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治局92次集体学习幕后揭秘
政治局92次集体学习幕后揭秘
12年间160余位顶尖专家参与授课备课时间最长3年
5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行第十五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这一讲话内容,被舆论认为传达出诸多信号。
政治局集体学习制度的设立,始于2002年,至今已进行92次集体学习,平均每隔40多天一堂课。12年间,160余位全国各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汇聚中南海,先后成为这个特殊课堂的讲师。
在这里,学者的研究成果得以完整而系统地阐释,进而影响着政治上的决策;在这里,中共领导层集体学习的内容,也隐现着中国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京华时报记者陈荞
谁在中南海讲课?
中南海怀仁堂,是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课堂”。特殊的课堂之上,有着一群非常特殊的“学生”:听课者除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之外,还包括党中央、国务院相关机构的负责人及各部委领导。
《高层讲坛》主编、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原副院长崔常发撰文称,每次集体学习时间约为120分钟,通常由两位讲师联合授课,每位讲师各讲40分钟,之后用30分钟讨论、提问,最后由总书记作总结发言。对于授课老师的课题准备、讲课内容、语言表达,包括语音、语调、语气、语速等,也会有特殊要求。
如此高规格的课堂,谁才有资格成为讲师?
查询历届讲课老师名单可知,参与集体学习授课的老师,均为经济、法律、农业、环保、土地等各研究领域的翘楚。至少半数以上的授课老师,拥有海外留学或担任海外访问学者的背景。
这些老师的年龄在40—55岁之间,并有进一步年轻化的趋势。他们来自国内各大高校、党校、科学院、党政机关研究室、军队院校及研究机构,以及一些行业性的学会,如中国教育学会、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等。
至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课上,已出现160多位专家学者授课的身影。记者统计发现,中国社科院获邀参与授课的人次最多,有31人次,其次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获邀次数为13人次,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和中国人民大学各有11人次,中央党校有8人次。
值得关注的还有专业院校军事科学院,与清华大学讲课人次并列为8次,超过北大的5次。此外,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也多次参与讲授农业、科技等课题。
讲课内容如何确定?
据了解,专家学者授课的内容,主要是某一领域的知识和理论,框架基本上是历史和现状、问题和对策建议。
少数学者在几年后还会被再次选中授课,比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原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现任院长高培勇、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蔡昉等,其中高培勇在2010年两度登上中南海讲台。
据《小康》杂志报道,中央领导集体学习基本上是由中央办公厅、相关部委、相关科研机构三层协作完成,由中共中央办公厅牵头,由中央政策研究室负责选题,交由相关部委负责完成具体工作(主讲人和讲稿)。
一般来说,集体学习的课题由相关部委组织课题组,选择并上报讲稿起草人和主讲人,经中办批准后具体操作,讲稿最后提交给中办和中央政研室通过后定稿,但也有中央高层领导亲自点题的情况发生。
对于参与授课的老师,他们从拿到课题到正式讲课,一般要准备3个月的时间,不过也有例外。高培勇与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房宁,于2010年曾联合讲授“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研究”的集体学习课程,则准备了3年。
高培勇说,早在2007年,社科院就接到了上述课题的研究任务,后经反复调研、开座谈会,甚至去信访局了解工作,十几次修改之后方才定稿。
高层最关注什么?
纵观中央政治局92次集体学习的课程表,可以发现,学习课题的涉猎范围极为广泛,涉及经济、法治、军事、科技、文化、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生态文明建设、三农等领域。
其中经济议题出现的频率最高,为30余次,涉及金融体制改革、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结构调整、财税体制改革等重大话题,法治课题也占到相当比重。
有专家称,集体学习的主题可谓密切关注党和国家的长远建设问题,并突出了对重大现实理论和热点问题的学习和研究,其中不乏社会上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
比如2005年6月27日的第23次集体学习《国际能源资源形势和我国能源资源战略》,为3天后胡锦涛访问俄罗斯,展开“石油外交”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而2008年7月26日举办的第51次集体学习,则专门以“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和办好北京奥运会”为学习内容,并邀请原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于再清、北京奥运会组委会秘书长王伟讲课,与当时即将召开的北京奥运会相呼应。
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15次集体学习中,就出现了2个新话题。去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5次集体学习,内容为“中国历史上的反腐倡廉”,这是反腐败问题首次作为集体学习的主题。
同样首次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上出现的还有住房问题,去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题学习住房领域情况。中国房地产学会副会长陈国强评价称,这是“历史上谈房地产规格最高的一次会议。”
许多为中央政治局讲过课的学者,都难忘课堂上热烈的讨论过程。一名授过课的学者回忆称,在授课时,领导人会不时地在讲稿上对一些重点问题进行勾画,授课完毕,会据此提出疑问和自己的见解。
2004年曾参与第13次集体学习授课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所原所长李崇富回忆说,在互动交流中可以感受到,学者们往往偏重学术研究,而中央领导则是从战略高度俯瞰我国的各种社会问题,并结合各领域的现象进行探讨,“领导人对很多问题的思考深度都远在我们之上。”
学习形式有何变化?
中央领导人进行集体学习,最早可追溯到1986年。时任司法部长的邹瑜请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孙国华为中央领导人讲法制课,课题内容为《对于法的性能和作用的几点认识》。
8年后,中央领导集体学法再次启动。2002年12月26日,第十六届中央政治局首次集体学习时,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集体学习“要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集体学习的内容,也不再局限于法学领域,而是涉及经济、文化、卫生、科技、外交、党建等十多个领域。当年,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作为一项制度固定下来。
集体学习制度化,被视为是十六大以后中央领导集体在党的建设方面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随着集体学习的深入,海内外很多研究机构都试图通过对集体学习内容的研究,来探寻中国发展的相关动向。
新一届领导班子上台后,集体学习也呈现出一些新特点:课堂搬到红墙外;自学、互相学习;部级官员当讲师。去年9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各领导就从中南海出发,分乘两辆大巴车,集体来到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参观创新成果展示,并在现场进行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
在其已经进行的15次集体学习中,有两次为自学,比如2012年11月17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集体学习,就由习近平主持,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分别发言谈体会;有5次为官员之间互相学习或官员当主讲人,比如2013年9月30日的集体学习上,科技部部长万钢作为主讲人,讲述了一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课程。
这也是时隔9年后,万钢第二次为中央领导人讲课。2004年12月27日,当时还是同济大学教授的万钢,与中科院孙鸿烈研究员,联合以“面向2020年的中国科技发展战略”为课题内容,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课上讲课。3年后,万钢正式担任中国科学技术部部长。
与万钢有类似“履历”的,还有于1994年进入中南海讲解、时年39岁的华东政法学院教授曹建明,现任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
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课堂,或多或少影响了授课者的生活。而他们在课堂上讲述的研究成果,部分也转化为现实决策,真实有效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