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 > 正文

河北"90后"大学生回乡办"村晚"小晚会传播大能量

2015-02-10 19:47:00 来源:人民网-河北频道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行进中国·精彩故事]

  

 

  图为赵码头村“村晚”聚会的经典节目“车子会”。(赵华 提供)

  人民网石家庄2月10日电 (张梦琪)“这个小品我觉得可以把关于孝敬老人的事情加进去”“小孩子们可以组个模特队,都上台表演表演”…… 

  时值寒冬,河北省沧州市沧县黄递铺乡赵码头村的一个露天院里热闹非凡,一群男女老少正为腊月廿八将要举行的“村晚”聚会排练节目。

  “在2012年时办了第一次场‘村晚’,当时大伙们热情高,后来一到年关大伙们就都惦念着这个活动。”这场由村民自导自演的“村晚”聚会成了赵码头村每年的一大盛事。

  正如“春晚”是中国人过年的一道必备“大餐”,一年一度的“村晚”也是赵码头村甚至整个乡里的盛事。为了能够看上表演,乡亲们在零下十几度的天气里,一呆就是五六个钟头。没有座位,站着看;场地内满了,上房顶看;外村的村民专程开车来看,却挤都挤不进去。

  “村晚”给赵码头村也带来了不小的变化:老百姓的文化生活丰富了,“三俗”演出、喝闲酒、打麻将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乡亲们更加自信了,从忸怩到踊跃参与,八十多岁的老大爷能上台扭两下、小孩子也成了学校文艺骨干;邻里关系更加和谐融洽了,大家伙一起出把力,为“村晚”贡献一份力量。

图为“村晚”聚会的民俗节目。(赵华 提供)

   “村晚”给了老百姓展示才艺的舞台

在一群排练的村民中,一个身材高瘦、打扮还算入时的年轻人正穿梭人群中,为大家建言献策。这位年轻人,正是从小在赵码头村长大的赵华。

这已经是赵华第四次担任“村晚”的总导演了,除此之外,赵华还集策划、主持人、演员、场工等职务于一身,是“村晚”最核心的人物之一。

而第一次举办“村晚”的那一年,赵华还是石家庄学院的一名大一学生。当时的他还想不到,自己的“脑瓜一热”,竟给自己和乡亲们的生活带来这么大的变化。

赵华生活的赵码头村大约有1500人,自从几年前村里的高跷队解散后,每逢过年都挺冷清,村里人不是喝闲酒,就是打麻将。

2012年的正月十三,为了让老百姓们能够“乐呵乐呵”,同时也给自己一个展示能力的舞台,赵华和同村开婚庆店的赵国伟夫妇一拍即合,决定三个人联手办一场“村晚”聚会。

想法有了,可是节目从哪来?村里的老百姓大多比较“害羞”,先前赵国伟通过大喇叭喊了一天,却无人应声。

赵华和赵国伟夫妇只好拉出长长的名单,根据了解到的村民才艺情况,或一家家登门拜访,或大喇叭直接点名。果不其然,被选中的村民不再羞涩,无论是四岁孩童还是八旬老翁,纷纷赶来报道。正月十四一上午,竟然就征集了50多个节目。

没道具,自己做;没演出服,互相借。你帮忙劈柴烧水,他帮忙搭建舞台。没有推脱、没有抱怨,大家都忙活着为“村晚”贡献一份力量。

正月十五中午一点,在一个简陋的舞台上,仅仅准备了一两天时间的“村晚”正式开场。

村里的老百姓一听说身边的人要上台表演,纷纷跑过来观看。不一会,场内就挤满了人,有的村民索性跑到房顶上看演出。在零下十几度的天气里,这一呆,就是五六个小时。

之后的两届“村晚”,虽然舞台越来越大、准备越来越充分、节目水准也来越高,还得到了县乡几千元的资金支持,但是,在赵华的心里,第一届春晚给他带来的震撼仍记忆犹新:“乡亲们的智慧和才艺,以及对文化生活的渴求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我相信,这也是‘村晚’能够走下去的主要原因。”

