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 > 正文

点赞芦山新模式 走出一条地方为主体的重建新路子

2015-04-15 19:46:00 来源:四川新闻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开栏语:见证 讲述芦山故事

  震后,四川新闻网记者七进芦山采访,见证了“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这一灾后重建新模式在芦山的探索实施过程,见证了这一灾后重建新模式的重建速度、重建质量和重建效益。温暖的笑脸、挥洒的汗水、火热的建设场景、喜人的重建成果……两年来,我们一直记录并讲述着芦山的精彩故事,对这里的一草一木满含深情。

  即日起,四川新闻网将在“重建新路子 芦山新模式””专题中推出“川网会客厅·解读地方作为主体的科学重建新模式”、“七进芦山·直击芦山科学重建现场”、“科学重建·感恩奋进重建家园的故事”等系列报道,继续讲述芦山的故事,为广大网友展示芦山重建新模式两年答卷,让我们一起为芦山点赞。

  点赞芦山新模式 走出一条地方为主体的重建新路子

  四川新闻网成都4月15日讯(记者 董焦 陈淋)步入四月,蜀中大地绿意盎然。

  在一片片绿树的掩映中,“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区的一座座重建新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4月9日,芦山县青龙场村,忙着新房装修的受灾群众用乔迁新居的喜悦欢迎着四方来宾,“我们的设计都是可以接待游客的,每户能提供一到两个房间,欢迎大家来重建后的灾区走一走,看一看。”成都援建青龙场村河心工作组组长王森介绍说,该村的农房重建和大多数灾区重建房一样,大都采用了农旅结合的模式,“让农户住进来,门前可种茶,楼上可接待,立马就有产业上手,保证输血和造血两种功能的结合。”

  同日,雨后初晴的阳光照进芦山产业集中区,身高不足1米的32岁残疾员工王学彬正靠着自制的木踏板踩着缝纫机,做着上拉链、缝衣裤包的工作。每月2000多元的工资让他对现在的生活充满了激情,“我们这里的员工最高可以拿到四五千一个月。”

  立足现实、提升提质、着眼未来、高质高效,以这四点要求为总纲的芦山产业集中区承载着为重灾县芦山县“造血”的重任,通过两年的重建,目前已有英马电动车、琪雅服装等9家企业入驻,并均将于年内顺利投产。至于在产业重建上的总体成效,管委会主任高绪如是介绍:“集中区将力争3年内产值达到50亿元,五年内产值达到100亿元,实现上缴税金5亿元,就地就近解决居民就业近1万人。”

  从住房重建到产业重建,用两年的时间,四川芦山以涅槃重生的新貌完成了这样一次探索:“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地方负责制”灾后重建新模式,各项工作扎实推进,成效明显,正在为自然灾害频发的中国寻找出一条可复制的科学可行的新路子、新机制。

  “三年基本完成、五年整体跨越、七年同步小康。”值得欣慰的是,在这一沉甸甸的历史使命面前,四川在第二年就用实际行动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截至2015年4月5日,雅安全市纳入总规2160个项目(不含国外优惠贷款项目)累计完工1362个、完工率63.1%,累计完成投资478.8亿元、投资完成率67.2%。

  据雅安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市重建办副主任黄剑东介绍,目前,雅安灾后恢复重建已进入高效建设、整体提升的攻坚阶段,“我们正全力向着三年全面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任务的目标迈进。”

  数字 重建这两年

  首位推进城乡住房重建、优先推进公共服务设施重建、加快基础设施和城镇体系重建、加快推进产业重建、全力确保受灾群众安全稳定,在雅安市的总结报告中,两年来的重建工作被浓缩成了上述五个部分,而细化下来,一串串数字下却是当地受灾干部群众数不清的“五加二”和“白加黑”:

  ——截至2015年4月5日,雅安市城房重建完工44.7%。625户特困户已于2014年春节前入住新居;4482户困难群众建房已于2014年“4•20”前全部完工并入住。

  ——截至4月5日,雅安市公共服务设施重建项目完工率74.5%、投资完成率65.4%,教育和医疗卫生项目完工率分别达到83.3%、81.5%。

  ——截至4月5日,雅安市基础设施项目累计完工率60.6%、投资完成率43.8%,雅康高速公路和国道351线、318线、108线,以及五条重要经济干线建设进展顺利。

  ——截至4月5日,雅安市城镇体系建设项目投资完成率46.1%,以雅安主城区为核心、6个县城为重点、16个小城镇为节点、幸福美丽新村和新村聚居点为支点的“一心三点”城乡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

