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校园发表演讲的外国政要们
克卫 制图
上月下旬,来华访问的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前往位于安徽合肥的中国科技大学,与师生互动交流。与梅德韦杰夫同一天来华访问的印度总理辛格也安排了到访中共中央党校的行程,并发表了演讲。
外国政要到访我国学校并发表演讲,可以看做是一种外交惯例。他们如何选择发表演讲的学校?面对中国学子他们又会讲什么、怎么讲呢?
谁是在北大唯一一位坐着演讲的外国领导人
很多外国政要选择在北京大学发表演讲。2010年11月10日下午,英国首相卡梅伦完成了中国之行的北京大学演讲。卡梅伦是北大2010年接待的第6位元首级外国政要。北大立校百余年间,外国领导人赴此演讲络绎不绝。
卡梅伦很喜欢和年轻人交流,而北大的校园环境又很有吸引力。所以在北大结束40分钟的演讲后,卡梅伦并没有立刻离开,而是来到未名湖边,沿未名湖独自走了一圈,之后在帕卡德公寓逗留了一个半小时,领略充满东方魅力的湖光山色。
被北大校园风情吸引的远不止卡梅伦一人。2002年3月28日,比利时前首相伏思达来北大演讲时,对中国的古典建筑很有兴趣的他在校长办公楼前的广场上特意下车,在华表下拍照留念。在未名湖畔的临湖轩,伏思达同卡梅伦一样流连忘返,感慨道:“这样一所宁静致远的学校,是思想迸发的无上圣地。”
在接待各国领导人演讲时,北京大学也碰到过很多棘手的事。
1998年6月29日,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赴北大演讲。当年4月他们就派出了先遣团,从美国运来具备防弹功能、带有“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徽记的总统演讲专用讲台。但北大强调在北大演讲一定要用北大讲台。“入乡随俗,客随主便,这是人际交往的基本要求。既然选择在北大演讲,悬挂北大的校徽是对北大最起码的尊重。”北大的据理力争迫使美国人做出让步,同意用北大的讲台。
德国人的严谨也给北大留下了深刻印象。2001年11月1日,离时任德国总理施罗德在北大发表演讲还有一个半月,德国使馆12人的工作团队就来到北大,从场地到设备到车行路线,几番筛选,最后选定了古朴而庄严的办公楼礼堂,又礼貌而严肃地提出:礼堂的红色丝绒窗帘稍显陈旧,用来迎接一国总理不妥。但是突然更换遮盖了整整两面墙的窗帘,涉及设计、制作、经费、时间等一系列问题,北大方面婉言拒绝了德方的要求,不过同意重新整理窗帘。
1998年11月12日,时任韩国总统金大中来北大演讲。金大中早年因从事民主活动受迫害,腿部留下病患,严重时不得不拄拐行走。北大打破惯例,主动提出请金大中坐下演讲。韩方很高兴地接受了这一超出常规的安排,金大中成为在北大唯一坐着演讲的外国领导人。
当然,筹备工作也有简单得出人意料的。2003年6月,印度前总理瓦杰帕伊曾到北大演讲,他是“非典”后首位访华的外国领导人,没提什么额外的要求。当年11月,巴基斯坦前总统穆沙拉夫访问北大,巴方要求很简单:“瓦杰帕伊什么样子,我们就什么样子。We are brothers(我们是兄弟)!我们相信你们。”
巴西前总统卢拉在北大演讲时则表现出很可爱的一面。2004年5月25日,卢拉在北京大学演讲结束后,提出要休息一会儿,吸一支雪茄,还要喝杯巴西咖啡。然而,匆忙之中到哪儿去弄一杯巴西咖啡?这可难住了负责接待的工作人员。
最后,工作人员从正参加另一个会议的一位日本学者手里借来了一把咖啡壶,送到卢拉面前。卢拉离老远就嗅着咖啡味说:“不,不,这是速溶咖啡,喝起来就跟水一样!”不过,看到工作人员这么卖力地找咖啡,他还是很高兴地喝了这杯“水一样的咖啡”。
无障碍交流圆桌对话,好似在茶馆聊天
访问过清华大学的外国政要也不在少数。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印尼前总统苏加诺、美国前副总统戈尔等,都曾访问过清华。他们或发表演说,或被授予名誉博士头衔,或参观学校,在他们眼中,清华园散发着光辉。
2013年6月29日,清华大学主楼报告厅,身着紫色外套的韩国总统朴槿惠发表演讲。在一群黑色西装中间,这一抹紫色迎来了在场数百名大学生的阵阵掌声。朴槿惠在演讲开头和结尾都使用了中文。
“我见到各位清华大学学子们,就想到中国学术典籍《管子》中一段话: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深深地鞠一躬之后,朴槿惠用字正腔圆的中文,开始了自己的演讲。语速有些慢,很温和。
简短的中文演说后,在接下来的近20分钟演讲主体和回答3个学生的提问中,朴槿惠使用了韩文。在其中,仍然时常夹杂中国古典诗词,比如“管鲍之交”、“三顾茅庐”、“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等。
在回答学生提问的环节,现场翻译的话筒突然没了声音。借着这个小小的“话筒事件”,朴槿惠展现了自己的幽默。她说,清华大学的理工科很厉害,这里的话筒会坏掉,说出去都不会有人信,这就更说明清华大学的理工科很强。这句机智的赞美引来台下阵阵笑声。
