚的土壤

2014-03-27 20:17:00 来源:光明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圆桌论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之一:

  培养深厚的土壤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提出了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凝聚社会共识、形成崇德向上的时代风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培育才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基础性工程。面对荒芜的精神家园、杂草丛生的思想田垅,当前我们迫切需要用改革之犁深耕社会土壤,以清廉的党风,以良好的制度导向和法治环境,培育适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长的深厚土壤,为播撒信仰的种子做好准备。

  法律必须被信仰

  刘晓颖

  只有让公民通过亲身体验的经历以及他所观察到的法律实践看到法治的力量,才能增强共同坚守公平正义的信念

  西山华亭寺廊柱上有一联,其下联为:行善莫忘惩恶方有净土。此语透出的辩证思想,对于当前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崇德向善的社会风气,颇有启示意义。

  把对联放入现代语境中,“行善”之说不难理解,且正好契合国人内心对“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和谐理想的追求。那么,惩恶呢?它的指向就是依法治国,为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提供有力保障。

  审视时下一条条“抓眼球”的新闻,不管是医患暴力冲突、扶起老人被讹,还是北京摔婴案、男童被剐眼、东莞扫黄被质疑等等,透出的已不仅仅是道德失范问题,而是社会戾气弥漫,一些人罔顾法制,对法治权威产生的藐视心理。道德是法律的精神旨归,但道德批判无法对恶行产生如法律宣判一样的震慑效力。特别是在商业文化泛化的社会环境下,要树立尊崇道义、贬斥势利、扶正祛邪的社会信心,最可依凭的是公平公正的法治精神。

  对于这一点,社会舆论已有所意识。在最近出现的老人摔倒扶还是不扶的争论中,“扶起人心”的道德发声占据了主流。但与以往不同的是,它不单独存在,而是与另一个观点紧紧捆绑在一起,那就是:要在此类纠纷中充分尊重证据、不预设立场、学会自我保护的法治思维逻辑。不少人还从中国大妈在美国社区跳广场舞被铐、内地游客在香港迪士尼打架被拘等新闻中,进一步认识到了道德养成与法治治理的相辅相成。

  当下,与道德建设同样紧迫的是,增强政府和公民对现代法治的认知与认同,在社会治理中形成一种尊重法律、敬畏法律、认同法律价值的良好社会氛围,这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前提。这样的氛围有利于树立起规则思维和按规则办事的理念,规范由不同利益诉求、权利诉求而带来的各种行为选择,让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得到保护与彰显,让品格低下者也必须循规蹈矩。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形同虚设。”只有通过亲身体验的经历以及他所观察到的法律实践看到法治的力量,才能增强共同坚守公平正义的信念。尊重法律、敬畏法律就是培育和提升现代公民道德素质的有机土壤。

  扛起这面旗帜

  谢建东

  新气象来之不易,它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更加适宜的社会大环境

  转型期的中国,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都在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在人们心中激起波澜,有困惑、有烦恼、有不安、有期待……但越是在嘈杂的环境之中,越需要宁静致远、追问本心;越是泥沙俱下,越需要固守价值理念、脱开利益樊篱。国之立在于立人,人之立关键在于精神。

  现代社会,社会成员的价值选择可以多元,但占据主流位置的必须是昂扬向上的国家信念和公民品格。如今,很多人感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其中反映强烈的就有党员干部队伍中出现的种种不良风气,最为典型的就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还有贪腐问题。党风连着政风,也关系和影响着民风社风。看看掺杂使假、坑蒙拐骗、权钱交易……其中就有不良作风的影子。

  但自去年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自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重拳整治“四风”、重拳反腐倡廉,“苍蝇老虎一起打”,从中央到地方,各方各界都感受到了党风、政风、社会风气为之一新。群众可能记不住出台了多少禁令和厉行清廉务实为民的规定,但却能从年历遇冷、高档餐饮遇冷、特权车变乖等一个个具体变化中感受到徐徐清风。而这些变化,又让多少类似做“光盘族”、节俭过节、不送人情礼等观念深入民间,潜移默化。

  新气象来之不易,它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更加适宜的社会大环境。“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继续推动社会风气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还需趁势而上、多方着力。其中最关键的依然是抓牢党风政风建设,扛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面旗帜。而这,首先要担起责任的就是党员干部。

