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 > 正文

院士呼吁保护耕地:再过40年,黑土地就消失了

2015-03-14 15:27:00 来源:人民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在调研中探寻,在履职中思考,一年间,代表委员们步履匆匆。他们关注自己的专业领域,用创新改善民生,为改革注入活力;他们推动政策落地,让“民生阳光”温暖每一个角落;他们以赤子之心聚焦传统文化,让传统融入现代生活,留住民族最深的记忆……

  履职之责重千钧。今天,让我们走近八位代表委员。他们的故事,是这个群体的履职缩影。他们的视线,一直关注改革的进程、民生的细节,肩上扛着沉甸甸的责任。新的一年,代表委员仍将脚沾泥土,躬身实践,为民尽心,为国献策。

  ——编 者

  沈阳农业大学教授陈温福代表

  秸秆还田,为黑土地施肥

  本报记者 刘洪超

  2014年的大部分时间,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教授陈温福代表都在农村度过。

  “这一年,我在农村是边工作边调研,今年我提出的建议是有关农村秸秆处理问题的。我国每年产生7亿吨秸秆废弃物,林业‘三废’也达7亿吨,由于劳动力少和机械化不发达,秸秆实际还田量仅为15%左右,被烧掉或废弃的量却超过了50%。秸秆的大量燃烧或废弃,不但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而且污染了环境。”为解决这一难题,陈温福去年带着自己的团队几乎全都泡在鞍山的农村,光他的车就跑了12万公里。

  “东北2亿亩一米厚的黑土地,形成用了3亿年,开垦耕种五六十年,每年减少1厘米,现在就剩40—60厘米厚,照这个速度,再过40年,黑土地就消失了。”陈温福呼吁:“中国人多地少,土地轮耕不可能,但要尽力让土地得到营养补充。”

  “我们研制的秸秆炭化还田技术,就是利用简易制炭设备与技术将秸秆炭化成生物炭,再以生物炭为基质生产缓释肥或土壤改良剂还田。”陈温福说,生物炭具有极好的吸附缓冲能力和保肥保水性能,可有效改良土壤结构、提高肥力、解决土壤退化问题,可以实现农业生产良性循环,“对于改造中低产田,实现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成效显著”。目前,“生物炭暨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入选了辽宁省重点节能减排技术目录。

  “希望国家尽快出台相应扶持政策,促进秸秆炭化还田技术在全国推广。”陈温福说。

  上海长宁虹储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朱国萍代表

  社区治理,小事写出大文章

  本报记者 姜泓冰 励 漪

  “阿拉社区居委会干部管的就是鸡毛蒜皮,做工作是从讲故事开始的。”时隔一年,再见上海市长宁区虹桥社区虹储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朱国萍代表,她的衣服比往年鲜亮了、普通话说得更溜,不变的是依然快人快语。

  2014年全国人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听到“小巷总理”朱国萍讲述的社区居民愿望后,表达了对创新社会治理的期待。此后一年,基层治理成为中共上海市委的一号课题,今年初出台“1+6”文件,将政府管理重心下移,强化基层建设。监督建议得到重视与回应,变成改革文件、落实操作,朱国萍更出名了。

  朱国萍的居委会管理着一个有3000多居民的老小区,老年人多,弱势群体多,外来租户多,繁杂小事足够忙碌。她每年都在为居民做实事上动脑筋,比如挖潜解决停车难,建花园景观,增添老年人需要的健身设备和休息点。在她看来,代表首先要在本职工作里当样板,把老百姓关心的小事做好,这是老百姓选你做代表最基本的要求。

  做了两届人大代表,朱国萍渐渐摸到了一点履职心得:从小事里面琢磨出点“大文章”来。平常把工作中发现、居民反映的有普遍性的难题记下来,比如居民遭受了网络诈骗、小区门口行人乱穿马路等,每年下半年做些调研、学习,仔细推敲后写成建议。每次全国人大组织代表调研,她都积极参加。“比起刚做代表时,我学到了很多,看问题深了。”

  今年朱国萍关注的是“资源综合利用立法”,她认为:“我国是人均资源弱国,存在资源过度开发的情况。应该通过立法规范资源的开发利用,解决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矛盾。”

  湖北潜江市委书记张桂华代表

  农业升级,蹚出现代化之路

  本报记者 时圣宇 程远州

  “现在大家都在谈传统工业企业的转型升级,其实农业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问题,而且形势非常严峻。”湖北潜江市委书记张桂华代表深有感触。前两年的人大会议上,张桂华都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的建议:在农村探索转变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支持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发展标准化、规模化种养殖业,等等。

  一年来,张桂华的履职足迹,更多地出现在阡陌纵横之间。在调研中,张桂华发现种地成本节节攀升,农民打工挣的钱是务农的好几倍,农业转型升级刻不容缓。唯有发展现代农业,才有出路。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潜江域内江河沟渠纵横交错,适宜发展小龙虾生产。“鼓励农民发展‘虾稻连作’种养模式,提高产品质量,依靠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营销蹚出一条路来。”张桂华心里有了数。

