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 > 正文

关注长江客船翻沉事件:面对灾难该怎么办

2015-06-05 11:33:00 来源:新华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东方之星”夜航倾覆,四百余名乘客生死未卜,举国震惊哀恸。搜救仍在继续,沉船原因仍需调查,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是,风雨交加的恶劣天气让船难更为致命。

  气象人员综合气象监测、雷达监测资料和现场查看,认定事发时段长江武汉段出现风力12级以上龙卷风,属于局地性、小尺度、突发性强对流灾害天气。

  与台风、暴雨、洪涝、干旱等公众熟知的灾害形态相比,龙卷风在中国的自然灾害谱系中属于偏门冷科,水龙卷的发生更属小概率事件。突发的极端天气事件让人们关注气象监测和预报,更思考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应对和处置近在眼前的自然灾害。

  【预警有难易】

  自然的摧毁力量无法阻挡,人类却可以运用科学手段预知风险,减少损失。世界气象组织专家说,面对自然灾害侵袭,发布预警重要,及早在各部门之间通气和联动,强化受众对灾害影响的认知同样重要。

  世界气象组织天气与减灾服务司司长汤绪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龙卷风的小范围、小尺度、突发性决定了它很难预报,只能作短时临近预报,主要依赖雷达监测。

  通常,雷达监测雷雨云时,一旦发现钩状回波,就意味着可能形成龙卷风,结合观察具体天气现象,可以发出龙卷风预警。

  汤绪说,美国龙卷风多发,监测技术领先,能在龙卷风抵达前十几分钟发出预警。而一些龙卷风少发的国家对这一灾害的关注不高,技术和资源投入不足,预警和预报相对困难。

  汤绪说,世界气象组织鼓励各国气象部门在发布预报的同时给出风险预警,让公众获知先前在相仿天气状况下可能出现的灾害形式。这种基于预报的预警更为直观有效。

  【联动重实效】

  汤绪说,尽管龙卷风等小尺度的自然灾害难以准确及时预报,但全球范围内,更大尺度的其他自然灾害预报已经足够准确。比如,两年前超强台风“海燕”横扫菲律宾,从台风路径到登陆时间,菲律宾气象机构的预警和预报都堪称“完美”,可风暴依然造成惊人破坏,致使6000余名民众丧生。

  “这充分说明,要防范自然灾害,仅有预警远远不够,还要有与灾害预警关联的标准化联动及其有效实施。”汤绪解释,标准化联动主要包括灾害发生前各部门间的提早通气准备、应急响应和统筹协调。

  这名世界气象组织官员说,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灾害预警标准化联动做得不错,一些有益经验值得借鉴,不过仍有改善空间。已在不少地区实施的“早通气制度”就是范例。

  比如,在台风等极端天气露出蛛丝马迹而尚未达到向公众预警程度时,气象部门及时跟踪会商,提供预报指导意见;地方政府提前制定预案,与潜在受影响部门和民众通气联动,以便采取防范;应急、防汛、供电等防灾要害部门提早统筹,相互协调。

  汤绪说,标准化联动的实质是风险分析,先要搞清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与相互关联,从而制定标准化联动预案,还要通过不断演练和实践把效果发挥到最佳。

  【认识要到位】

  自然灾害常引发连锁反应,如同推倒一串多米诺骨牌。气象部门对灾害预警的发布到位后,用户对预警信息的接收和评估也要同步到位,才能真正把损失降到最低。

  “对灾害的认识、防灾减灾的知识和技术准备,是一门学问,”汤绪说,用户接收到灾害预警的有效信息后,要掌握防灾知识,更要把信息转化为认识和行动。

  以长江船难为例,同行其他游船接收到天气预报后,判断天气恶劣,风险较大,选择临时停靠,“东方之星”则为赶路继续航行,最终遭遇不测。这就是对灾害预警信息的接收和评估出现了偏差。

  汤绪认为,在中国,公众尚未意识到防灾减灾教育的重要性,防灾减灾知识尚不够普及,而在一些发达国家,防灾意识早已深入人心,成为标准程序。

  比如,经常参加国际会议的汤绪注意到,每当入住酒店,经理在欢迎客人之后都会拿出一份安全规范,告知入住者发生地震等灾难时,紧急出口和逃生通道在哪里。这样的操作国人听来似乎不可思议,发达国家民众已经习以为常。

  【极端需防范】

  今年以来,全球各地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从印度的高温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干旱,从美国南部的暴雨到菲律宾的台风,种种迹象表明,本次厄尔尼诺势头强劲,或将引发更多极端天气事件。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监测数据显示,2015年4月,全球陆地和海洋表面平均气温是有气温记录以来第四高的4月;1月至4月的全球平均气温则是1880年以来最高值。

  中国国家气候中心预计,本次厄尔尼诺事件将持续至秋季,达到中等以上强度,但弱于史上最强的1997/1998年度厄尔尼诺。

  汤绪说,气候变暖引起全球气候形态的位相变化和偏移,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和小概率事件频繁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对自然灾害的有效预报预警、制定标准化联动预案、加强公众防灾减灾教育显得格外重要。(新华社特稿)(韩梁 凌朔)

责任编辑:宋莉