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 > 正文

总理记者会十大妙语

2015-03-15 19:52:00 来源:国际在线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3月15日上午9时,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人大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会见中外记者。

  今年的记者会上,总理共回答了17位记者的提问,其中多个问题与经济有关,其他问题涉及环境治理、简政放权、反腐、台湾问题、中日关系、中缅边境局势、全民阅读等。

  问题有大有小,总理的回答无一例外地通俗易懂,打比方、举例子,“穿鞋要合脚”、“高手在民间”、“棉花棒”、“杀手锏”……读懂总理记者会,so easy!

  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顺势而为,会使中国经济飞起来。

  在新京报记者问及怎样看待网购对实体店的冲击时,李克强总理在回答中这样说,并引用了自己的见闻:

  “至于网购是否会冲击实体店,我听过这样的议论,开始也难免会有担心,但是我曾经到一个网购店集中的村去看过,那里800户人家开了2000多家网店,可见创业的空间有多大。同时,我又到附近一个实体店集中的市场,我问他们有没有担心?实体店的老板给我看,他也开了网店,而且把自己实体店的状况拍成视频上网,他说这对购物者来说更有真实感,更有竞争力。可见,网上网下互动创造的是活力,是更大的空间。”

  简政放权是政府的自我革命,削权是要触动利益的,它不是剪指甲,是割腕,忍痛也得下刀。

  当彭博新闻社记者问及在经济放缓的情况下是否会继续保持“壮士断腕的决心”来改革时,李克强用了“割腕”来表示“忍痛也得下刀”的决心。

  不能像开车一样,松了手刹,还踩着脚刹,明放暗不放。

  在谈及今年政府简政放权的措施时,李克强说,国家部门授权地方政府审批的事项有1200多项,今年要砍掉200多项,不能“明放暗不放”。

  穿鞋要合脚,施政也要利民惠民。

  李克强用“穿鞋要合脚,施政也要利民惠民。”来表示简政放权要利国利民,并提出了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不能法外施权;推进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探索事中事后监管的新模式等3条具体措施。

  高手在民间,破茧就可以出蚕。

  在回答第一财经记者关于政府为何用大力推进大众创业时,李克强如是回答。并举例:

  “我去一个地方的企业登记场所,遇到一位已经退休的妇女。因为我们取消了注册资本的实缴制,她的热情来了,说要办一个婚庆公司,而且她说:‘我知道这个地方办婚礼的老礼数,有些家庭希望这么办,我没有读过很多书,但这是我的核心竞争力。’我还到过许多咖啡屋、众创空间,看到那里年轻人有许多奇思妙想,他们研发的产品可以说能够带动市场的需求。真是高手在民间啊,破茧就可以出蚕。”

  环保法的执行不是棉花棒,是杀手锏。

  在回答赫芬顿邮报记者关于中央政府如何冲破阻碍环保政策落实的阻力时,总理说:“今年的要害就是要严格执行新出台的《环境保护法》。对违法违规排放的企业,不论是什么样的企业,坚决依法追究,甚至要让那些偷排偷放的企业承受付不起的代价。对环保执法部门要加大支持力度,包括能力建设,不允许有对执法的干扰和法外施权。环保法的执行不是棉花棒,是杀手锏。”

  对于一个国家的领导人来说,不仅要继承前人所创造的成就,也应该担负起前人罪行所带来的历史责任。

  当被朝日新闻记者问及“总理的历史观”时,李克强如是回答。

  “当前,中日关系的确比较困难,根子还是在于对那场战争、对历史的认识和能否始终保持正确的认识。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就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对于一个国家的领导人来说,不仅要继承前人所创造的成就,也应该担负起前人罪行所带来的历史责任。”

  并不是中国向世界输出了通缩,你(记者)说叫“输出者”,实际上我们是“被通缩”。

  韩国KBS记者问及总理对中国是全球通货紧缩的输出者这一说法如何看时,李克强说,中国是“被通缩”。并举例说明:

  “去年,我们进口了3.1亿吨原油、9.3亿吨铁矿石,量是增的,没有跌,但是价格下来了,主要是因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度下跌。”

  要说中国搭便车,这么大的块头搭谁的便车?中国是和大家一起推车。

  针对中国日报记者的问题:“国际上有一种看法,在很多国际事务上中国仍然在搭便车”,李克强回答说“中国是实实在在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把自己的事办好,保持合理的发展,本身就是对世界巨大的贡献。而且中国还在越来越多地承担应尽的国际责任和义务。要说中国搭便车,这么大的块头搭谁的便车?中国是和大家一起推车。”

  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它与工作方式相结合,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而且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

  在回答人民日报、人民网记者关于“全民阅读”的问题时,李克强分享了自己的阅读经历:

  “就我个人的经历来说,用闲暇时间来阅读是一种享受,也是拥有财富,可以说终身受益。我希望全民阅读能够形成一种氛围,无处不在。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它与工作方式相结合,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而且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

责任编辑:编辑值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