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 > 正文

“重现一片绿洲”是他的中国梦——记国资委轻工离退休干部局退休干部郑柏峪

2015-01-18 15:12:00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2014年8月初,一位癌症三期患者、67岁的退休老人又风尘仆仆踏上征途,奔赴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的查干诺尔。退休十五年来,他每年在北京与查干诺尔间奔波数次,最多一年10余次。他就是被人们称为“治沙专家”、誉为“草原卫士”的郑柏峪。

  “做一个共产党员该做的事”

  曾在内蒙古阿巴嘎旗查干诺尔苏木(乡)红旗嘎查(村、队)插队13年的郑柏峪看到过去满目翠绿的草原正在变黄,富饶的沃土已渐沙化,海一样的查干诺尔湖走向干涸,忧心忡忡,痛心不已,决心退休为曾经的草原天堂做点事。

  1998年底,为支持国务院机构改革,51岁的郑柏峪申请提前退休。许多干部纷纷到部属企业、行业协会返聘,很多单位邀请他这位原轻工业部政策法规司的处长帮助工作,并给予丰厚的薪酬,他都婉言谢绝,毅然做了一名草原生态保护志愿者,将自己的后半生交给了草原。

  十五年如一日,郑柏峪一直坚持在查干诺尔进行草原生态治理,付出了千辛万苦,既流汗又流泪,既出思路又出力。最初几年,去查干诺尔交通不便,只能乘坐长途汽车,路况极差,一坐就是十三四个小时。夏天在北京上车时热得像蒸笼,过了张北县走夜路,又冷得不能开窗。车里又闷又臭,还要两人合挤一米宽的铺位。被子是再生棉的,全是疙瘩,一抖搂直掉沙子。在查干诺尔的生活条件也很艰苦,因为缺水,不能洗澡,刷牙、洗脸的水是专门从30里外的镇上运来的,放在水桶里,稍不留神,就会有蚊虫、苍蝇进去,那也舍不得倒掉,只能把它们捞出来,继续用这水洗漱。睡在蒙古包里,经常有虫子爬进被窝里。

  尽管条件十分艰苦,也没有阻挡住他治理草原生态的决心。郑柏峪生活极其俭朴,但对草原生态治理事业十分慷慨。他从自己和家人的口中抠出了15万元,作为治沙治碱经费,欣然自得,无怨无悔。常常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好好享受退休生活,为什么又苦又累又搭钱还要干下去。面对他人的不解,郑柏峪笑得云淡风轻:“我高兴。因为是在做自己想做的事,在做一个共产党员该做的事。”

  “他就是身边的杨善洲”

  郑柏峪的环保之路,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中前进的。2000年,经多方奔走努力,郑柏峪争取到某国际企业生态保护项目的27万元资助,他如获至宝,心情激动,干劲十足带领当地牧民用两年时间搞了四个苗圃,种植了10万株小叶杨。但由于水源匮乏、土壤严重盐碱化,小叶杨全部枯死了,用植树造林进行防风固沙的方法没有奏效。后来进行的抢救沙地柏试验最终也受挫。他还曾按照发展旅游的思路去开展草原生态保护,也没有成功。接连的失败没有把郑柏峪的热情扑灭,没有把他的精神击垮,反而更坚定了他科学治理草原荒漠化的决心。

  草原生态持续恶化、日益严峻。2002年春季,80平方公里的查干诺尔咸水湖干涸了,湖盆一片白茫茫的盐碱粉尘,就像一望无际的雪原。风暴一来,盐碱尘土漫天飞扬,堪称生态灾难,人和牲畜浑身上下都是白色的盐碱粉末,呼吸困难,咳嗽,打喷嚏,眼睛红,极为痛苦。查干诺尔湖周围的绿色草原也迅速变成了荒漠。查干诺尔的变化深深刺痛着郑柏峪的心,他千方百计寻找治理盐碱尘暴的办法,查找各种资料,走访、请教各方面专家,购买、学习相关书籍几百本,最后确定了人工种植耐盐碱植物碱蓬,固沙压碱,改良土壤,营造其它植物的生长环境,从而形成新的草地的治碱方案。

  2003年夏季,郑柏峪和一位科学家自费购买了碱蓬种子,开始在查干诺尔干湖盆试种。播种碱蓬时,盐碱水泡得脚掌脱皮、裂口,钻心地疼痛;在盐碱粉尘环境中,泪流不停,咳嗽不止,浑身刺痒;还时常遭受沙暴和大风的袭击。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的辛勤付出和科学试验,他们终于摸索出了人工种植碱蓬治理盐碱干湖盆的技术。更为欣慰的是,2008年,在某环保组织的斡旋下,某外国企业资助开展了查干诺尔生态治理项目。截至2012年,郑柏峪带领草原牧民播种碱蓬超过75000亩,治理面积超过50平方公里。从卫星图片上可以清晰地看到种植的碱蓬呈现出浓密的绿色,有效覆盖了查干诺尔干湖盆。据专家实地考察估测,这些碱蓬每年可阻拦风沙尘土平均厚达20厘米,约130万吨。淡化土壤改善了次生植物生长环境,动物也逐渐回归,没有生命的查干诺尔湖又恢复了生机。查干诺尔治理项目在国内乃至世界都是首创,郑柏峪探索出了一条治理盐碱干湖盆的有效途径,意义巨大。

  郑柏峪退休不褪色,坚守人生追求,淡泊名利,勇于奉献,甘做草原生态治理志愿者的事迹在我局离退休老同志和在职干部职工中广为传诵。大家纷纷说:“他就是身边的杨善洲,是最现实、最生动、看得见、摸得着的榜样”。

  “这就是我的中国梦”

  “绿色卓越贡献奖”、“最佳民间公益人物奖”、“草原卫士”、“治沙专家”等,这些正式或非正式的称号,是各个组织机构对郑柏峪的草原生态保护事业取得成就的褒扬和肯定。15年来,国内各大主流媒体对郑柏峪的志愿环保事业给予很大关注,争相报道,国(境)外媒体也以极大的热情多次报道。2014年4月,凤凰卫视播放了对郑柏峪的访谈节目。中央电视台拍摄了一部3集纪录片《拯救查干诺尔》。虽然得到了很多的荣誉,但郑柏峪不为名利所动,凭着对草原的一腔热爱,对环保事业的一份执著,他继续开拓他的环保之路,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他说:“我国象查干诺尔这样的干盐湖有1.5亿亩,还有6亿亩盐碱地,加上受盐渍化影响的土地达29亿亩。如果借鉴查干诺尔成功治理的经验,前景不可估量!”

  在治理查干诺尔盐碱荒漠的同时,郑柏峪进行了查干诺尔地区的地理、地质演变的研究,自费组织科考组在河北省北部和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进行科学考察,拍摄图片上万张,录像带数十盘、数百条。他与江苏一家公司建立合作关系,探索用盐水生态农业成果治理西部荒漠。目前他准备开拓治理其它干湖盆,踏上了治理荒漠、保护环境的新征程。

  郑柏峪的目标很明确:“如果可以,我希望在我的有生之年能看到更多的荒漠重现一片绿色,这就是我的中国梦”。

责任编辑:王海燕
新闻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