在人生的艰难岁月中,朴槿惠钟爱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演讲结束时,冯友兰先生的学生、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将一幅书法赠予朴槿惠,正是冯友兰先生题写的书法“一片冰心在玉壶”。
当天第一个提问的女孩杨默向朴槿惠提出了朝鲜半岛的问题。杨默会后表示,事先没安排,被叫到提问挺惊讶的。“朴槿惠总统谈话的风格是温和、亲切;但在言语中也显露出刚毅。”
形式上较为特别的一场交流是在2003年7月22日。前来访华的时任英国首相布莱尔与清华大学师生进行了一个小时的演讲与座谈。
舜德楼大厅会场布置别具一格,90多名清华学生围坐在一个个时尚的玻璃圆桌旁,大厅中央坐着身着深蓝色西装的布莱尔。这种对话式的座谈会是清华首开的无障碍交流新模式,布莱尔与大家交谈显得十分放松,丝毫没有以往大国政要在演讲台上的正式和严肃。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说:“首次启用的无障碍交流圆桌对话形式,使座谈好似在茶馆聊天。”英国BBC(英国广播公司)电台的一位记者则评价“更像《华盛顿邮报》的记者招待会”。
演讲地点怎么选择,并没有固定的条例
按照国际惯例,外国首脑和政要访华期间,有些人会到顶尖级的大学如北大、清华和复旦做演讲。但演讲地点怎么选择,并没有固定的条例。一般来说,先由外国政要提出,中方根据演讲内容考虑是否同意。
2005年10月25日上午,位于北京西郊的中共中央党校门口,威严伫立的武警战士仿佛在无声地提醒人们,它与普通高等院校有所不同。
此时,校内礼堂里很是热闹,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正在这里做着题目叫 《中国在新亚洲的和平发展》的演讲,台下坐着中央党校700位身份特殊的学员。这些学员分别来自中央各大部委,也有不少省区市的地方政府干部。
李显龙做演讲并与学员交流,共用了一个半小时。场内气氛活跃,笑声掌声不断。听众们热情很高,大礼堂座无虚席,并利用闭路电视在教室里现场直播。
新加坡推行双语教育,英语为官方工作语言,同时鼓励不同人群以各自母语为第二语言,如中文、马来语等。在新加坡,会说中文的人不少,包括李显龙。所以,整个演讲过程他都是用汉语进行的。只是在回答学员们的自由提问时,由于思维习惯的原因,李总理才使用了英语。
当时,现场有一个学员提问:新加坡的发展经验有哪些适合中国?李显龙笑着回答:新加坡只有上海浦东那么大,发展经验很难说能够直接拿到中国来用;但有些经验调整后可以借鉴。
走进中央党校的外国首脑和政要,不单单是李显龙一位。
2003年11月初,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一行曾来到这里,与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学术交流。
2005年10月19日,美国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也利用在中国短短三天的访问时间,来到中央党校,与学员们座谈。面对眼前的一些年轻学员,他显得非常高兴,称他们是“中国未来的领袖”。
演讲结束时他说,下次一定来讲课
2013年10月23日,在中国科技大学师生热烈的掌声中,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步入第三教学楼阶梯教室。
在欢迎辞中,校长侯建国细数中科大与俄罗斯的渊源:“1958年,中国科学院在郭沫若院长为首的一大批老科学家创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时,就由于当时苏联在科学技术上的卓越成就得到启发和深刻影响!建校之初,我们很多教师是从俄罗斯留学回来的,很多教材也是从俄罗斯引进的,比如莫斯科大学的吉米多维奇教授,已经陪伴我们走过整整55年!”
台下的同学们都乐了,因为吉米多维奇教授的《数学分析习题集》是中科大学生人手一册的“必备书”。会心一笑的背后,是中科大与俄罗斯的深厚渊源。
梅德韦杰夫在演讲中说道:“我担任政府工作之前,曾在圣彼得堡大学工作过,那一段生活非常有意思。很遗憾,后来离开了大学。”来到中科大,在校园看到的一切,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梅德韦杰夫还向同学们展示了一些图片,有些是他自己拍的,有农作物收获的场景、北极地区风光、俄罗斯的冬天、黑海,还有明年冬奥会的举办地索契风景等。
演讲结束后,中科大授予梅德韦杰夫荣誉教授职位,并希望他成为中科大永远的朋友。
接过证书,梅德韦杰夫大步走回讲台,开了个玩笑:“既然让我做荣誉教授,那么接下来一个半小时,我就讲课好不好? ”在笑声和掌声中,梅德韦杰夫承诺:“下次来中科大,我一定讲!”
(王一 综合自 《瞭望东方周刊》、中国网、《新京报》、《青年文摘》、《安徽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