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里的中国
当电视广告再次打出团圆牌,整个城市都能闻到家乡的味道,过年回家,成为心头隐隐的喜悦与悸动。纪录片《归途列车》里的主人公不经意间说了一句经典的话:“如果过年大家都不能团圆,还有什么意义?”理解了这“意义”背后的悲喜,也就能理解春运,这一人类最大的集体迁徙——据官方测算,今年春节将有28亿人次奔波在城乡之间。
人潮人海,众生百相,也正是观察中国的一个窗口。列车呼啸而过,带着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讯息,也正如从传统向现代行进的我们的国家。
几个老外不甘寂寞,要体验一把中国的春运,被挤得七荤八素之后,得出一个结论:春运在中国是一件严肃的事情。有关“意义”的事情总是严肃的,千秋家国梦,家或者说家族,曾经是中国人人生意义的生发点,如今看来,这样的文化心理并没有因为社会形态的变化而更改。没有什么能挡住过年回家的心,因为只有回到那里,漂泊的心才能真正得到慰藉,来自土地与宗亲的温暖,会让他们在春天来临时,有足够的力量去继续不易的打拼。
只是归因于文化显然不够,以人民之心为心,为政者需要更细致入微的体察。那几个体验春运的老外更敏感于人们在路上的表情:焦虑。透过焦虑的表情,除了旅途的艰难,还应看到让他们纠结的现实:城市在他们手中疯长,但却吝于给他们一纸身份和一套房子;乡村用贫瘠的资源生养他们,却无法承载他们的梦想,奔波在两者之间就成了宿命。这背后是一些正在展开的治国大课题,比如城镇化、新农村以及区域发展平衡,等等。人的城镇化该怎样更人性,又如何让人记得住那要命的乡愁?
如果你有在网站上抢火车票的经历,那一定知道心中万马奔腾的感觉——令人发指的反应速度,令人崩溃的重来一遍,以及令人绝望的车票秒空……而如果你已经在春运路上,就一定会明白,想要保持安静与从容的姿势有多难。两个环节也正勾画出当下的中国,尽管铁路越铺越多,但放在转型中的人口大国里,仍旧是不足;另一方面,代表“中国速度”的铁路交通,硬件够硬,软件却太“软”。事实上,我们身边的许多事不也是如此吗?一方面发展不足,容量不够;一方面发展质量不高,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服务稀缺。
这些问题,行进中的中国,都要用改革与发展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