  如果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一些地方依然专注于GDP跃进,而不致力于解决人民群众的心肺之患,如何让人正确理解富强、文明、和谐的含义;如果面对约束权力的民意,我们还对把“三公”支出曝晒于阳光下不置可否,那么公正、法治的理念又将如何落地?“上下同欲者胜。”过去一年出现的社会气象变化,让我们更深入地读懂了群众的期待——坚守党的宗旨,用党风政风带民风,实现社会风气的良性互动,树立起当代社会的精神之柱。

  要立信先立矩

  刘薇薇

  不断以规则的完善逐步强化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善美特质,为全社会提供醒目的价值坐标

  做好价值判断和道德责任感的“修复工程”,离不开秩序的重构和规则的制定。毕竟,呼吁和倡导都是柔性的,唯有刚性规则能够劈开一条路,也只有这样的“刚性”能够倒逼制度更规范,秩序更顺畅,人心更凝聚。

  笔者想到了那个著名的城门立信的故事:卫人商鞅要在秦国实施变法,为了表明官府出言必行,商鞅便命人在南城门立了一根木头,承诺如果有人将此木搬到北城门,就赏赐十金。搬一根木头有如此重赏,人们并不相信,因此无人去搬。于是,商鞅又下令,将赏金加至五十金。此时有人将信将疑把木头搬到北城门,商鞅马上派人兑现赏金,以示不欺。

  其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也是这样。要让人们信,进而认同、践行,必然要通过规则的制定来褒扬善,鞭笞恶,立标杆,破陋习。不断以强有力的价值引导提高人们的判别能力,不断以规则的完善强化和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善美特质,为全社会提供醒目的价值坐标,才能重新燃起每个人心中的向善之光,信念之炬。

  正如前段时间争论不休的“扶不扶”问题一样,简单的社会伦理,遭遇到了尴尬现实的背弃。若是我们能够通过这样一个切入点,重新树立公平正义的规则,让不道德者受到制裁,让助人为乐者获得拥戴,树立正确导向、澄清模糊认识、匡正失范行为、铲除灰色边界,就能引导人们自觉做良好道德风尚的建设者和推动者。

  要立信,先立矩。正如习近平同志所强调的那样,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落细、落小、落在实处。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健全各行各业规章制度,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

  让各种社会管理承担起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注重在日常管理中体现价值导向,使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鼓励、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制约,最终让凡人小善汇聚成社会大善,积善成流,渐成江海。

  仓廪实而后知礼节

  易 晖

  只要继续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将随着富裕的生活、有品质的生活深入人心

  近日,经过一个规模不算大的餐馆,见到贴出招聘广告:业务经理月薪5000元,收银员、烧烤师、配菜师等月薪3000元,服务员月薪2000元。我把这消息讲给某机关的一位公务员听,她惊呼自己目前每月的工资只相当于餐馆收银员。又一日,经过一个工地,只见许多农民工拉着横幅在讨要工程欠款,工地大门口被工友开来的轿车、面包车堵满。

  在我看来,尽管城市里的外来务工人员在社会保障、权利分享等方面还有诸多不如意,但薪资水平不断提高却是不争的事实,甚至让机关事业单位普通工作人员都心生羡慕。薪资提高、能主张自己的权利、开上了汽车……从街头几个画面也能透出富强、民主、公平、自由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要素的温度。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经过新中国建立以来60多年的奋斗,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土壤”日益肥沃。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很多农民有了较多的自由选择,可以在劳动力市场中,赢得合理的劳动报酬和尊严,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促进公平正义。于是我们看到农民工开车讨薪、公务员感慨工资低等新生事物,看到共同富裕的中国梦正在逐步实现。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在最近举行的20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财政部部长楼继伟表示,在继续推进增值税改革的基础上,还将重点推动两项税收改革:一是房地产税改革,加快房地产税改革立法进程;二是个人所得税改革,逐步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我以为,税制改革是又一片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土壤”,它将在充分释放市场活力和创富热情的同时,促进经济转型,减少两极分化,使得社会结构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推动社会和谐稳定。

  “仓廪实而后知礼节。”只要继续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将随着富裕的生活、有品质的生活深入人心,成为广大民众的信仰和国家的软实力

责任编辑:宋莉
分享到: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新闻热线:0531-67753777 投稿邮箱:news@sdnews.com.cn
新闻许可:37120170003  出版物经营许可:新出发P223W22号  电信许可:鲁B2-20240534  ICP:鲁ICP备09023214号
主办:山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

Copyright © 1997-2019 SDNew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