  ——截至4月5日,雅安4个重点园区基础设施项目已完成投资16.89亿元、投资完成率达41.3%,31家企业已入驻园区、计划投资126.84亿元,目前已有29家企业开工建设、2家企业竣工投产、完成投资26.87亿元。雅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芦山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等农业园区加快建设,百里茶产业、百里猕猴桃产业和百里花果金果产业带初具规模。

  ——截至4月5日,雅安市产业重建项目完工率51%、投资完成率46.9%。碧峰峡和蒙顶山景区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工作全面启动,熊猫古城、金凤山、云峰山景区成功升级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此外,全市235个地灾治理工程、387处应急排危除险工程、107处受损修复工程已率先在2014年5月底前全部完工。

  探索 地方负责制

  探索出一条“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灾后重建新路子——这是我国重大自然灾害恢复重建由中央直接安排部署向地方负责制转变的开始。

  接过重建的“指挥棒”,四川省委、省政府成立了省灾后重建委员会,构建起省、市、县三级联动的指挥体系,为重建工作顺利推进提供科学有序、高效统一的组织保障。而雅安市则将这一系统进一步细化,“建立网格化、下沉式、专业性的重建责任管理体系,明晰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形成全市一盘棋、攻坚共克难的局面,凝聚推进重建的强大合力。”

  与此同时,为了让地方勇担重任,释放重建推进的活力,省委省政府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将重建项目的审核权限下方到了地方。这一制度的细化落实,直接促进了一大批重建项目的迅速落地。

  4月11日,318国道改造雅安城区段施工现场,望着已经沿金凤山脚完成硬化的路面,雅安城投集团总经理助理李崇波满脸笑意,这条11.82公里长的道路改造工程,总投资达11.92亿,投资及建筑难度巨大,即将于4月20日具备通车能力,并于7月20日正式开通。“318国道此前穿城而过,群众意见很大。”李崇波介绍说,工程的迅速上马,得益于审批程序的简化,“审批权限下放到了雅安市发改委,去年4月20日,经过规划论证,这项工程就正式开工了。”

  “灾后重建资金属中央资金,本至少应由省发改委审批,但在重建中,这些项目的审批权被下放到了雅安市级。”雅安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实际情况,雅安市还将部分项目的审批权下放到了县级发改部门,此举大大加速了重建工程的进度。

  同样是在重建中,“自建委”和“自管委”这两个崭新的名词开始闪耀光芒,群众重建主体意识就在此处显现。“从自建委到自管委,群众实际上实现了从自建家园向社区自我管理、约束的一种转变。”在被总理点赞的芦山县龙门乡青龙场村白伙新村聚居点,该县监察局驻青龙场村白伙新村聚居点负责人王宗元如是形容这种基层民主自治方式的转变。

  事实上,仅芦山灾区就有9万余户农房需要重建,在“自建委”这一制度的推动下,受灾群众被充分调动起来,从选房址到谈价格,从管资金到监质量,从集建议到理纠纷,自建委工作人员全程参与,村民们成为了农房建设的主体和实际的“负责人”。

  重建两年,农房重建基本告一段落,而村民们遇事就找“自建委”仲裁的习惯却保留了下来。相关部门顺势引导,经过民主选举,“自建委”最终沉淀成为裁决邻里纠纷等小事的基层管理机构“自管委”,在村民自治中发挥起了类似城市社区中居民小组的作用。

  家园建好了,农民们的生活问题就成为了更值得关注的焦点。走进依山而建、散居为主的芦山县芦阳镇火炬村,成片的猕猴桃苗正沿着搭好的水泥架生长着,再过几个月,雅安市重点打造的“国道351线百里猕猴桃走廊”又将上演“一桃难求”的热闹景象。“我们的猕猴桃都是红心果,经销商会开着车到田里来收,根本不愁销。”火炬村村民寇路群如是介绍着本地的独有风景,作为本村最大的农家乐老板,她今年也种了几十亩猕猴桃,两项加起来,每年已有40至50万元的收入。

  火炬村地处芦山县城东面,距县城2公里,幅员面积12平方公里,是灾后重建的示范村之一。灾后恢复重建中,火炬村鼓励农户通过自主经营和土地流转,发展特色观光农业,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已有3家星级农家乐、18家自主经营的民俗户,旅游产业已初具特色。

责任编辑:刘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