  现代化农业的路“不好蹚”。刚推广时,老百姓积极性并不高。张桂华着急了,每个星期都要下乡好几次,跟老百姓在田里聊天,跟专业人员讨论技术问题,他发现了症结:“‘虾稻连作’成本高,农民没有技术不敢尝试;规模化经营必须要土地流转,得有‘能人’带头。”

  没有技术,给技术;不成规模,政府扶持。农民迎来了一系列好政策:小龙虾养殖按亩数补贴;推出水产养殖保险;技术员下乡教学;引导土地有效流转。截至去年底,潜江已有30万亩“虾稻连作”田,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收贡献600元。

  “现在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好时机。”只要是农业话题,张桂华都会重点关注。除了继续关注农业现代化升级,他今年还建议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立法,“农业,也需要提高效率。”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潘鲁生委员

  留住乡愁,立法保护传统村落

  本报记者 王 珏

  “传统村落保护,是一个文化战略问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潘鲁生委员充满感慨,我们要重视农村文化生态,留住国民的集体乡愁。

  过去一年里,潘鲁生先后到云南、贵州、四川等地进行传统村落调研,并对山东传统村落进行了普查。

  看到传统村落人去屋空的凋敝景象,潘鲁生感到痛心,“传统村落保护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避免空心化。青壮年进城务工,老弱妇孺缺少发展生产、传承文化的动力”。在调研中,他发现,不仅是有形的景观面临老化和损毁,还有无形层面上礼俗的弱化,“许多传统村落风俗习惯、乡规民约、姻亲关系、方言俗语、历史记忆已经改变、弱化甚至消散了”。

  潘鲁生发现,云贵川等民族地区的传统村落,一方面蕴藏丰富的手工艺资源,苗绣、苗银、彝族漆器、黎族织锦工艺精湛,极富特色;另一方面,则是经济结构单一,以农牧为主,生态环境有所恶化,且交通不便,脱贫难度大。因此,他提出复兴传统村落文化特色,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村落实施“传统手工艺扶贫计划”的建议,并通过微信、微博等平台发起了到传统村落去“寻找身边的手艺”活动,呼吁更多的人关注传统村落里的非遗,传承中华造物的智慧文脉。

  “我们不仅要寻找和发掘蕴藏在传统村落的文化种子,还要真正让保护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潘鲁生建议出台国家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条例,进一步划定保护红线,解决传统村落认定、评估和保护的原则问题;实现有法可依,明确传统村落保护的主体责任、实施机构和法律责任;健全“政府主导、专家参与、村民受益、社会协作”的传统村落保护机制等。

  山东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王新陆委员

  推广中医,要立足传统文化

  本报记者 潘俊强

  “中医正处于萎缩状态,现在,针灸、推拿都很难找到专业的中医。”山东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王新陆委员坦言。这几年,王新陆不停走访各地,调研中医面临的困境。

  王新陆是一名中医专家,在他眼里,传统中医一直为中国人的健康“保驾护航”。他就纳闷了:好好的中医,这些年为啥遭受“冷遇”呢?调研后他发现,“大家对中医的知识还不够了解,再就是太多骗术跟中医联系在一起,老百姓都不相信了。”

  王新陆很感慨:如果一直这么发展下去,那么中医便成了无源之水,谈何传承。此后,每次到农村调研,王新陆都会向老百姓介绍中医知识,消除认识误区。“但光靠我讲是远远不够的”,王新陆联合一些委员重点关注农村地区的中医发展情况。经过努力,山东的一些农村地区,已陆续建立起了“国医堂”,推广中医。

  然而,推广中医总不是一帆风顺。要让群众相信中医,就必须培养一批中医人才。目前,“国医堂”的医生每年都会到当地的中医院、卫校进行培训,医疗水平得到了保障。此外,王新陆上课之余也不忘关心中医人才:“对有志从事中医的学生,我一直都在鼓励他们坚持下去,他们的困难我都尽力想法帮忙。”

  虽然推广中医已经取得了一点成绩,但王新陆心里很清楚:“中医要扎根,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支撑。”他鼓励中医从业者要多传播中医文化,从根源上破除群众对中医的误解。

  “群众有需求,中医发展才会有动力。”今年政协会议,王新陆建议,扩大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将中医特殊治疗的费用与医保挂钩,并加大基层中医人才的培养。

  中国聋哑人协会副主席于兵委员

  无声履职 心系聋哑人权益

  本报记者 刘 畅

  当委员们激烈讨论时,于兵紧紧地盯着助理,看他的手语翻译。于兵是聋哑人,作为中国聋哑人协会副主席的他,这是第十三次来北京参政议政。

  现在打开电视,很多节目都配有字幕,两会直播也有手语角。在2003年,于兵第一次在提案中建议,所有电视节目都要配上字幕、提供手语服务,但响应者寥寥。一年又一年、一次又一次地提出提案,他看到变化在一点点发生。于兵有一种满足感,也更加珍视自己的身份。