  出生于92年的赵华,正是“村晚”的发起者之一。

图为赵华主持“村晚”聚会的热闹现场。(赵华 提供)

    地道“村晚”传播正能量

“村晚”当然要“村”得地道。

在赵华眼里,“村”并不是“土”,而是要贴近老百姓的生活,唱身边戏、演身边事。

赵码头的“村晚”,“零门槛”是从第一届沿袭下来的传统。人只要来了,就有机会上舞台。唱歌不行,可以去跳舞;演小品不行,可以去走模特步。赵华认为,“村晚”是老百姓的舞台,只要有才艺,就可以一展所长。

于是,邻里矛盾、婆媳关系、生儿养老这些“接地气”的家长里短,都被村民们作为素材搬上了舞台。

虽然“零门槛”,但是节目的导向和水准要保证。在举办过的三届“村晚”中,有关伦理道德、家庭孝道之类的节目,占据了主导地位。曲艺小品《老来难》,戏曲小品《韩琦杀庙》,歌曲《父亲》、《母亲》、诗朗诵《少年中国说》等,已经成了“村晚”的经典节目。

小品《老来难》是村民们为了教育天下儿女,善待老人而精心编排的节目。56岁的村民赵金国在小品中扮演不孝的儿子,在节目尾声,当表演到老娘喝农药寻死、儿子追悔莫及的场景时,他唱着悲天悯人的民间小调,真的嚎啕大哭起来,现场观众也跟着一起落泪。

“村晚”还将河北梆子、民间小调等当地传统民俗文化搬上舞台。

“车子会”是沧州民间流传已久的民俗活动,表演道具是一种类似花轿样子的木质小车,由大鼓铜镲伴奏,如今这一民俗活动已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为了让其发扬光大,并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村民赵治友将其与时下最流行的韩国歌曲《江南style》进行了结合,全家齐上阵表演了一段现代版“车子会”,引起现场一片沸腾。

为了能够看到“村晚”节目,不少村民在房顶上一站就是五六个小时。(赵华 提供)

   有了新媒体,在外务工的村民也能看到“村晚”

在沧县百度贴吧,一条《沧县黄递铺赵码头村火遍全国!》的帖子一经贴出,24小时内点击量超过了2万,3天内点击达到了3万以上。

其实,赵码头村是真的火了。

不仅登过“村晚”的村民走在邻村都会被认出来,“村晚”骨干还被石家庄一城中村邀请交流经验,来自台湾的大爱电视台也希望将“村晚”拍入其纪录片……

“村晚”能这么“火”,源于赵华将其“搬”上了网。

起初,村民们通过光盘才能看到晚会录像。每届“村晚”后,村民们都争相或要或“买”光盘作为纪念。人工成本增加不说,很多在外务工的村民也很难看上几眼。

为了让出门在外的乡亲们也能够随时看到录像,也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村晚”,赵华把剪辑好的所有视频都传上了优酷视频网站。从此以后,只要在该网站输入“新农村公益村晚”几个字,人们就可以方便的查看“村晚”录像了。

除此之外,赵华还在百度百科建立了“新农村公益村晚”词条,上传了精心挑选的现场照片;注册了新浪微博账号,发布关于“晚会”的最新消息;建立了QQ群,让“村晚”参与者们能随时随地在网上交流……

如今的赵华已经完成学业,并留在了石家庄工作,这些账号都是他在工作之余利用休息时间创立和维护,仅百度百科的词条就写了万余字的申请材料。可是赵华却并不觉得累:“能利用我的所见所学为乡亲们做一些事情,给他们带来快乐,我也就是快乐的。”

现在,临近年关,赵华又回到了那个熟悉的村庄,为第四届“村晚”奔走忙碌着。

责任编辑:刘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