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重在践行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求系列评论之三
2014年9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庆65周年招待会上指出,要用中国精神激发中国力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共同理想信念凝聚民族意志。中国精神孕育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这片土壤里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今天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就是古人在日常生活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诠释。经典的诗词歌赋,优美的古琴今韵,高雅的书法绘画……文化经典的种子处处可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贫济困”……传统美德的道理无处不在。从“曾子杀猪教子”到“孟信不卖病牛”“一诺千金”……无数平凡而生动的小故事成为我们孩提时代铭记的道德要求,长大后遵守的社会规范。
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是正能量的丰富源泉,能够在迷茫时,为我们指引方向;能够在无措时,为我们提供方法;能够在无助时,为我们寻找希望。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学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特殊意义和独特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的传承中无处不在,润物无声,成为无数中华儿女的人生指南和行为规范。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言必信,行必果”“言行相顾,慎终犹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践行核心价值观,除了要学习,更要践行。要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见微、见实、见行。可以说,躬身践行,化于无形,利在社会,功在千秋。
成长在互联网时代的少年儿童,通过一根网线就能与世界相连。知识的传播不再局限于文字和图片,音频、视频、动漫等多媒体形式的信息载体成为更受欢迎的形式。互联网时代,让孩子们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式和载体都发生了变化,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带来了新的挑战。
我们必须熟悉当代青少年的特点,离他们生活近些、再近些,用他们的语言和形式,循序渐进,教化于无形。必须警惕把道德教育的目标设定过高、离生活太远,必须防止道德教育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一定要打好人性与道德底线教育的基础,比如《论语》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种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精神;入孝出弟,谨信泛爱的伦理道德;以及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境界追求。与此同时,让理论结合实践,把学习化为行动。
为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全国少工委号召各级少先队组织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结合多种形式的少先队实践活动,积极动员中小学生在学习经典的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和团队分享活动。9月下旬,未来网《中国少年国学院》正式上线,全国最大的未成年人专属网站用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借助新媒体渠道,让传统文化闪亮登场,颇具新意的线下活动吸引了大量师生家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巨大精神财富,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在祖国迎来65岁华诞之际,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广大未成年人提供平台,在追逐梦想的旅程中,凝结各界的教育智慧,在传承历史的时代使命前,熔铸孩子们的精神品格,与民族同奋进,与世界共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