  为了解更多聋哑人的诉求,于兵每年都去很多地方调研。有一次,他去长白山附近的农村调研,来到一户农家。夫妇俩都是聋哑人,孩子在外地上学,家里除了一口锅就没有像样的家什,窗是破的,墙用报纸糊着。为了去看孩子,夫妇俩舍不得坐车,经常要走整晚的夜路。看到聋哑人因为无法与外界沟通,成为残疾人中的“困难户”,既不能表达心声也不了解社会,于兵特别难过。他希望自己成为一座桥梁,带着这2700万人的诉求去履职。

  以前,联系主要靠电话,可这对聋哑人毫无意义。随着手机短信、微信和远程视频的推广,就像打开了一扇窗,很多聋哑人都能走进世界。他有一个QQ群,联络着远方的聋哑人朋友,也经常去聋哑人论坛看大家的留言。信息化手段的推广,给于兵的履职带来了更多便利。

  在履职中,总有一些悲伤刺痛着于兵的心。一个在福利企业工作的聋哑人,连续工作12小时后,手卷进了机器,断了。根据现有的工伤等级鉴定和赔偿标准,他只能得到一次性经济赔偿十几万元。可对聋哑人来说,手是与外界沟通的工具,没了手,就第二次失去了“话语”。尽管于兵尽力协调帮忙,终究也没能让伤者获得更多赔偿。

  今年参加政协会议,于兵就将改变工伤伤残等级鉴定标准列入提案,希望政策规定能考虑到手对聋哑人的重要性,提高赔偿标准。通过这些年的履职,于兵觉得,自己就是播种机,只要不停播种,终会生出希望。

  宁夏同心县罗家河湾村村医马玉花代表

  关注村医 托起基层医疗网底

  本报记者 时圣宇

  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王团镇罗家河湾村村医马玉花代表,已在基层服务18年,承担着全村2464名村民小病诊治、计划免疫、妇女保健、计划生育等繁杂的医疗服务工作。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村医代表,马玉花一直关注村医这个群体。

  “乡村医生没有福利待遇,没有养老保障,甚至没有身份,‘白大褂’一脱,就和农民一样。这样的状况,怎能吸引优秀青年医学人才加入?”马玉花说。乡村医生是我国农村医卫事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队伍,搞防疫、建档案,田间地头家家串、隔三差五来随访,是村医们普遍的工作状态。但目前,由于身份、待遇及养老等问题,村医队伍很难吸引年轻人进来,人才流失严重。据她统计,同心县60%的村医年龄都在50岁以上。

  经过长时间的走访调研,马玉花建议:加快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明确乡村医生的身份,建立统一规范的乡村医生养老保障制度,解决乡村医生的后顾之忧。她表示,通过规范化培训和考试,将有能力的乡村医生纳入乡镇卫生院编制,能够稳定和强化乡村医生队伍,提升乡村医生执业水平。

  “村医平时所做的都是我国医疗事业最基础性的工作。”她用手比划了一个网状说,“村医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网底’,如果‘网底’破了,整个国家的医疗事业就会失去重要支撑。千万不要让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网底’破了!”马玉花说。

  作为一名回族女代表,马玉花也关注民族地区的医疗状况,“民族地区大病返贫是个突出问题,不少家庭因病致贫、大病返贫很普遍,建议国家能将医疗报销比例合理调配,真正让民族地区老百姓病有所医,确保能看得起病。我想,这也是全国很多村医的共同心声。”

  湖南新化展望村村委会主任杨娟娟代表

  优化师资 为山里娃争取好教育

  本报记者 杨芳秀

  杨娟娟,是国家级贫困县——新化县展望村的80后村委会主任,也是20年来该县唯一一位全国人大代表。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干在农村,凡是跟农村相关的话题,她都很关注。这次全国人大会议,她带来的建议个个与农村有关。其中她最关心的,莫过于边远贫困山区教师队伍的建设。

  “以处于武陵山片区的国家重点扶贫开发县——新化县为例,全县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存在不少困难:教师总量不足,编制核定缺乏弹性;农村教师老龄化突出,学科教师结构不合理;骨干教师流失严重,短期教师补充机制无法形成稳定的师资队伍……”一谈到这个话题,她的话匣子就收不住。

  为摸清农村教育的实际情况,她跑遍了新化县的几十所学校。她清晰地记得,当敲开一户留守儿童的家门时,大人不在,一个十来岁的孩子开了门,却一句话也不说,只是默默地从里屋掏了些生花生和红薯干放在桌上,淳朴而沉默。一看他的考试成绩,不是5分就是8分,令人心酸。在另一所学校调研时她看到,由于教室紧张,一间教室的三面墙上各放一块黑板,三个年级的学生由一个老师同时教,一年级讲课时,另外两个年级的学生只能写作业,课堂非常混乱。

  类似的情况她屡屡碰到。“这些农村孩子,还没有开始自己的人生路就基本被定格了。”她有些伤感地说:“我要为这些孩子争取到更好的受教育机会。”大量调研后,她有了自己的解决之道。她建议:深化定向培养,推行弹性编制管理;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创新城乡教师交流机制;建立扎根农村的骨干教师补助制度等。

  “再苦再累,只要能替农民朋友说上话,我就觉得值!”在她的身上,溢出来一种深深的农村情结。

  特刊视觉统筹 宋 嵩 蔡华伟 李姿阅 刘 慧

责任编辑:鲁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