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 > 正文

互联网+:台湾老板与大陆青年的“创客梦”

2015-05-28 15:31:00 来源:中青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中国青年网北京5月26日电(记者 张皓俞)马桶堵了,水管漏了,门锁坏了……这些看似不大的问题逐渐成为动手能力越来越差的这代人的困扰。在很多老旧小区,“上门维修”的广告贴满了墙,但人们担心的是自己会不会被这些转身不见人的“马路天使”坑骗;而在一些服务质量过关的小区,“有事找物业”的传统思维占主导,可多数情况下问题难以得到有效、快速的解决,而事实上,物业也并没有“修水龙头”这样的义务。

  当下,维修服务这个传统行业面临的问题是:家里出现问题找不到合适的维修工,掌握技能的维修工又没有提供服务的有效信息渠道。因此,重塑“维修”领域格局成为现下社会发展的急切需求。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这不仅给予了37岁的台湾老板何晓华在维修领域很多想象的空间,也让26岁的创业青年陈就倍感兴奋。

   

  图为“台湾老板”何晓华(右)和大陆青年陈就(左)。 受访者供图

  台湾老板:互联网+就是通过平台把需要的东西串联起来

  1978年出生的何晓华祖籍湖南,16岁时跟随家人定居台湾。对念书没太大兴趣的何晓华从那时起就开始打工,拥有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在永和豆浆洗碗。何晓华告诉记者:“台湾的‘永和’不像大陆是一个品牌,而是一个地名,几乎所有的豆浆都叫永和豆浆。”在那里,何晓华18岁时就做到了“师傅”级别,每个月有一万六七的收入,按他的说法是:“当时干半年,就可以在北京买套房。”

  那时,何晓华已经有了来大陆发展的想法:“20世纪90年代,大陆对台湾商人有很多优惠政策,我认为到大陆发展是机会,但当时手里有”资本“的老板大部分还没有这样的魄力。”何晓华苦于自己年纪太小,心有壮志难酬。就这样,何晓华一直“熬”到20多岁。2003年,在“永和豆浆”干了9年的何晓华拿着自己攒的10多万美金从台湾来到了北京。

  何晓华又在餐饮服务业干了多年,直到2008年,何晓华开始接触互联网,发现它确实能改变人的生活。2010年起,在餐饮服务业打拼多年的何晓华想找到一种深刻了解的服务行业,并通过互联网思维去改变它,“保洁、装修这些行业都已经规范了,但维修这块还没有品牌”。

  大城市人口密集,是一个家庭维修频发的地方。何晓华在调研后发现:因为缺少合适的需求“匹配”,很多家庭的维修问题无法得到解决。“比如南城有个人需要开锁,可能联系到的师傅却在北城,这来回一折腾就得四五个小时,你出的钱比行情价再高,师傅都不见得愿意去。”

  何晓华还发现,在北京,几乎每个小区的方圆二三公里内,都能找到一个小型的五金店,这些五金店的“形态”大部分是老婆看店,老公出去干活,有的纯粹就是卖日杂,不提供上门维修。“他们为什么能生存?是因为周边的人有需求。”何晓华说。

  “以前,消费者、五金店和维修工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互联网+’就是通过一个平台把这些需要的东西串联起来,从而既解决了千家万户的维修困惑,又打破了维修工靠天吃饭的瓶颈,还能为个体五金店提供走货渠道,也能为创业者带来可观的收入。”何晓华告诉记者,“但是我不太懂互联网,我需要找一个懂互联网的人,大家在一起才能有碰撞。”

   

  图为维修工提供上门维修服务。 受访者供图

  大陆青年:互联网+疼点=重塑一切

  1989年出生的陈就也是湖南人,因为受到创业文化的感召,大学毕业后投身到创业浪潮中。2013年底,陈就结识了何晓华,二人很多次聊过关于做O2O的线上线下上门维修服务,一致认同这种商业服务模式。“我们都是湖南人,选择追随‘何总’创业,一方面是作为创业合伙人要彼此了解;另一方面,何总长期从事传统餐饮行业有一定的社会资源基础,转型做O2O起步会容易一些;最后就是,何总这个人靠谱。”陈就笑着告诉记者。

  紧接着,何晓华和陈就联合几位合伙人共同创立了“随到网”,打造出一个为用户与维修工提供就近匹配的互联网平台,这也成为北京最早切入维修服务O2O的创业公司。陈就告诉记者:“我们提供的上门维修服务可以通过网站、APP、微信公众号和客服专线四种方式进行预约,收到订单后维修师傅会马上与用户联系,并在半小时内上门服务。”

  今年初,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互联网+”的概念,陈就表示:“我很兴奋,这也应时应景地给予O2O创业很大的鼓励”。在陈就看来,“创业做的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我们最主要的是要解决用户的‘疼点’。”

  陈就告诉记者:“疼点就是困扰用户的烦恼,在维修服务这一块,我们解决的疼点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信息的迅速匹配,基于地理位置快速找到附近的维修师傅;二是服务售后的保障,客户如果不满意,可以投诉要求再服务;三是明码标价,童叟无欺,服务便捷。”

  “互联网+疼点=重塑一切。”陈就说道。

   

  图为每位维修工配备的维修工具。据介绍,这套维修工具价值3000元。 受访者供图

  互联网+:让“创客梦”飞起来

  “去年,我们已经在全北京市覆盖了1000余名维修人员和以五金店为依托的400多家服务网点。”陈就告诉记者,“但准备向全北京推广时,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一个是维修价格没有统一的标准,另外就是维修师傅的服务质量不能保证。”

  何晓华说:“目前维修服务的行业规范还没建立起来。现在有些维修公司表面上是明码标价,但其实仍是一个价格区间,而且这个区间很大,这样维修工肯定会往高要价,这对用户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何晓华和陈就他们通过长期的市场调研和走访,制定了统一、合理、公开的价格标准,用户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是按“时”计价还是按“件”计价。

  除此之外,他们打算通过培训来提升维修队伍的服务质量。“一方面是让维修工师傅树立起一种‘蓝领’的信心,另一方面就是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在台湾生活工作过很多年的何晓华对此深有体会,他说:“我在台湾打工的时候很开心,因为台湾人不管你是亿万富翁还是普通人,都很尊重你。我2003年来大陆开饭店,这么多年开店从来没让员工住过地下室,他们都是住楼房,有电视看,有空调吹,大陆叫‘人文关怀’,但是在台湾那些老板都是这么干的。因为这样子,人家的心才会交给你。你不尊重他,他就会离开。尤其是现在的90后,他们不是纯粹奔着钱来的,他们需要你的尊重。”

  当然,“上门维修”并不是这个互联网平台的全部。何晓华告诉记者:“维修只是推开一扇门,最后达到的效果是要做一个从修理开始的关于”住“的生态链。等线下队伍慢慢累积起来以后,我们甚至还可以进行厨房、卫生间的改造和装修。”

  “创客”心中都有一个“互联网+”的梦,但并不可能所有人都顺风顺水,何晓华也是以一种“炮灰”的心态直面挑战:“哪怕我们被别人淘汰了,但是没关系,我们在改变维修行业的进程中尽力了。”相比这位“台湾老板”,大陆青年陈就对此更有信心,他看好维修市场的前景,而且他认为“创业是一种信仰”。

  何晓华还说:“互联网的魅力在于不用‘关系’,你的产品足够好,老百姓觉得你好,你就能够生存。”

   

  “蓝领”维修工合影。 受访者供图

责任编辑: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